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工程院开展了第14次院士增选和第13次外籍院士增选。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发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共选举产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其中,有6位新增院士来自上海。
此次上海新增的6位工程院院士分别是: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的董绍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57岁)、涂善东(华东理工大学教授,58岁),能源与矿业学部的黄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59岁)、赵振堂(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58岁),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的吕西林(同济大学教授,64岁),环境与轻纺学部的徐祖信(女,同济大学教授,63岁)。
【新院士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董绍明。 来源/硅酸盐所官网
董绍明,男,1962年出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他开发了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纳米复合与原位反应制备技术,攻克了大尺寸、复杂形状陶瓷基复合材料构件的精确成型和精密加工、复合材料与金属连接以及复合材料气密性等关键技术难题,在国内成功实现了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构件在重要领域的应用。相关材料与构件的制备和应用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攻克了超高温陶瓷基体的高效改性技术和多层超高温抗氧化涂层的可控制备技术,并将之成功地应用于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热结构件的研制。其中,多层超高温抗氧化涂层技术的成功开发,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掌握该项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研制了在特定方向上具有低膨胀系数的空间遥感系统用高可靠、轻量化陶瓷基复合材料支撑构件,在国内首次用于卫星遥感相机装配,并实现了高质量的外景成像。该成果填补了我国在相关应用领域的空白,为我国遥感观测技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航空领域对长寿命热结构材料以及钍基熔盐堆对耐高温熔盐腐蚀材料的迫切需求,开展了Si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开发了SiC纤维稳定化处理技术和高致密SiC/SiC 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成功制备出高致密SiC/SiC材料,其力学性能达到国际同类材料水平;攻克了第四代核能高温气冷堆用高性能碳化硼中子吸收球的关键制备技术,并与合作企业联合实现了相关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为促进我国四代核能高温气冷堆关键安全控制材料的研制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提出纤维和一维纳米结构于微米和纳米尺度上对复合材料基体进行多级增强的思想。通过采用CVD工艺在碳纤维表面原位生长CNTs和SiC纳米线,成功地研制了多级增强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显著改善;建立了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集材料研制、部件精密加工和检测于一体的技术平台,为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涂善东 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涂善东,男,1961年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祖籍广东省大埔县),1982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化工机械专业,1985年、1988年分别获该校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硕士与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0年,在西南交通大学力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0年至1993年,受邀担任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客座研究员;1993年至2001年,先后担任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兼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等职;2002年后,受聘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2006年6月至2015年7月,担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涂善东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科技进步带头人”以及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目前,涂善东教授还兼任国际压力容器学会亚大地区主席、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可靠性委员会委员、先进材料和标准凡尔赛合作组织分技术委员会共同主席、英国诺丁汉大学荣誉教授、中国石化炉管质量检测检验与评估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航发商发航空发动机寿命预测技术联合创新中心(UIC)首席科学家、上海市航空发动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与材料分会荣誉主任委员,以及国内外多个学术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黄震 来源/上海交大官网
黄震,男,1960年8月出生,汉族,浙江宁波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讲席教授,长期从事车用能源、发动机燃烧和大气污染防治研究。1982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88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以来担任教育部动力机械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2000年受聘为教育部*特聘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创建了燃料设计与燃烧控制新方法,发明了发动机燃料多样化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排1)、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排1)、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3项(排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排1);共发表论文200多篇, 3篇为ESI高被引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3项,出版专著3部,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各1项。担任中国工程院院刊Frontiers in Energy执行主编、国际学刊Int. J. Engine Res.和Energy Sci. Eng.编委。2018年获国际清洁燃料成就奖、中国内燃机工业杰出科技创新奖。2019年被授予国际燃烧学会Fellow。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赵振堂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物所官网
赵振堂,1961年5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8年10月至1990年11月就读于清华大学加速器物理及应用专业并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所长助理,欧洲核子中心(CERN)访问学者,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现任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2018年12月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长期从事粒子加速器研究与装置研制工作,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和完成多项大科学装置项目、863和973项目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加速器物理、加速器高频技术、自由电子激光和同步辐射光源加速器。
入选上海市科技精英和上海市领军人才,获2011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和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集体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徐祖信(右二) 同济大学供图
徐祖信,江西萍乡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9月毕业于河海大学。历任河海大学副教授、同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同济大学校长助理、上海市环保局副局长、局长和上海市科委副主任、上海市政府参事。1995年回国至今,一直坚持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徐祖信一直致力于城市河流污染综合治理,担任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领衔并参与 “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水污染治理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以徐祖信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授权发明专利23件,以第一或通讯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5篇。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吕西林 同济大学供图
吕西林,男,1955年1月生。1984年12月在同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30多年来一直从事结构抗震减震、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和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等研究。先后主持了6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要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研究成果“结构抗震防灾新技术研究及其工程应用”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组合剪力墙及筒体结构抗震理论与技术”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筑物移位改造工程新技术及应用”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主编技术标准5本,参编7本,专著8本。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7项,获专利28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60多篇。201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纽马克奖”。
原文来源: 澎湃新闻 | 发表时间:2019-11-22 | 作者:杨帆
原文链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03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