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部署开展春季学期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要求认真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切实加强手机管理。各地和学校要宣传中小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家长要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引导孩子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北京晚报》2021年3月12日)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如何加强中小学生的手机管理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难题。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显示,我国85%以上的未成年人使用手机微信,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在上课和写作业时玩手机。
手机的不当使用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并且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据教育部2018年开展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我国中小学生的近视发病形势严峻,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0%,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0%,近视患病率排在东亚国家前列,近视总体人群数居全球之首。中小学生的视觉体统处于发育阶段,相对成人较为脆弱,而手机屏幕较小,色彩变化较多,孩子长时间玩手机,很容易视觉疲劳,迫使睫状肌高度紧张,使晶状体过度屈曲,增加屈光度,从而引起视力下降。
又如《2018年全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睡前玩手机成为影响中小学生睡眠质量的最大因素。有57.7%的中小学生在睡前玩手机,长期的夜间娱乐导致睡眠时相延迟和生物节律紊乱,最终影响睡眠及身心健康。晚上没有良好的睡眠,又会导致疲劳或全身不适,注意力或记忆力减退,学习、工作和社交能力下降,情绪波动或易激怒,错误倾向增加,紧张、头痛、头晕等。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尤为必要和紧迫。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手机和作业、睡眠、读物、体质一起并列为中小学的管理重点,并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相关联,可谓见微知著、意义深远。
全球都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对于中小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学生的手机管理成为各国的立法共识。如在法国,教育部从2020年9月起全面禁止3到15岁的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手表等移动智能设备。学生入校后应当将手机关机并放置于储物柜或者书包,如果不遵守规定就会被惩戒。教育部长布兰克认为: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学习氛围。日本文部省在2008年规定教学活动不需要中小学生携带手机入校,原则上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而且,学生家长对该立法议案的赞同率高达75%,学校的赞同率也达到70%以上。德国教育界受到《数字痴呆化》一书的深刻影响,认为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会导致其身心发展受到影响,如人际交流能力、身体协调能力、认知真实世界的能力提升迟缓,因此拜仁州等地方立法禁止中小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意大利、希腊等国也纷纷禁止学生在上课时使用手机。芬兰还立法严格禁止向初三以下学生销售手机,违者最高罚款10万欧元。
当然,教育部要求手机禁入课堂并不等于中小学教育拒绝智能技术应用。在信息大数据时代,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的适度使用也会给学生、家长和教师带来便利,而且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对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意识和能力,适应未来的智能社会人才需求。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校园广泛开展移动学习”的倡议强调学校对移动技术的应用,促进受教育者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有效传播知识。因此,教育部也考虑到学生及家长“确有需求的情形”,做了“有限带入校园”的规定,赢得广大师生的理解支持,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学生发展立场。一般来说,小学生不宜带手机上学,初中、高中可以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但是要加强统一管理。同时,学校还要进一步完善校园内通讯类基础设施设备服务功能,如采取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是一门必修课,也是当下教育的一部分。我们期待“手机禁入课堂”成为引导学生提升信息素养的契机,使其真正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自觉树立起辨别是非、抗拒诱惑的是非观。(作者为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