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如一日,她迎风奔跑在人生赛场上,一步步地超越着自我,斩获了10余个国家级冠军奖项;2015年作为高水平运动员考入华理,2019年以综合成绩第一名推免至本校继续读研深造……这位竞技实力与学识兼备的“追风少女”,就是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届硕士毕业生丁超。
毕业之际,丁超满载着在华理拼搏奋进的7年时光,即将踏上新征程,在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开启新的人生跑道,继续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 有荣耀也需沉淀 ※
丁超很早就表现出运动方面的天赋与潜能。小学三年级的一次体育课上,她的50米短跑成绩甚至超过了高年级的同学,第一次受邀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田径比赛便夺得了冠军,由此参加学校的田径兴趣班,就这样正式与田径结缘。
“于我而言,田径的魅力在于它有无限可能,能够在‘未知’中收获惊喜,在‘未知’中创造突破,在‘未知’中感受成长。”丁超说。
2017年,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就读大二年级的丁超斩获了自己运动生涯的第一个全国冠军:田径锦标赛女子200米冠军。守得云开见月,百感交集的丁超感慨,这是最好的回馈,不仅是给予内心的一种肯定,更是当迷茫、委屈、懒惰、软弱时,鼓舞着自己前进的荣耀动力。
这份荣耀背后,是她的日夜坚持与挑战。回首大一下学期时,丁超的运动竞技状态和水平陷入了瓶颈期,100米运动成绩一直在12秒左右徘徊。尽管她没有丝毫松懈,每天雷打不动地上午、晚上学习,下午进行训练,并在教练的建议和指导下进一步细化各个训练科目,增加了力量训练、素质训练和弹跳训练,甚至精细到加强各个小肌肉群训练……结果却始终不如人意。
在那段貌似“停滞”的日子里,每当心态波动时,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学习充电给予丁超更多的滋养。她选择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通过跟教练或家人倾诉获得能量支持,不断给那个退缩的自己加油打气,或者静心沉浸在专业学习中,再切换到全新的状态投入训练。
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平和的心态和强大的行动力,在不到一年的沉淀中,她完成了自我的蜕变,在学业和竞技中从容切换,不断在全国赛事上崭露头角。“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丁超始终坚信。
※ 双重身份双份收获 ※
是大学生,也是运动员。除了排得满满当当的课表和校园活动,丁超还有一周5次的专项训练。在如何平衡学习和训练这一问题上,辅导员、运动队教练和班导师主动帮助分析,学院则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也会安排专门的时段进行训练,这让丁超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大学生涯的阶段性规划。
凭借着在专业学习和运动竞训上的出色表现,本科学习结束后,丁超继续在华理读研深造,成为了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全新的身份于她而言是全新的磨砺。
在不断摸索中,学术理论探索与运动竞训实践开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提升竞技水平,丁超学会从研究者而非运动员的视角去审视,检索了大量有关提高短跑成绩的文献进行阅读、归纳;采用人体成分测量仪器,通过数据分析来进一步加强肌肉力量薄弱处的训练,借此对实战情况进行分析和把握。
读研期间,一节“体育的本质”专业课引发了丁超对“体育与社会”的思考。她开始思考在运动员身份外,如何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进入体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通过加入导师叶心明教授的“柔击道”项目,她参与柔击道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利用专业知识去研究和解决社会中涉及到的体育问题,包括体育场馆使用情况、体育赛事如何优化等。
※ 以热爱成就事业 ※
“体育于我是陪伴,是青春里浓墨重彩的一笔,能够把自己的田径梦想传承下去,一定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临近毕业,面临着求职择业时,热爱体育的丁超用对体育事业的热爱与坚守兑现梦想。
早在大一新生成长教育阶段时,丁超就在班导师和辅导员的帮助下,把运动训练作为自己的优势,并确定了未来进入体育领域的职业大方向。为此,她持之以恒地积蓄着力量。2019年末,当时就读研一的丁超就积累了优秀的运动成果,达到了上海市特殊领域内人才引进的标准,并于当年12月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运动健将”称号。2021年底,丁超作为上海市优秀运动员人才提前被引进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
一路走来,丁超感恩所有的遇见,未来将继续在人生跑道上发光发热。“我很幸运能够将热爱变成事业,希望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创造价值,助力上海体育事业的发展。”丁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