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投身公益,用心专注环保”是华东理工大学环保志愿者们镌刻在心底的行动口号。历经10年的环保传承,华东理工大学“垃圾银行”环保实践与科普志愿服务项目,累计回收垃圾1.2万余斤,减少碳排放28.81吨,组织实践活动187次,参与志愿者1800余名,影响了34000余名师生。近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国新闻网、东方网、新民网、《上海科技报》、周到上海、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分别刊文,对项目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华东理工大学:“垃圾银行”为“绿色城市”账户“储值”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记者 王烨捷 通讯员 丑远芳)银行,通常是指储蓄金钱、积累财富的金融机构。而在华东理工大学,却有一家“垃圾银行”。历经10年的环保传承,这个名为“垃圾银行”的环保实践与科普志愿服务项目,至今已经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累计回收垃圾1.2万余斤,减少碳排放28.81吨,组织实践活动187次,影响了34000余名师生。而10年前在华理青年志愿者心中种下的那颗“绿色的种子”,今天也已经长成了一片荫蔽校园的绿荫。
“垃圾银行”项目开展初期也遭遇过“冷眼”,无论是垃圾分类的小互动还是小游戏,都不能激发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华理资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邵文莉总是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和小伙伴。
500人、800人、1000人……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环保志愿服务行动中。不断注入正能量的“垃圾银行”,正在为“绿色城市”账户“储值”。
从2010年到2020年,从最初的倡导垃圾分类习惯到如今的科技助力环保,团队成员也从资环学院扩展到机动学院。从最初的机械设计和自动化的研究到垃圾分类的研究方向,到最后研发出“科技感满满”的智能垃圾桶。
团队成员坚持通过科技攻关增强实际效用,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疫情期间几乎每天都会线上讨论,开学返校后,只要有时间,就找地方线下学习讨论。” 机动学院的项目负责人吴龙燕同学说。
“垃圾滑落指尖的一瞬间,随即解放双手。”“智能垃圾桶”项目的指导老师马新玲正在介绍一款新时代 ICE(It Causes Effects.)智能垃圾桶,它采用垃圾种类识别算法,破解了单一机器视觉识别精度低、成本高的问题,从源头上解决垃圾分类难、分类成本高的难题。
据悉,马新玲项目组同学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获得国家专利3项。目前,“垃圾银行”志愿服务项目已连续开展10年,累计参与志愿者超1800人,共组织社区垃圾分类科普宣讲52次,摆摊活动141场,覆盖上海10余个街道社区,超13000人次受益;在3所小学开展165堂环教课,受益学生超2000人次;在线上发布232篇科普文章,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垃圾分类意义,助力环保行动。
“我们将与更多社区和中小学合作,定期向居民科普宣传环保知识,以专业知识解答居民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以及环保相关规章制度。”邵文莉说。
原文链接:https://s.cyol.com/articles/2021-03/06/content_rG65KXt7.html?gid=nDMbQEk4
【东方网】这所大学有家“垃圾银行”,十年累计回收垃圾12000多斤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通讯员丑远芳3月5日报道:银行,通常是指储蓄金钱、积累财富的金融机构。而在华东理工大学,却有一家“垃圾银行”。历经10年的环保传承,这个名为“垃圾银行”的环保实践与科普志愿服务项目,至今已经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累计回收垃圾1.2万余斤,减少碳排放28.81吨,组织实践活动187次,影响了34000余名师生。
播撒环保种子,守护绿色梦想
“哎呀,垃圾能分出什么花样来!”在项目开展初期,“垃圾银行”也曾遭遇冷眼,无论是垃圾分类的小互动还是小游戏,都不能激发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华理资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邵文莉总是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和小伙伴。志愿者们默默的付出与执着的坚守,慢慢地感动了身边的同学,不配合、不理解的声音越来越少,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关注环保、参与环保的队伍中来。为了吸引更多师生的关注,团队还推出“环保盒子”小程序,以积分兑换的形式,实现了预约上门、积分兑换、信息反馈等一站式精准垃圾回收功能,进一步加深了师生们的垃圾分类体验,并提高了可回收垃圾的回收效率。
500人、800人、1000人……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环保志愿服务行动中,与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员一起,将环保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师生、社区居民的心中。不断注入正能量的“垃圾银行”,正在为“绿色城市”账户“储值”。
科技赋能环保,美好生活增“绿”
从2010年到2020年,从最初的倡导垃圾分类习惯到如今的科技助力环保,团队成员也从资环学院扩展到机动学院。从最初的机械设计和自动化的研究到转为垃圾分类的研究方向,到最后研发出“科技感满满”的智能垃圾桶,机动学院5届学子用他们的汗水和付出,为“绿色城市”账户继续积累“财富”。
团队成员坚持通过科技攻关增强实际效用,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疫情期间几乎每天都会线上讨论,开学返校后,只要有时间,就找地方线下学习讨论。” 机动学院的项目负责人吴龙燕同学说。
“垃圾滑落指尖的一瞬间,随即解放双手。”“智能垃圾桶”项目的指导老师马新玲介绍,“这款新时代 ICE(It Causes Effects.)智能垃圾桶,采用团队独创的垃圾种类识别算法,破解了单一机器视觉识别精度低、成本高的问题,从源头上解决垃圾分类难、分类成本高的难题。”
据悉,这款ICE智能垃圾桶实践产品贴近生活,将垃圾处理过程全部智能化,特别是,还有杀菌消毒功能,保障环境清洁,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创新性突破,帮助解决了城乡垃圾分类回收难题。“在功能和技术上对机器进一步升级改进,让智能垃圾桶真正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团队成员郭兆阳表示。
十年志愿服务,践行绿色行动
截至目前,“垃圾银行”志愿服务项目已连续开展10年,累计参与志愿者超1800人,共组织社区垃圾分类科普宣讲52次,摆摊活动141场,覆盖上海10余个街道社区,超13000人次受益;在3所小学开展165堂环教课,受益学生超2000人次;在线上发布232篇科普文章,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垃圾分类意义,助力环保行动。
在“垃圾大作战,全民总动员”的当下,“垃圾银行”项目已经走进社区、走入课堂、走向网络:在社区,以带动型、接力型、互促型环保宣教志愿服务模式,实现了“服务—成长—奉献—接力”的双向发展;在课堂,以环教课形式,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爱护环境的自律意识和文明意识;在网络,搭建以社交平台为核心、以垃圾分类科普知识为内容的环保平台,升华网民环保精神。
“我们要从环境保护的‘旁观者’转变为‘倡导者’‘参与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以实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垃圾分类减量的目标。”项目指导老师高虹琳说。
华理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很多肯定:“垃圾银行”项目荣获2019上海高校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作为中国绿色校园社团联盟单位及上海市高校示范性环保学生社团联盟单位的环保协会,连续两年被评为“榜样100”全国最佳大学生社团;同时,获得2020年“榜样100”全国最佳大学生团队奖。
“我们将与更多的社区和中小学合作,定期向居民科普宣传环保知识,以专业知识解答居民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以及环保相关规章制度。坚持公益环保的初心,在传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愿景下,书写新时代大学生‘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崭新篇章。”邵文莉说。
原文链接:https://n.eastday.com/pnews/161495208377017375
更多媒体报道一览:
【中国新闻网】“绿色”种子的10年成长之路
http://www.sh.chinanews.com/kjjy/2021-03-06/85308.shtml
【新民网】华理“垃圾银行”10年回收垃圾1.2万余斤,减少碳排放28.81吨
http://wap.xinmin.cn/content/31914798.html
【上海教育新闻网】这所大学有家“垃圾银行”,十年累计回收垃圾12000多斤
http://www.shedunews.com/shanghai/con/2021-03/09/c5800.html
【周到上海】华东理工有一家“垃圾银行”,储值的是“垃圾”,利息是不断累积的环保理念
https://static.zhoudaosh.com/722BE1689AC5A3D2A07C3DAADAD68C89F61FEA16B249A7391FCA9D2480AF6229
【上海科技报】10年的环保传承!华东理工大学“垃圾银行”环保实践项目累计回收垃圾1.2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