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工程教育要先行。4月15日上午,由中国化工学会主办、华东理工大学承办的2021绿色工程教育暨未来工程师论坛在沪召开。据悉,本次论坛以“绿色引领创新·使命驱动未来”为主题,包括2场主论坛和4场平行分论坛,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直播互动的方式进行。260余位来自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线下参会,共话绿色工程教育的新挑战、新思路和新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中国石化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清华大学教授王孙禺分别作大会主论坛报告。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华炜、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毛丽娟、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辛忠主持开幕式并作主论坛报告。
华炜强调,此次论坛旨在搭建教育、科研、产业一体化的交流平台,在国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大框架下,探讨如何引领绿色化工教育及促进化工学科的发展,如何加快面向未来的综合性人才培养,从而提升我国化工教育和科研基础力量的综合实力,为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和创新需求贡献智慧和力量。“化工创造美好未来”,她表示,中国化工学会将与化工学术、教育、产业界紧密合作,推动化工学科建设和化工高等教育发展,助力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
毛丽娟指出,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对标“五个中心”和全球卓越城市建设的要求,上海市教委相继出台了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目前,上海高校已有64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师教育专业认证,入选了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81项。“绿色工程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界的重任”,她希望此次论坛能凝聚智慧力量,将绿色工程教育根植于优秀历史传统,融入崇尚民主科学、激励实践创新和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精神,培养出更多具备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工程科技英才。
轩福贞表示,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当下,从工程能力创新、专业与通识教育、学科交叉与未来工程师培养等方面,探讨绿色工程教育正当其时。“作为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华东理工大学着眼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挑战,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向绿色发展转型的号召,着力探索将绿色工程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育人新模式。”轩福贞希望本次论坛深入探讨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体系建设问题,深入研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绿色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的模式与路径,从而推动化工学科与新兴学科产业的交叉和创新,引领绿色化工体系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基础研究、新型科技和产业创新。
“思维卓越才能使我们的绿色工程卓越、教育卓越。只有思维的绿色发展,才有人类的绿色发展,以及工程的绿色发展。”会上,钱旭红作了题为“思维卓越的绿色工程教育”的主论坛报告,涵盖了绿色论、量子论、知识论、无为论和思维论等内容。他阐释了绿色工程教育和绿色教育工程之间的关系、绿色化学12原则和绿色工程12原则,分享了如何通过知识的传授,建立思维逻辑,实现科学思维,如何辩证地看待世界、看待科学、看待社会。“‘绿色’这个词本身就是跨界的,不跨界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绿色。”他认为,绿色工程教育融合了从生态文明到人文哲社的多学科知识和思维。当前工程人才创造力不足的根源主要在于4种思维能力的缺乏——有逻辑思维能力的人没有形象思维能力,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人没有创造思维能力,事实上,这4个能力缺一不可。
傅向升在“石化的未来在未来工程师”的主论坛报告中,回顾了新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的三大阶段,并通过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了石化行业未来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原料瓶颈、创新能力、效益制约,以及碳达峰和碳中和对石化行业新格局的影响等。他认为,实现强国跨越、产业结构高端化、做好行业安全保障、实现绿色发展等,关键都在于未来工程师。“石化行业的绿色发展,目前面临问题的解决,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以及化学的创新和化工技术的进步,这些都有赖于未来工程师。”
在题为“加强绿色工程教育,培养具有责任担当的卓越工程师”的主论坛报告中,辛忠从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工程教育的理论、绿色工程教育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华东理工大学的探索与实践、绿色工程教育的未来设计等5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绿色工程教育“为什么做、怎么做、谁来做”的问题。辛忠指出,绿色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工程教育应该成为所有工科专业、与工程相关的非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化工的人回归化工产业领域,就要根植绿色,把根留住。这个根是人才、是绿色发展、是绿色转型。”报告中,他还就培养创新能力与家国情怀兼具的卓越工程师,分享了自己的育人思路:完善融入绿色工程理念的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体系、制定绿色工程人才的评价标准、设置绿色工程学位计划、开展绿色工程的微专业计划、编写绿色工程教育系列的教材、开展绿色工程创新创业教育。
“没有工程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现代世界,没有工程也就没有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作为我国工程教育知名专家,王孙禺在“工程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论坛报告中,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成立的背景,关于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工程日、第二部工程报告《工程——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以及围绕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培养所开展的工作。他认为,目前工程师的能力与数量相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还有差距,尤其需要培养更多的女性工程师和年轻的工程师。他表示,不同于学科层面的工科教育、工程教育包含了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工程文化等内容,工程师思考问题时,“要考虑社会影响,关心对环境的影响,保护自然和地球的健康,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均衡器和加速器”。
在当天下午的4场平行分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绿色工程教育与工程能力创新”“通识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工程伦理培养”“化工高等教育及专业认证”和“学科交叉与未来工程师培养”等话题,展开深度交流和探讨。大会召开期间,还面向社会各单位征集获奖教学成果、招生需求或优秀人才需求信息,在现场予以展示。
记者了解到,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培养以造福人类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新一代化学化工工程师,既是新时代的迫切需求,也是新常态下的主动选择。近年来,华理立足学校发展实际,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在绿色工程教育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体系、案例库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先行先试,进行了系列探索与实践。
自2014年起,华理重点加强了学生在工程伦理、素养及安全等方面的系统培养,通过开设《绿色中国》《企业EHS风险管理基础》及《工程伦理》等系列课程,构建绿色工程教育通识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绿色工程意识。同时,学校不断加强科教融合,完善绿色工程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围绕某一工科专业,在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中,系统性地在若干门课中嵌入绿色工程教育的内容,涵盖绿色工程教育有关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道德与责任、环境生态等要素,且每门列入绿色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关于绿色工程教育的内容不少于2学时。2019年3月,华理首次启动专项建设,推进绿色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着力进行课程案例库建设和实践案例库建设,现已开发建成60个用于绿色工程教育教学的案例,内容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在绿色工程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华理以学生为中心,以EHS为价值引领,探索形成了绿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Green Lab + GreenClub + Green Shop),通过建设VR虚拟现实实验室培育绿色工程案例、重点培养绿色工程教育双创项目团队、开展面向全国高等院校优秀研究生的“绿色工程教育”暑期学校、开展面向全国高校和初创企业的“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不断深耕绿色工程教育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