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国内首块人造肉诞生,你敢吃吗

时间:2019年11月23日访问次数:2462

周光宏(中)及其团队。

    ■本报记者 李晨琰

    日前,中国第一块人造培养肉在南京农业大学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诞生。该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周光宏带领团队使用第六代的猪肌肉干细胞培养20天,“生产”5克重的人造培养肉。这是国内首例由动物干细胞扩增培养而成的人造肉。

    昨天,中国农学会组织专家对该成果进行了技术评价,认为它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首次分离得到了高纯度的猪肌肉干细胞和牛肌肉干细胞,突破了培养肉研究难以获得高纯度单一细胞群的瓶颈;二是创立了猪和牛肌肉干细胞体外培养干性维持方法,初步解决了传代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衰减的难题;三是研发出我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产品,使我国跻身该领域研究的国际前列。

    消息一出,有关“人造肉”的话题再度引发公众热议:这种体外培养的肉究竟能不能吃?可否长期食用?吃了有何影响?对此,多位专家表示,目前人造肉离真正的市场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摄入这一新兴食物对人体是否有影响,则需长期跟踪研究。

    培养20天,得到一块5克人造肉

    在培养皿中,重达五克的肉糜看起来只有一枚硬币大小,这就是周光宏带领团队使用第六代猪肌肉干细胞培养20天所得到的产物。

    目前,大众通常所说的“人造肉”一般分两种:第一种是从大豆、豌豆、小麦等植物中提取植物蛋白作为原料,制成“植物蛋白肉”;第二种则是从动物身上抽取干细胞,将其扩增培养成肌肉细胞,进而分化出肌肉纤维,由此制成的“细胞培养肉”。

    今年中秋节期间冒出来的人造肉月饼,用的便是第一种“素肉”;而此次周光宏团队所培育出的,则是第二种“荤肉”。

    事实上,人造肉并非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2013年,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教授马克·波斯特就研制出了实验室培养的牛肉。他从活牛体内通过无害活体取样提取肌肉干细胞,最终培养生成肌肉组织。相比正常的牛肉,它的颜色更浅,味道也更淡。

    人造肉生产,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虽然目前全球有多家公司正致力于人造肉的生产与研发,但培育人造肉并非易事。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刘少伟告诉记者,要想在实验室中获得人造肉,首先需要从活着的动物身上提取一块组织或器官,从中获取干细胞。随后,研究人员将肌肉细胞放到细胞培养皿中,并加入动物血清。血清会给肌肉细胞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他命、碳水化合物,给细胞营造出“仍生活在原处”的感觉,以促进细胞的自然复制,生成带状纤维。

    “之后将增殖的细胞固定,再把小块‘肉’攒到一起。”刘少伟说,因为没有血管,无法输送养分,所以长出来的肉只有薄薄一层。把数层薄薄的“肉”堆起来,才能得到一“块”肉。因此,实验室中的人造肉看起来都是肉糜状。“人造肉的制作过程属于精密的细胞培养,整个过程对环境的渗透压、温度、酸碱度、二氧化碳浓度等都有着十分严苛的要求,一旦受到杂菌(如酵母菌、霉菌)污染,则会导致制备失败”。

    “餐桌革命”仍有许多难题待解

    尽管如此,有关“人造肉”的科学探索从未停止。要知道,它并非刺激消费的“市场噱头”,而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一项重大课题。

    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畜禽饲养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将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一半。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96亿,如果人类持续保持现今的肉类需求,那么养殖业对于地球的影响将会增加一倍,这将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

    不过,人造肉如何从实验室走向餐桌,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公众的疑虑、高昂的价格等。

    “事实上,实验员可以通过控制加入脂肪的种类和比例,来调控成品肉的功效。”刘少伟介绍,比如在培养时添加欧米伽三脂肪酸的脂肪细胞,可使肉类更有利于人体健康。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范青则认为,任何食物摄入后对人体是否有影响,需要有长期的跟踪研究。

    至于高昂的价格,技术的进步总能突破人类想象。一旦实现量产,降价也许是迟早的事儿。



  原文来源: 文汇报  |  发表时间:2019-11-22  |  作者:李晨琰
  原文链接: http://dzb.whb.cn/2019-11-22/7/detail-661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