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新华社/图
教育部今年项目拨款800万元,拟抽检6000篇学位论文。这很可怕吗?让人很不淡定吗?随着“演员翟天临事件”等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和现象的曝光,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唐漾就此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容面对,踏实完成学业,学生又何须担忧这些呢?
这则消息,让一些学生不淡定了
4月2日,教育部公开2019年部门预算。在关于高层次人才计划专项经费项目情况说明中提及,今年教育部拟抽检学位论文约6000篇(不含军队系统),抽检比例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博士学位数的10%左右。
高层次人才计划专项经费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人才计划专项经费(“*奖励计划”“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学位论文抽检等三项。该项目总拨款金额为32312万元,人才计划专项经费30868万元,学位论文抽检800万元,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644万元。
其中,在学位论文抽检的实施方案中,教育部表示,2019年拟抽检学位论文约6000篇(不含军队系统),抽检比例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博士学位数的10%左右。每篇抽检的学位论文送3位同行专家进行通讯评议,而3位专家中有一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将再送两位专家进行复议。
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方面,从2019年起至2021年,每年都要有获得授权满3年的新增学位授权点接受专项评估。此外,还有专项检查。根据中央巡视和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情况,选择个别专业学位类别,不定期随机抽取一定数量培养单位,委托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专家实地考察方式对培养单位教学质量和管理情况开展专项检查。
消息一出,有网友不禁调侃道:“火眼金睛定真伪,看谁是假悟空。”也有些网友们不淡定了,表示内心恐慌,祈求不被抽检到!
还有一些毕业生倒是喝起了彩,纷纷表示“抽少了抽少了!”大部分网友则强烈表示:坚决支持,净化学术环境!
从容面对,踏实完成学业,又何须担忧?
对于出现“不淡定”的想法,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唐漾觉得有些匪夷所思,在他看来,论文抽检是很正常的事。
“作为一名研究生,完成一份具有独立思想、创新意识的论文对自己来说本身就是历练,无论是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会留下严谨、踏实、认真的态度,这也是一段成长。”唐漾说,自己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很纯粹,“学生们应该从容面对,踏实完成学业,做到了这些又何须担忧抽检呢?”
寇思是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平时也常常和学生们交流思想、打交道。在她看来,随着“演员翟天临事件”等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和现象的曝光,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部此举,也有利于培养研究生严谨治学的精神、治学态度和方法,进一步弘扬学术道德,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我觉得,研究生自入学开始,就应该树立正确的研究态度和学习目的,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我们需要培养自己严谨的研究态度和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耐得住寂寞,防得了诱惑。除此之外,还要坚守良心。要做事,先做人,实实在在求学,无愧于心。”
寇思认为,这样的消息,对于认真学习的学生和负责的导师而言,完全不用担心,对于抱着投机取巧的学生或者对学生不闻不问的导师来说,估计会让他们如坐针毡。因此,倘若以此提前吹吹风,敲敲警钟,也未尝不是好事。
各校强化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教育
其实,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近年来也越发重视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教育,强化恪守学术道德、预防学术不端的思想,并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管理举措予以加强学风建设。
市教委此前印发的《上海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中就提及,市教育行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强结果控制,在积极参与国家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的基础上,加大授学位后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力度。
根据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制定多层次(学校、学部、院系等)全方位的论文质量管理制度,将现行开展的市级层面学位论文双盲抽检评议工作转化、融合到本单位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体系中。落实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责任,健全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机制,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的通报与相关信息的公开制度。
学位论文质量需要明确审查标准。比如,严格过程管理,实施论文开题选题、中期汇报、预答辩、校内外专家盲审与评阅、答辩等全过程质量控制举措。学位论文质量控制重心前移,加强论文写作、文献、实验、方法等科研训练和职业专业实践训练,为学生选题开题做好充分准备,发挥课程(资格)考核的质量预警与控制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通知》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导师职业道德规范,把师德规范要求列入导师遴选、评聘和考核环节,实施师德“一票否决”。要严把导师资格关,对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严重问题以及其他培养质量出现严重问题的导师依规严肃处理。
在实践中,许多学校也加大了警示教育的力度。近年来,院士主讲开学第一课成为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新生“标配”,学校以此希望学生们“迈好学术生涯第一步”。从2016级学生开始,华理HIA自编校内读本《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读本》作为“礼物”发放给每一名研究生新生,要求新生必须学习该《读本》,在通过线上测试后,方可进行接下来的系列教学活动。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表示,学校要立德树人,学术的诚信是很重要的一关。“上戏为社会培养艺术人才,学校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的关,弘扬正确高尚的价值观,并建立一系列制度规范,始终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据介绍,上戏从选拔到培养的过程中,都强调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都有相关的诚信教育,并要求老师不仅要在专业上指导,更要有诚信方面的引领。在论文规范方面,则在论文正式提交前设有查重制度,有一系列严格的防范、提示、警示机制。
链接 华师大将“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讲座升格为课程
相比于学术规范教育大多以讲座、专题教育等形式开展,华东师范大学如今直接将学术规范教育升级为一门课程,背后用意何在?
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新设的全新课程《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并为之搭配了阵容豪华的授课团队,由全校14位教授联袂主讲。教授们来自文史哲社政等不同的专业领域,其中不乏全国名师、*、系所首长等,讲题丰富精彩。
这门课程的主持人、政治学系资深教授萧延中介绍,以往这类学术规范教育多为“规训式”的授课,教师总是摆出一副真理拥有者的架子,并以“应该”“必须”“一定要”等命令的修辞和口吻去教训人。这在学生的心理上会造成被当成“假想敌”的抵触情绪,效果不够理想。
“我们读研时,研究生规模很小,筛选很严,教授几乎是手把手地指导学生论文,甚至一句话一句话地‘抠’,无论是选题、资料、观点,还是逻辑、论证等,都一点不能马虎,而且那时没有就业压力,研究生被当成宝贝,被抢着要。可现在学术生态早已不是那时的逻辑了。”萧延中说道。
如今,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的改革,该课程期望通过严肃的学术对话、平等讨论和师生互动的方式,把可能的问题摆出来,通过知识要素和道德品行的讨论去辨析问题,最终使师生共同去自觉自愿地遵守和践行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的准则和美德。
原文来源: 青春上海 | 发表时间:2019-04-04 | 作者:刘昕璐
原文链接: 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19/04/04/15543641601051633602.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