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艺术”公选课的最后一讲“回归汉唐——简论汉服与其色彩”,伴着古典的民族乐舞开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广袖飘飘,今在何方;几经沧桑,几度彷徨;衣裾渺渺,终成绝响……”当《重回汉唐》的音乐响起,身着汉家衣裳的学子在课堂上翩翩起舞,“我们离了座椅,偷了时间,穿越汉唐!”
你没有看错:4月3日晚,在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通海厅里,“化学与艺术”公选课的最后一讲“回归汉唐——简论汉服与其色彩”,伴着古典的民族乐舞开讲!再定睛一看,主讲人——华东理工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王利民教授也高冠广袖,穿着汉服上专业课。
色素溶入历史长河中
一曲舞毕,一身汉服的王利民教授登上讲台,引经据典,将学生从华美汉服带入色素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
公元前2600年,中国最早记载了植物染料的使用;汉武帝时期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北魏末年,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详细记载过马蓝等染料植物的栽培方法,以及红花、靛蓝等染料的制备方法;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谱写《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茜草、蓝草(靛蓝)等植物染料的使用已非常普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即出于此;媒染、防染印花(古代称“夹纈”)、蜡染印花等技术在华夏衣裳上运用自如。
这堂课,从古至今,由中及外。1856年,英国青年Perkin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时,发现了第一个合成染料"Mauve"(苯胺紫),从此一个新的工业开始了。随后,酸性染料、直接染料等应运而生,成为我们今天纺织工业所常用的染料……
王利民教授介绍,华东理工大学染料化学学科亦是历史悠久,建校开始就设置该专业。期间,我国染料专业创始人之一陆静荪教授,曾担任当年华东化工学院“有机染料与中间体工学专业”教研组主任。“在今后学习中要注意将自己的专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要惧怕实验的失败,不要担心实验数据和预期不相符合,只要坚持不放弃,也许会有意外发现。”
曲终人散却余音绕梁
授课过程后,华理汉服社的学生们登上舞台,为上课学生带来一场汉服走秀。布料有锦纱罗绫,染色遵循阴阳五行,以纹章为贵,右衽交领,系结带绳;襦裙翻,霞帔飞,深衣曲裾尽德贵……
借助现场展示,王利民还通过影视资料着重讲述了清朝“剃发易服”,造成“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至此华夏汉服渐行消亡,开始繁华落尽的一段悲情历史。
“以前只知道汉服是古代人民的服装,却不知道它是在近三百年才走向没落的。”材料学院的胡同学,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汉服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宝贵财富,感谢王老师能在讲授染料化学的同时与民族汉服相结合,让我们在学习化学的同时欣赏艺术!”“今天的课,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了染料化学在华夏汉服多样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功不可没。”化学学院的周同学也表示。
“不愿染是与非,怎料事与愿违;心中花枯萎,时光它去不回;但愿洗去浮华,弹去一身尘灰;再与你一壶清酒,话一世沉醉……”一曲《不染》之后,曲终人散,下了课。但课后余音绕梁,染不尽汉唐华裳梦,尽显化学奇妙之旅。
科艺结合上好中国课
作为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化学与艺术”课程2018年开设,先后邀请了著名连环画风俗画家非遗传承人罗希贤,上海民乐团二胡首席演奏家姚新峰,雕塑家版画画家吴晓申、顾健,收藏家车飞等文化大家走进课堂,与工科学子一同探索艺术之美。
作为课程发起人,王利民教授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这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艺术氛围中理解其中蕴藏的化学基本原理,同时通过化学学习,体悟化学中的艺术美,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
有意思的是,这学期课程进一步深化,将研究生的科研和本科生的“大创”结合起来,将日化精细化工科研成果发展为文创产品,如组成了12月花香的蜡烛、香囊的文创团队。选修该课的同学也提交了好作业,有的进行古典音乐的谱曲,有的进行科研论文图文设计。
华理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孟庆鹏介绍,学院将以“化学与艺术”现有课程为基础,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化学”的“中国系列”课程,聚焦中国化学发展史、华理在新中国化学发展中的贡献、绿色化学飞速发展等,鼓励学子传承先辈精神,开拓创新,担当大任,产生一场灿烂的化学反应。
原文来源: 上观新闻 | 发表时间:2019-04-04 | 作者:赵璐 徐瑞哲
原文链接: 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142999&time=1554364877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