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这所大学竟有个“垃圾银行”?师生们10年坚守环保实践与科普志愿服务

时间:2021年03月11日访问次数:10

在华东理工大学,却有一家“垃圾银行”,历经10年的环保传承,作为环保实践与科普志愿服务项目,至今已经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累计回收垃圾1.2万余斤,减少碳排放28381吨,组织实践活动187次,影响了34000余名师生。而10年前在华理青年志愿者心中种下的那颗“绿色的种子”,今天也已经长成了一片荫蔽校园的绿荫。

科技赋能环保,为美好生活增“绿”

从2010年到2020年,从最初的倡导垃圾分类习惯到如今的科技助力环保,团队成员也从资环学院扩展到机动学院。从最初的机械设计和自动化的研究到转为垃圾分类的研究方向,到最后研发出“科技感满满”的智能垃圾桶,机动学院5届学子用他们的汗水和付出,为“绿色城市”账户继续积累“财富”。

团队成员坚持通过科技攻关增强实际效用,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疫情期间几乎每天都会线上讨论,开学返校后,只要有时间,就找地方线下学习讨论。”机动学院的项目负责人吴龙燕同学说。

“垃圾滑落指尖的一瞬间,随即解放双手。这款新时代ICE(ItCausesEffects.)智能垃圾桶,采用团队独创的垃圾种类识别算法,破解了单一机器视觉识别精度低、成本高的问题,从源头上解决垃圾分类难、分类成本高的难题。”“智能垃圾桶”项目的指导老师马新玲说。

这款ICE智能垃圾桶实践产品贴近生活,将垃圾处理过程全部智能化,特别是,还有杀菌消毒功能,保障环境清洁,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创新性突破,帮助解决了城乡垃圾分类回收难题。

在马新玲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项目组同学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获得国家专利3项,荣获2020年度中国大学生知行计划大学生环保创意大赛全国金奖、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铜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市赛铜奖。

“在功能和技术上对机器进一步升级改进,让智能垃圾桶真正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团队成员郭兆阳说。

十年坚守志愿服务,践行绿色行动

“垃圾银行”项目开展初期也曾遭遇“冷眼”,无论是垃圾分类的小互动还是小游戏,都不能激发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华理资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邵文莉总是带领着志愿者们默默的付出与执着的坚守,慢慢地感动了身边的同学。

500人、800人、1000人……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环保志愿服务行动中,与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员一起,将环保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师生、社区居民的心中。不断注入正能量的“垃圾银行”,正在为“绿色城市”账户“储值”。

据邵文莉说,“垃圾银行”志愿服务项目已连续开展10年,累计参与志愿者超1800人,共组织社区垃圾分类科普宣讲52次,摆摊活动141场,覆盖上海10余个街道社区,超13000人次受益;在3所小学开展165堂环教课,受益学生超2000人次;在线上发布232篇科普文章,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垃圾分类意义,助力环保行动。

在“垃圾大作战,全民总动员”的当下,“垃圾银行”项目已经走进社区、走入课堂、走向网络:在社区,以带动型、接力型、互促型环保宣教志愿服务模式,实现了“服务—成长—奉献—接力”的双向发展;在课堂,以环教课形式,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爱护环境的自律意识和文明意识;在网络,搭建以社交平台为核心、以垃圾分类科普知识为内容的环保平台,升华网民环保精神。

“我们要从环境保护的‘旁观者’转变为‘倡导者’‘参与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以实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垃圾分类减量的目标。”项目指导老师高虹琳说。

华理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很多肯定:“垃圾银行”项目荣获2019上海高校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作为中国绿色校园社团联盟单位及上海市高校示范性环保学生社团联盟单位的环保协会,连续两年被评为“榜样100”全国最佳大学生社团;同时,获得2020年“榜样100”全国最佳大学生团队奖。

“接下来,我们将与更多的社区和中小学合作,定期向居民科普宣传环保知识,以专业知识解答居民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以及环保相关规章制度。坚持公益环保的初心,在传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愿景下,书写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崭新篇章。”邵文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