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上海频道5月4日电(记者吴振东 郭敬丹)我国是海水养殖大国,2018年产值达3307.40亿元人民币。但是,海水鱼类病害问题近年来也日渐突出,以抗生素等化学药物为主的病害防控方案已经深层次影响到水环境安全、食品安全以及人类健康。
大菱鲆,俗称“多宝鱼”,是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海水鱼类,其在养殖过程中最容易受到腹水病和弧菌病的侵害而导致大规模发病和死亡。记者日前从华东理工大学获悉,该校科研人员在国家“863计划”等科技项目支持下,研发出大菱鲆鳗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并于近日正式获批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
据悉,这是国际上首例被行政许可的海水鱼类弧菌病基因工程活疫苗,代表着我国水产疫苗研发的综合技术水平已经跻身国际前列。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张元兴介绍说,弧菌病的主要病原体为鳗弧菌。团队在建立和阐明相关毒力基因组生物信息学的基础上,利用敲除相关毒力基因片段的基因工程手段,构建了环境安全、经济、高效价的新型减毒活菌疫苗株。
与传统的灭活疫苗等相比,基因缺失减毒活疫苗能够有效激发细胞和体液免疫,并能通过简单的浸泡操作完成规模化免疫接种,因而具有突出的应用优势。
在课题组进行的田间预试验中,1万尾规模的大菱鲆幼鱼在简单浸泡免疫给药(1至3分钟)后,即可实现弧菌病3个月80%以上的有效免疫保护力。免疫后经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产品质量检测,鱼体内残留毒性安全指标优于国家标准。不仅是大菱鲆,疫苗对石斑鱼、大黄鱼、牙鲆等海水鱼均具有免疫保护力。
2017年,有效防治腹水病的疫苗——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已由张元兴团队研发成功。“两苗联用后,多宝鱼养殖的平均死亡率有望从30%降至10%以内,并显著降低抗生素的使用。”张元兴说。
据了解,疫苗接种如今已成为挪威、美国、日本、韩国等国海水养殖业病害防控的标准化技术,由此大大减少了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使用,推动了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张元兴等人建议,我国应坚持“生态优先”方针,加速推动建立海水养殖免疫防控新模式。
原文来源: 新华社上海分社 | 发表时间:2019-05-04 | 作者:吴振东 郭敬丹
原文链接: http://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6099679?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