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华理大二男生乘坐公交去北京受关注

时间:2021年05月19日访问次数:27

5月13日,“大二男生从上海坐公交到北京”登上了微博热搜,获得高达3.7亿的阅读量。故事的主角,正是华理中德工学院大二的唐同学。作为一名公交迷和地理迷,唐同学想在留学之前,利用五一假期开启一场特殊的旅行:乘坐公交车去北京,感受沿途的人文风物,体验中国的广阔和深厚。唐同学的此次公交车之旅,全程1810公里,耗时6天5夜,乘坐了1291站公交,车票费用总计381元。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青年报》、上海电视台、澎湃新闻、新民APP、东方网、周到上海以及《人民日报》微博、《环球时报》微博、新华网微博、《北京日报》官微、N视频微博等媒体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

《人民日报》微博:大二男生6天5夜从上海坐公交到北京

近日,上海高校大二学生唐同学耗时6天5夜,跨越1810公里,乘坐1291站公交从上海抵达北京,车费共计381元。唐同学说,一路上体会了各地的方言和风物人文,“这么伟大深厚的土地,这么多人生活在这,觉得很踏实。”

原文链接:https://weibo.com/2803301701/Kfh3zFz2C?type=comment

【央视新闻客户端】侬坐公交车去哪?上海大二学生:去北京!

从上海到北京,

你会选择哪种交通方式出行?

上海-北京出行方式list

交通方式

耗时

A.飞机 约2.5小时

B.高铁 约4.5小时

C.驾车 约15小时

是Plan A的高空飞行

还是偏好Plan B或C

在沿途感受华东到华北的不同风土?

近日

冲上热搜榜的上海大二学生唐同学

给出了第四种选项——

公交车出行

1

6天5夜、1291站、1810公里

5月9日

唐同学在视频网站上

发布了一条近16分钟的视频

视频记录了自己从上海出发

坐公交到北京的过程

在6天5夜里

唐同学乘坐了1291站公交

跨越1810公里

最终抵达北京

车费共计381元

唐同学说

在整段旅程中除了一小段没有接驳的路

其他全都乘坐公交

最长坐了16个小时的公交

2

“这是绝无仅有的体验!”

这次公交旅行并不是唐同学的第一次

此前,他先后完成了

从上海到南京、从温州到上海

两次公交旅行

唐同学在视频里解释了

自己喜欢公交游历的原因

出去玩无非就两个目的:

看独特景色或收获独一无二的经历

“我觉得坐公交车就很符合这样的特点。”

唐同学的这次体验之旅

也不乏意外与狼狈

一天只吃一顿晚饭

其他时候靠压缩饼干和牛奶“续命”

晚上会找价格低的小旅馆过夜

避免了“露宿”但却经常“风餐”

但唐同学在接受采访时

表示自己还会继续公交旅行——

从上海坐公交车到陕西宝鸡

“这个跨越东中西部的线路,

更有一种强烈的直观的反差和对比,

也能够见识更多的风俗。”

3

网友:做了我想做的事!

某问答社区上

早前就有关于公交旅行的相关讨论:

“我从上海人民广场乘公交,

你能猜到我去哪里?”

该帖子还列出了

三条可行的出发线路

此次唐同学的六日公交行

使跨城公交的出行方式

获得了高度关注

有不少网友表示羡慕

因为自己晕车

没办法做到唐同学这样

多数网友表示赞许

有网友表示

他做了我想做而没有做的事!

车轮滚滚、摇摇晃晃、人间烟火,

无论车马快慢,

旅行的意义不过在路上!

原文链接:http://m.news.cctv.com/2021/05/14/ARTIWalLy5lcXpFK6MKYgGuf210514.shtml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坐公交从上海飚到北京,不只是为了“抵达”

4月29日,华东理工大学一名姓唐的大二男生坐公交车从上海奉贤出发,用6天5夜时间抵达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沙河校区,几乎全程坐着公交车完成了这趟1810公里的旅行。他发布了一段视频,将自己从出发到抵达的所有行程完整呈现,这段经历在网上引起诸多关注。

现实中,也许没有多少人有时间和兴趣参与如此旅程。就通行效率而言,用6天时间坐公交车从上海到北京,与飞机、高铁完全没有可比性——哪怕是老京沪铁路上保留的唯一一趟“慢车”,全程所需时间也不过19个小时。从实际花销来看,虽说总计381元的车费比高铁低,但算上路途中的住宿费用和餐费,恐怕没有更省钱。其实,这趟带有行为艺术风格的旅行,其目的不在于“抵达”,而在于获得一段特殊的经历。

无论是在云层上空飞行,还是以350公里的时速在大地上疾驶,人们都越来越难以体会“慢旅途”的感受。打一个盹儿,或是看一部电影,目的地就到了。这与公交车逐站停靠的旅行经历,注定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验。唐同学发现,从南到北,经过地方的建筑风格、地域风貌、老百姓的方言习俗渐次发生变化。在某种意义上看,这次旅行堪称一堂特殊的国情教育课。

唐同学的行动,还证明了中国公共交通网络的通达性和便利性。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居民而言,日常通勤离不开公交车。闭眼想象一下:坐在公交车中的人,有背着书包的少年,有辛苦谋生的上班族,有为家人生活奔前忙后的主妇……公交车见证了人生百态,浇筑了一条连接奋斗与幸福的康庄大道。如果这些公交线路中断,他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受到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开上了私家车,或者习惯于以打车方式出行,但公交车作为基础性的公共交通工具,仍有很重要的存在价值。在交通繁忙拥堵的闹市区,确保“公交优先”原则的落实,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实践绿色出行;在偏远的乡村和居民点开设公交线路,犹如为当地居民打开了一扇大门,方便人们走出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公交车的通达度,无疑是检验文明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这趟旅程并非没有遗憾。在部分公交车无法接驳抵达的区域,唐同学不得不借助出租车、“火三轮”等其他交通工具。这些情形往往出现在省界等行政区划交界地带。然而,地图上的行政区划,并不是阻隔民众交流、阻断经济往来的理由。临近地区的两省人民、两市人民,彼此之间同样有互通互联的需求。期待出现更多跨越不同行政区划的公交线路,打破那条无形的心理界限。

唐同学在旅途中还发现,有的公交线路“班次比较少、间隔比较长”,为尽可能压缩行程,他不得不选择频次高一点的线路。有关公交车班次间隔的问题,确实绕不开一笔经济账,多数城市的公交系统依赖财政补贴才能维系运营。不过作为一项公共事业,不断完善线路设置和发车频次,尽可能减少乘客等待时间,并利用现代化手段告知乘客发车和经过站点等信息,理应成为公交事业发展的追求。

在公众印象中,公交车往往用于短途出行,而且能换乘次数越少越好。然而,公交车究竟能够顺利抵达多远的地方,正是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唐同学曾坐公交从上海前往南京,也曾从温州坐公交到上海,这次从上海到北京,“再往北就比较困难了”。这也说明,不同地区的公交事业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差异,在中国的不少地方,人们仍面临“出行难”的问题。

唐同学的这趟京沪公交之旅,是特殊的个人体验,也是鲜活的社会观察。透过这种别具一格的镜头,人们不难感受到:千万条公交线路组合在一起,交织成一个繁忙而流动的“公交中国”。而这,正是无数人受惠于社会现代化的真实写照。

原文链接:https://s.cyol.com/articles/2021-05/14/content_DEazLdTj.html?gid=2Zr5Oake

【东方网】坐6天公交由沪进京“出圈”!大二男生谈“旅行的意义”:未来计划已有设想

出门旅行你会选择坐飞机、坐火车还是坐船?华东理工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选择坐公共汽车。日前,由他拍摄的Vlog《坐公交从上海飚到北京》在B站上火爆“出圈”,自5月9日发布以来,播放量已经超过124万,还登上了微博热搜。东方网记者联系到了这位B站帐号名叫“符腾堡公爵W”的小唐同学,聊一聊他心中“旅行的意义”。

收获:地方风物与人情温暖

从上海到北京坐飞机只要2小时,而小唐的公共汽车之旅全程1810公里,耗时6天5夜,车票费用总计381元。这样一次漫长又耗费精力的特殊旅行,对小唐来说有怎样的收获呢?“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公交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水平有多么的强悍。”小唐告诉记者,沿途能看到从南到北的地方风物、人文差异、壮丽景色和背后蕴藏的历史故事,“这些都是在看过之后会激励我的。”

或许只有亲自走一遍,才会深入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公交系统有多四通八达。在这次旅行前,小唐曾有过两次短途公交旅行,分别从上海到南京,从温州到上海。过程中他遭遇了路线规划不够细致,实际车况与现实有出入等困扰,而这一次他总结经验,出发之前的准备工作就花了四、五天。通过手机地图的邻区县查询,将漫长旅程分解成一小段、一小段进行“拼接”,“有时候要确定走向,例如确定这条路到底途经聊城还是济南?会有这样的抉择。”

回顾刚结束的北京之行时,小唐感言,即使在相对偏远的地区,仍然能够找到公共交通方式去往下一站。尽管各座城市之间的公交公司发展水平有差异,但总体而言,这一次出行仍然是很方便的。由于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坐在车上,他自然少不了和司机师傅搭话闲聊。许多司机师傅对小唐的询问都会热情解答,还会推荐当地的人文风情。“这都是我在一路上感受到的人情温暖。”小唐说。

这次的旅途中还曾有过一段“惊险插曲”。小唐途径河北保定时,因为相机出现故障临时换用手机拍摄。当他把相机放进背包后,相机却意外从包里滑落,直到第二天抵达北京时,他才发现相机已经遗失。“后来我就打电话跟前一天所有行程里的当地公交公司一一确认,发现(相机)在保定,司机师傅帮我保管了。”当小唐和司机师傅联系上后,对方确认小唐是失主就将相机寄了回来,小唐则感激地送上锦旗表达谢意——而如果没有这位好心的司机师傅,小唐的这支视频也将无法问世。

兴趣:公交旅行是件很酷的事

怎么会成为一名“公交迷”的?小唐透露,自己本身对机械很感兴趣,而公交系统其实和铁路、地铁、飞机一样,在工业化国家里都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欧美国家出现了一些拥护工业文明、拥护现代出行方式的交通迷群体——比如说很出名的日本铁道迷这样的亚文化。”在工业蓬勃发展向上的时间段里,出现对工业文明的向往和对工业精神的拥护,以至于外化出一种对于科技,对于社会秩序的喜爱。“在我们中国可能起步稍晚,但进入21世纪以来的工业化鼎盛时期,有这样的公交迷或者说交通迷群体出现,也是一个必然的事。”

对于上热搜意外出名,小唐坦言:“我想过它会火,但是没想到会这样火,有一点点小惊喜,但也没有觉得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这就是生活的一段插曲而已,过去了就过去了。”

在小唐看来,坐公交旅行是一件必然有人会做的事。“从宏观角度来讲,我不做这个事,也会有其他人去做的。”而对他个人而言,作为一名地理爱好者,能够通过一种市内交通方式去串联起全国各座城市,去完成宏观上的跨省跨市出行,“我觉得这是很酷的。”

未来:旅行会继续,下一站陕西

尽管公交旅行视频走红,但小唐其实在B站是一位以动画为主题的Up主。“未来我的创作方向还是以动画为主,生活的视频也会拍摄,但并不会说哪里流量比较高,就往哪里去发展。”这位年轻的大学生对课业和生活都有清晰规划,“我不想成为纯粹被流量裹挟的工具,而丧失自己作品的独特性。我的投稿频率不高,基本上半个月一次。(视频)都是利用空余时间完成,这样能够对学习和业余生活做到很好的平衡。”

在小唐发布的视频留言区里,一位网友羡慕地表示:“他做了我想做,而没时间跟精力去做的事。”另一位网友则幽默评价:看出了“江南秀才进京赶考”的感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小唐的公交旅行下一站又想去哪里呢?

“我的脑海中有这样一个设想,就是从上海坐公交车去陕西的宝鸡。”小唐分享了他的未来旅行计划,“我觉得这样一条线路很有吸引力,因为它会跨越我们国家的整个东部、中部和西部。它的地貌差异、人文差异给人的感受也会很剧烈。将来有时间,我想去走这样一条线路。”

据悉不久之后,小唐将前往德国留学。他也透露,如果当地的疫情防控情况允许,会尝试进行跨国的公交旅行。“比如说从柏林坐公交车到巴黎,或者说从伊斯坦布尔坐公交车,经过保加利亚到希腊雅典,这也是有计划的。”

原文链接:https://n.021east.com/pnews/162095629577014190

更多媒体报道一览:

《青年报》这位00后up主,为何“坐公交从上海飙到北京”?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2882459313996136807&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x_feed&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2882459313996136807

【上海电视台】视频|上海大学生坐公交到北京:6天5夜1291站

http://www.kankanews.com/a/2021-05-13/0039754484.shtml

【澎湃新闻】1810公里,6天5夜,大二男生从上海坐公交到北京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658252

【新民APP】视频 | 对话“坐公交车从上海到北京”大学生:风光很好,人情更宝贵

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956079.html

《环球时报》微博:大二男生从上海坐公交到北京

https://m.weibo.cn/status/4636537385392316?wm=3333_2001&from=10B5093010&sourcetype=weixin

【新华网微博】大二男生从上海坐公交到北京

https://weibo.com/2810373291/KfkgXiD9w?filter=hot&root_comment_id=0&type=comment

《北京日报》官微:大二男生从上海坐公交到北京:6天5夜1291站,车费318元

https://mp.weixin.qq.com/s/mbfopb3pBlyofgww4cjN-A

【青春北京】大二男生坐公交从上海到北京:6天5夜1291站,车费381元

https://mp.weixin.qq.com/s/b24ojJNPtoXqosBwZCAeew

【周到上海】男孩回应坐公交从上海到北京:计划横跨我国东中西部

https://www.shxwcb.com/649964.html

【N视频微博】大二男生从上海坐公交到北京走红:6天1291站花381元

https://m.weibo.cn/status/4636328300119624?wm=3333_2001&from=10B5093010&sourcetype=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