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养”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受媒体关注

时间:2022年11月04日访问次数:23

10月29日下午,在庆祝华东理工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养”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内外10余所大学的校长,以及海内外“双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产教融合、科技攻关、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思路与举措。央视新闻客户端、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光明日报客户端、上观新闻、文汇APP、中国新闻网、中化新闻、中国社会科学网、科学网、新民周刊、周到上海、东方网、劳动观察、上海热线、上海科技报、话匣子、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原发报道近20篇。本篇选取了部分报道予以转载。


【央视新闻客户端】“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养”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沪举办

11月1日,记者从华东理工大学获悉,在庆祝该校建校70周年之际,“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养”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上海成功举行。来自国内外10余所大学的校长,以及海内外“双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产教融合、科技攻关、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思路与举措。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同步面向全球进行线上直播。

在主旨报告环节,7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在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与思考。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与高校实践”“碳中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两个主题,进行了热烈而精彩的研讨,交流思想、凝聚共识。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指出,实施“双碳”战略是实现全球气候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推动碳中和领域学科交叉创新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与全球伙伴院校一道,共同为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光明日报客户端】高校应成为“双碳”人才培养的摇篮,“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养”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举办

实施“双碳”战略是实现全球气候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日,在庆祝华东理工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养”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内外10余所大学的校长,以及海内外“双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共同认为,高校应成为“双碳”人才培养的摇篮。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推动碳中和领域学科交叉创新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与全球伙伴院校一道,共同为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在主旨报告环节,专家学者分享了在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具有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汇聚的优势,在国家‘双碳’战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希望高校从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发展合力3个方面,为国家“双碳”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期待华东理工大学在服务国家“双碳”目标上取得更大成绩。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黄震院士以“碳中和愿景下能源变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介绍了其在“双碳”循环研究方面的体会,他提出“双碳”是能源重大转型,是一场绿色革命,是一场系统性社会变革,将会引领构建一个全新的“零碳”产业体系,并预测会诞生一大批新行业、新技术、新商业模式。

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唯临院士以“四川大学碳中和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探索”为主题,从碳中和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4个方面,介绍了四川大学以国家级人才队伍为基础,打造具有川大特色的碳中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经验与做法。

 “通过开发海上可再生能源,以及开展可持续发展相关课程等,到2030年实现近零排放的目标。”英国利兹大学常务副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余海岁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英国利兹大学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采取的积极应对举措。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朱为宏则分析了碳中和发展态势,重点介绍了华东理工大学聚焦碳中和技术创新、强化科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探索和实践,提出加强“绿色低碳”教育的思考和建议。(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颜维琦 通讯员 魏娜)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养”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沪举办

在庆祝华东理工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养”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日前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内外10余所大学的校长,以及海内外“双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产教融合、科技攻关、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思路与举措。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同步面向全球进行线上直播。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永智表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蓝图,绿色低碳发展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华东理工大学围绕碳中和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成立了国内首个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希望以本次论坛为新起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把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打造成为华理新的名片和亮点,为推动碳中和领域学科交叉创新,推动急需紧缺人才的储备与培养,推进科技创新和加强国际合作,贡献华理智慧,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智慧与方案。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表示,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双碳”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全球气候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推动碳中和领域学科交叉创新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与全球伙伴院校一道,共同为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雷朝滋介绍了教育部在“双碳”领域科技创新布局的最新政策和举措。他指出,高校具有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汇聚的优势,在国家“双碳”战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要主动担当作为。希望高校从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发展合力3个方面,为国家“双碳”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期待华东理工大学在服务国家“双碳”目标上取得更大成绩。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黄震以“碳中和愿景下能源变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介绍了其在“双碳”循环研究方面的体会,提出“双碳”是能源重大转型,是一场绿色革命,是一场系统性社会变革,将会引领构建一个全新的“零碳”产业体系,并预测会诞生一大批新行业、新技术、新商业模式。


【上观新闻】国内首个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在氢能上“划重点”,计划明年首招碳中和本科专业

在“3060”的“双碳”目标下,人才供给侧需要怎样的卓越工程师,才能加速全行业转型升级?“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养”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日前传出信息,成立国内首个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的华东理工大学,正在开展碳中和人才培养行动,加紧筹建碳中和本科专业,2023年拟计划招生30个人,2024年招生计划拟翻一番。

今秋开始的这一新学年,拥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一流学科的华理,已面向2022级本科生开讲“碳中和”通识课程,持续加强绿色低碳教育,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每一大学生观念中。教材建设方面,《碳中和概论》也已完成编著,同样持续加强专业教师碳中和科普能力和动力。眼下,还利用技术减碳方式,养成低碳生活习惯,探索碳中和校园建设。

面对来自国内外十余所大学的校长以及海内外“双碳”领域院士专家,华理副校长朱为宏教授透露,从资环学院、化工学院、信息学院到商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打破传统学科门类划分的知识体系,凝练了优势独特、学科交叉的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在申请准备中。

这座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化工特色高等学府,建校70年来与时俱进、应需而变,碳中和相关的本科教学采用了“X+碳中和”的“双模”,甚至涵盖碳管理、碳金融、碳经济等。譬如,2021年开始招生的环境工程与社会学双学位、化学与工程管理双学位、能源与经济学双学位等。同时,在硕博专业方面,开出“碳中和+X”模式,比如今年设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学位点。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华东理工大学主要聚焦碳零排、碳减排、碳负排3个重要方向,重点放在新型的绿色氢能技术。朱为宏表示,氢这一物质能源,是构建国家未来能源体系、支撑用能终端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在工业交通用能的总量中可占15%到25%,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至关重要。

当然,眼下氢能产业的瓶颈问题,在于氢还不够绿,量不够大,价也不够低,“我们核心目标是发展大规模、低成本的绿氢技术,从制氢的源头开始,到储氢、用氢方面集成攻关,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三端同时发力。”

朱为宏分析认为,华理在国际上唯一同时拥有水煤浆和粉煤气化技术的研发结构,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煤制氢装置,其产能处于世界第一;同时,与中化等合作建设了国内首套每年万吨级垃圾气化制氢中试装置,保障近中期低成本、低碳氢能方面供应;此外,还具备高效大功率碱水电解制氢技术,突破碱水电解制氢在电流密度放大过程中有关能耗、气液流动调控及分离难题,提高了绿氢系统整体效能,支撑中远期的规模化、低成本、零碳氢能供应。

而储能方面,华理储氢设备结构具有完整性设计,填补国内百兆帕级储氢容器技术空白,安全性及成本优于国际国内同类产品。其通过高压氢环境材料性能的试验系统,以及加氢站储氢容器开发,保障了大规模、低成本、长周期氢存储方面的安全性。

华东理工党委书记杜慧芳表示,实施“双碳”战略是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全球气候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希望通过碳中和领域学科交叉创新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与全球伙伴院校一道,共同为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中国新闻网】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养”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日电(许婧)在庆祝华东理工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养”中外大学校长论坛29日在上海举行。

来自国内外10余所大学的校长,以及海内外“双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产教融合、科技攻关、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思路与举措。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同步面向全球进行线上直播。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黄震,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永智,英国萨里大学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逯高清,英国利兹大学常务副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余海岁,法国雷恩国立高等化工学校校长瑞吉斯•戈蒂埃,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唯临,上海纽约大学副校长丁树哲,宁波诺丁汉大学副校长吴韬,昆山杜克大学副校长玛西娅·弗朗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与技术促进办公室主任、上海交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增长联合研究院联合院长赵晓蕾,以及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中国工程院院士涂善东,党委副书记沈海涛,副校长朱为宏等出席本次论坛。论坛由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剑主持。

李永智在致辞中指出, 华东理工大学围绕碳中和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成立了国内首个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希望以本次论坛为新起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把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打造成为华理新的名片和亮点,为推动碳中和领域学科交叉创新,推动急需紧缺人才的储备与培养,推进科技创新和加强国际合作,贡献华理智慧,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智慧与方案。

杜慧芳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以及近年来的事业发展情况,并指出,实施“双碳”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全球气候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推动碳中和领域学科交叉创新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与全球伙伴院校一道,共同为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在主旨报告环节,7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在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雷朝滋详细介绍了教育部在“双碳”领域科技创新布局的最新政策和举措。他指出,高校具有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汇聚的优势,在国家“双碳”战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要主动担当作为。希望高校从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发展合力3个方面,为国家“双碳”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期待华东理工大学在服务国家“双碳”目标上取得更大成绩。

黄震院士以“碳中和愿景下能源变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介绍了其在“双碳”循环研究方面的体会,提出“双碳”是能源重大转型,是一场绿色革命,是一场系统性社会变革,将会引领构建一个全新的“零碳”产业体系,并预测会诞生一大批新行业、新技术、新商业模式。

逯高清院士在报告中以萨里大学为例,分享了绿色制氢并实现近零碳排放的研究进展,提出氢能作为最清洁能源载体,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许唯临院士以“四川大学碳中和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探索”为主题,从碳中和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4个方面,介绍了四川大学以国家级人才队伍为基础,打造具有川大特色的碳中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经验与做法。

余海岁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英国利兹大学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采取的积极应对举措,通过开发海上可再生能源,以及开展可持续发展相关课程等,到2030年实现近零排放的目标。

瑞吉斯•戈蒂埃校长在报告中,以热电材料研究为例,通过建立结构模型计算电子结构、了解物理特性,预测并开发出具有高传导性能的热电材料,进而将能源材料的理论付诸于应用。

朱为宏副校长以“碳中和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分析了碳中和发展态势,重点介绍了华东理工大学聚焦碳中和技术创新、强化科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探索和实践,提出加强“绿色低碳”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会上,还播放了来自全球24所国外合作院校为华东理工大学70周年校庆送上的祝福视频。

在随后举行的圆桌对话上,钱旭红院士、刘昌胜院士、丁树哲副校长、吴韬副校长、玛西娅·B·弗朗斯副校长、赵晓蕾主任等6位专家学者围绕“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与高校实践”与“碳中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两个主题,进行了研讨。


【文汇APP】多所双一流高校积极布局“双碳”领域专业和人才培养,“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养”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日前举行

今年夏天,世界各地的极端高温天气屡屡破历史纪录。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日前在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的“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养”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多位与会大学校长及海内外“双碳”领域的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谈到,“双碳”是能源重大转型的一场绿色革命,更是一场系统性社会变革。高校有责任为年轻人提供时代发展的“钥匙”,也担负着他们能够应对人类巨大挑战的责任。

目前,我国多所双一流高校积极布局“双碳”领域专业和人才培养,已开始或计划招生。此次论坛上,多位大学校长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共同探讨产教融合、科技攻关、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思路与举措。

全新“零碳”体系带来百万亿级的产业机遇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提出,“双碳”是能源重大转型,是一场绿色革命,是一场系统性社会变革,将会引领构建一个全新的“零碳”产业体系,还预测会诞生一大批新行业、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在科技方面如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储能、可再生燃料、CCU、CCS、智慧能源、虚拟电厂、区块链支撑等。同时,由此也将引发了市场和金融变革。

多位校长和与会专家认为,要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然而目前在低碳科技、市场、金融等新兴领域,人才储备仍然相对缺乏,因此,相应的“双碳”领域人才培养格外迫切。

碳中和理念融入人才培养

我国多所双一流高校,正在积极布局“双碳”领域专业和人才培养。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并新设智慧能源专业。

华东理工大学围绕碳中和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成立了国内首个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朱为宏副校长介绍,华东理工大学聚焦碳中和技术创新、强化科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探索和实践,提出加强“绿色低碳”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四川大学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并面向本科生开设碳中和技术创新班。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唯临,从碳中和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4个方面,介绍四川大学以国家级人才队伍为基础,打造具有川大特色的碳中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经验与做法。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推动碳中和领域学科交叉创新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与全球伙伴院校一道,共同为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周到上海】华理酝酿开设“碳中和”本科专业,这场论坛透露碳中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需求

华东理工大学新成立的国内首个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酝酿2023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在刚刚结束的由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 “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养”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华理朱为宏副校长透露,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瞄准碳中和领域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培育碳中和领域国家级优秀人才,强化碳中和领域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华理在碳中和人才的培养上,打破了传统学科门类划分的知识体系,凝练了独具的优势、专业交叉的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有本科教学的“X+碳中和”,包括环境工程与社会学双学位、能源与经济学双学位专业和储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硕博专业的“X+碳中和”,包括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生学位点等。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在论坛上表示,'双碳'目标实现离不开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是第一道工序、科研实践是第二道工序。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和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工作方案,布局建设了一批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产教融合平台,加快高校'双碳'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化布局。

雷朝滋希望高校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个方面下功夫,为'双碳'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构建依托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科研平台的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博士生、硕士生、优秀本科生参与重大项目攻关,加强与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在大项目、大平台、大工程建设中,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精准地为'双碳'领域培养急需人才。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是华东理工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的一场重要论坛,来自国内外10多所大学的校长,以及海内外“双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产教融合、科技攻关、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思路与举措。论坛采用线上线下,同步面向全球线上直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以“碳中和愿景下能源变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提出“双碳”是能源重大转型,是一场系统性社会变革,将会引领构建一个全新的“零碳”产业体系。

 “目前该领域急需新能源、光伏、风能这方面人才,以及碳资产管理人才和碳交易、碳金融人才。碳市场、碳信贷、碳保险、碳债券是我们未来非常紧缺和欠缺的。只有通过加快低碳行业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的绿色转型、‘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人才保障和专业支撑。”黄震说。

华理党委书记杜慧芳表示,学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卡脖子难题,加强学科布局,打造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碳中和联合实验室等将为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专业支撑和技术储备。

圆桌对话上,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上海纽约大学副校长丁树哲,宁波诺丁汉大学副校长吴韬,昆山杜克大学副校长玛西娅·弗朗斯,上海交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增长联合研究院联合院长赵晓蕾主任等6位专家学者围绕“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与高校实践”与“碳中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两个主题进行研讨。


【东方网】碳中和目标下如何培养卓越人才?中外大学校长齐聚分享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11月1日报道:庆祝华东理工大学建校70周年,“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养”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日前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内外10余所大学的校长,以及海内外“双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产教融合、科技攻关、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思路与举措。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同步面向全球进行线上直播。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在致辞中表示,实施“双碳”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全球气候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推动碳中和领域学科交叉创新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与全球伙伴院校一道,共同为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主旨报告环节,7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在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与思考。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详细介绍了教育部在“双碳”领域科技创新布局的最新政策和举措。他指出,高校具有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汇聚的优势,在国家“双碳”战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要主动担当作为。希望高校从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发展合力3个方面,为国家“双碳”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期待华东理工大学在服务国家“双碳”目标上取得更大成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黄震以“碳中和愿景下能源变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介绍了其在“双碳”循环研究方面的体会,提出“双碳”是能源重大转型,是一场绿色革命,是一场系统性社会变革,将会引领构建一个全新的“零碳”产业体系,并预测会诞生一大批新行业、新技术、新商业模式。

英国萨里大学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逯高清在报告中以萨里大学为例,分享了绿色制氢并实现近零碳排放的研究进展,提出氢能作为最清洁能源载体,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唯临以“四川大学碳中和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探索”为主题,从碳中和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4个方面,介绍了四川大学以国家级人才队伍为基础,打造具有川大特色的碳中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经验与做法。

英国利兹大学常务副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余海岁在报告中介绍了英国利兹大学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采取的积极应对举措,通过开发海上可再生能源,以及开展可持续发展相关课程等,到2030年实现近零排放的目标。

法国雷恩国立高等化工学校校长瑞吉斯•戈蒂埃在报告中,以热电材料研究为例,通过建立结构模型计算电子结构、了解物理特性,预测并开发出具有高传导性能的热电材料,进而将能源材料的理论付诸于应用。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朱为宏以“碳中和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分析了碳中和发展态势,重点介绍了华东理工大学聚焦碳中和技术创新、强化科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探索和实践,提出加强“绿色低碳”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在圆桌对话环节,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上海纽约大学副校长丁树哲,宁波诺丁汉大学副校长吴韬,昆山杜克大学副校长玛西娅·弗朗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与技术促进办公室主任、上海交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增长联合研究院联合院长赵晓蕾等6位专家学者围绕“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与高校实践”与“碳中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两个主题进行了热烈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