异地求学的学子,寒假都带了什么行李回家?
是沉甸甸的大包小袋,还是占满整颗心的思乡情?
就读于华东理工大学经济类172班的赵蝶同学,却带着一份特殊的春运行李回到阔别近两年的家乡
这还是一份不足一克重的“行李”!
2017年,赵蝶从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寻甸县考上了华东理工大学,来到了上海这座她日思夜想的大城市。
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化气息为赵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她渴望着融入其中:努力学习知识提升自己,通过勤工助学逐渐独立。然而,临行前母亲不舍的泪水却又时常牵动着她的心。
将来毕业后,是留在上海发展还是回到家乡?赵蝶有些彷徨。
离开家乡快两年的赵蝶,今年春节终于回乡与家人团聚了——学校组织了8名寻甸籍大学生组成寒假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在寒假期间深入寻甸县乡镇社区、产业园区和工厂企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赵蝶即为其中之一。她随身的特殊“行李”,就是一份不足一克重的寒假社会实践表。
2018年,寻甸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已经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回乡的路上,赵蝶一直在想:“现在的家乡与两年前离开时会有何不同?”
“既惊讶又欣喜!”赵蝶和实践团队成员前往寻甸大滴水村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创业实践基地、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和生态旅游特色小镇等地进行了实践调研。
在大滴水村青年人才创业实践基地,他们了解到,该基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激励寻甸青年返乡奋发创业,通过大力培养青年人才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支持产业资源流向农业农村,鼓励青年人才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
在县电子商务产业园,他们先后参观了公共服务中心及产品展销中心,详细了解寻甸电商模式、示范点展示区、大数据中心、溯源体验区等,体验电商创业孵化室、培训室、直播厅、众创空间等,就电商产业发展理念、创业孵化以及园区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查研究。
赵蝶和实践团成员利用此次社会实践机会,走访了家乡的很多地方。她发现,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居民住房越来越好,旅游产业逐步发展,互联网+的概念也开始融入在各行各业中,农业不再只依靠人力,而是逐步产业化,环保理念也深入企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一些工业园区正在逐步建成……
“我还参与了家乡的支教项目,孩子们渴望汲取更多知识的眼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赵蝶在寒假社会实践表上写道:“这次实践活动,不光让我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更让我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现在我对留在上海还是返回家乡已经有了答案。”
带着回乡所见的满满感慨,实践团队用视频记录下了他们返乡实践的心路历程,并制作成寒假社会实践专题片《一克重的春运行李》。
快来点击下面的视频,看看这份“行李”里承载着的高校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像赵蝶一样,今年寒假,很多大学生带上了这份特殊的行李,在家乡的土地上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在自己的一方故土上投入满腔热情。
据悉,在寒假期间,学校团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双百双千”工程,重点开展了包括“深入家乡、了解国情”实践活动在内的七个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广泛动员组织大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立足经济发展前沿、文化传承重点、社会治理难点、生态保护痛点,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群众,了解家乡,开展国情调研、学习体验、调研参观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原文来源: 第一教育 | 发表时间:2019-02-21 | 作者:欣驰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bQTBSMf-trQN5wxpcs0c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