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个“中国品牌日”,5月10日上午,在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的指导下,由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牵头组建的“国际优势产业化妆品品牌集群”正式成立,旨在推动中国特优品牌走向世界。目前,集群已确定了包括上海家化、云南贝泰妮、浙江欧诗漫、北京植物医生、拉芳家化等在内的21家首批成员单位。
光明日报客户端、央视网、央广网、中国新闻网、上观新闻、文汇APP、新民客户端、东方网、新民周刊、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科技报、第一教育等10余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本篇选取部分报道予以转载。
【光明日报客户端】国际优势产业化妆品品牌集群在成立 推动中国特优品牌走向世界
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国际第二大化妆品市场,国产化妆品品牌凭借国潮风和平价路线持续崛起。近日,由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牵头组建的“国际优势产业化妆品品牌集群”(以下简称“集群”)成立,推动中国特优品牌出圈出海。
作为全国性化妆品产业品牌建设的非营利性、非法人的技术性组织,集群将致力于做好品牌评价标准制定的顶层规划,联合国内外权威行业协会组织细分榜的评价与发布,推动建设国际化妆品品牌中心,开展化妆品品牌人才培训、探索产业共性品牌提升和评价结果延展应用等工作,努力打造一批能够走出去、叫得响的中国国际优秀化妆品品牌。目前,集群已确定了包括上海家化、云南贝泰妮、浙江欧诗漫、北京植物医生、拉芳家化等在内的21家首批成员单位。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华东理工大学在化妆品领域的众多方向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走在国内前列。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表示,学校将以集群成立为契机,积极布局化妆品相关科研以及品牌建设的人才培养工作,拓展政、产、学、研深度合作,为推动培养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集群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就品牌集群与产业发展提出建议,一是要提升化妆品行业的原料水平,二是化妆品作为用于人的行业要特别注重健康,三是不要总走别人走过的路,随着人工智能、生物学以及新的化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把每一个阶段的时间大幅缩短,通过快速迭代,迅速走向前沿。
在“以高质量发展塑造化妆品品牌”的报告中,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赵燕君介绍了国外化妆品品牌发展历程,分析了上海化妆品产业概况与发展优势,她指出,国内化妆品在人均消费水平、研发投入水平、基础研究水平上,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作为政府,一是要规划引领,给企业、行业、产业更多的信心和指引,二是要法制推动,在法制保障上给予更多的空间。
事实上,国产化妆品也面临行业创新引领不足、质量管理精细化水平不高、智能化发展不充分、品牌集中度和国际化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华东理工大学杰出校友、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潘秋生表示,集群希望汇集所有希望在化妆品领域振兴中国品牌的同仁,能够在全链路合作、综合型行业人才培养,以及推动化妆品法规、评价标准建设、品牌管理水平上,不断推陈出新。(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颜维琦 通讯员 魏娜)
【央视网】让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这一集群成立备受关注
5月11日,记者从华东理工大学获悉,由该校和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牵头组建的“国际优势产业化妆品品牌集群”(以下简称“集群”)于昨日正式成立。
据悉,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国际第二大化妆品市场。近年来,国产化妆品品牌凭借国潮风和平价路线持续崛起,但同时也面临行业创新引领不足、质量管理精细化水平不高、智能化发展不充分、品牌集中度和国际化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国产品牌如何出圈出海?
而该集群的应运而生,也是希望让中国品牌更好走向世界,作为全国性化妆品产业品牌建设的非营利性、非法人的技术性组织,集群将致力于做好品牌评价标准制定的顶层规划,联合国内外权威行业协会组织细分榜的评价与发布,推动建设国际化妆品品牌中心,开展化妆品品牌人才培训、探索产业共性品牌提升和评价结果延展应用等工作,努力打造一批能够走出去、叫得响的中国国际优秀化妆品品牌。目前,该集群已确定了21家首批成员单位。
【央广网】推动中国特优品牌走向世界,国际优势产业化妆品品牌集群在沪成立
央广网上海5月11日消息(记者唐奇云)在“颜值经济”的当下,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国际第二大化妆品市场。近年来,国产化妆品品牌凭借国潮风和平价路线持续崛起,但同时也面临行业创新引领不足、质量管理精细化水平不高、智能化发展不充分、品牌集中度和国际化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国产品牌如何出圈出海?
5月10日,在2023年中国品牌日活动开幕之际,由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牵头组建的“国际优势产业化妆品品牌集群”(以下简称“集群”)正式成立。作为全国性化妆品产业品牌建设的非营利性、非法人的技术性组织,集群致力于做好品牌评价标准制定的顶层规划,联合国内外权威行业协会组织细分榜的评价与发布,推动建设国际化妆品品牌中心,开展化妆品品牌人才培训、探索产业共性品牌提升和评价结果延展应用等工作,努力打造一批能够走出去、叫得响的中国国际优秀化妆品品牌。
目前,集群已确定了包括上海家化、云南贝泰妮、浙江欧诗漫、北京植物医生、拉芳家化等在内的21家首批成员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表示,当前,上海正在打造“四大品牌”,学校将以集群成立为契机,积极布局化妆品相关科研以及品牌建设的人才培养工作,拓展政、产、学、研深度合作,为推动培养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更大贡献。
会上,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以“推动中国化妆品品牌享誉全球”为主题,针对品牌集群如何参与全球品牌经济竞争,提出3点建议:与地方人民政府成立国际化妆品品牌中心;研究适合中国人皮肤与化妆美容的品牌;充分利用已经取得的国际话语权和科学公正的国际品牌价值评价发布机制,推动不同国家的品牌经济共同发展。刘平均提出,在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打造一批世界知名品牌的时候,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将以60个国际优势品牌集群为基础,建设30个左右的国际品牌集群中心,主要开展研究制定本领域的品牌评价国际标准,发布该领域的“世界品牌榜”及国际品牌指数,进行线上线下的国际品牌贸易,组织召开该领域的世界品牌大会等工作。
此外,在当日举行的化妆品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话化妆品行业创新发展新趋势,共谋国货化妆品品牌发展新机遇。华东理工大学杰出校友、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潘秋生在分享中指出,创新不足、人才缺乏、集中度低、良莠不齐是本土化妆品的产业痛点。“集群希望汇集所有希望在化妆品领域振兴中国品牌的同仁,能够在全链路合作、综合型行业人才培养,以及推动化妆品法规、评价标准建设、品牌管理水平上,不断推陈出新。”锦坤品牌创始人石章强在“美妆专精特新品牌的顶层设计和底层运营”的交流中指出,品牌就是要让消费者与其连接得更容易、更持续,操作语言是“四个信”——形象传递信息、产品建立信任、服务塑造信心、IP形成“信仰”。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华东理工大学缘“化”而立,依“化”而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工学院、药学院、生工学院等诸多学院用专业知识结合创新实践,在化妆品领域的众多方向上,例如新原料的开发、性能研究以及功效成分的筛选应用、新剂型体系的构建、产品功效评价等,开展了系列研究,特别是在植物活性筛选与分析、植物细胞植被生物活性成分、有机功能染料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等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走在国内前列。
【上观新闻】中国品牌日,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院士回母校担纲这个美丽产业品牌集群首席专家
一个国家化妆品市场销售前十的品牌,本土和外来品牌的比例各占多少?在日本,十大品牌中仅一个非本土品牌;在韩国,十大中则有两个非本土;而中国,十大中的8个都不是本土品牌。
“5·10”中国品牌日,在这个洋品牌占绝对优势的美丽产业中,全国20多家首批成员于华东理工大学结成国际优势产业化妆品品牌集群。有意思的是,作为化工专家,华东理工原校长、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院士回到母校,担纲新的品牌集群首席专家。
【化妆品产业规模还将翻番到万亿】
“0到90岁的各年龄人群都会用到化妆品,即使男士说自己不用化妆品,但事实上牙膏也是纳入化妆品管理范畴的。”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赵燕君女士笑言,化妆品覆盖了护肤类、彩妆类、清洁类、防晒类、发用类、香水类等多个类别产品,可以说无处不在、无人不用。
站在历史坐标上,从诞生在1830年的扬州谢馥春,到创始于1898年的上海家化,中国本土化妆品牌也发端已久。其他国家和地区,韩日的本土化妆品品牌分别发展了85年、130年,欧美更是历经172年品牌发展历程。
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化妆品市场,化妆品零售额的增长速度领先于社会零售品总额增速,产业规模从起步期100亿增至5000亿元,保守估计未来可能达8000亿元到1万亿元。赵燕君透露,近年来上海市场化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达13.9%,在沪上社会零售品的占比超过一成。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上海市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全市化妆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形成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领军企业10家。“这一目标,现已基本实现。”她说。
【“大宝”等倒逼本土品牌高端化】
不过,化妆品大国未必是强国。“我二三十年前一直用‘大宝’,但后来‘大宝’没了,被美国人收购了。”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不无遗憾地说,他去北京医院配到一种维E乳涂手,现在自己手部老年斑很少见,但这并非商品化、品牌化的美妆产品。他认为,中国化妆品行业研发,应适合中国人肌肤特点,并注重天然植物、天然药物。
对比一下,中国对于化妆品的人均消费水平约45美元,而美国是273美元,韩国是267美元,日本是297美元,都数倍于中国。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成为全球巨头竞争之所。如在上海,化妆品行业同样总部经济集聚,从欧莱雅到雅诗兰黛,共有30余家跨国企业在沪设立中国区或亚太总部,其中有8家在沪设立研发中心。
国际国内,品牌至上。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明确“畅通国内大循环”,其第一节便提出: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率先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化妆品,列在高端品牌培育对象之首。
关于上海市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表明,到今年,上海计划拥有3到5个走向国际的领军品牌,培育20个国内一流经典品牌,并孵化一批潮流新锐品牌,让上海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原料靠进口、重金属残留必须攻克】
在东方魔都,国际国内品牌云集,其中进口化妆品的产品数和货值均占全国同类进口产品近60%,位居全国第一,同时国内一线化妆品品牌企业数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不过论研发投入水平,国际化妆品企业研发费用约占营业收入的3%,而国内化妆品企业研发费用的占比还只有2%。
“化妆品产业,首先是提升原料供给能力,”钱旭红院士1980年代中后期博士毕业后,就曾在精细化工领域与上海家化开展合作。他一针见血指出,眼下我国化妆品行业的原料仍大部分依赖进口,这是国内少数的几个原料进口行业。他认为,基础研究方面,我国化学、材料学、生物学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比较领先,而与化妆品行业的这一现状相比落差太大,“我们应当有能力实现化妆品原料的自主供给,甚至引领世界。”
另一方面,化妆品行业是美丽产业,也应当是绿色产业,需要保障用户健康也必须解决自身“健康”问题。钱旭红表示,化妆品生产污染包括被忽视的重金属污染,比如汞含量超标的问题。其中,小厂家的这一问题尤为严重,甚至来华国外品牌也有比较突出的。因此,本土化妆品产业集聚度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严格树立绿色壁垒和屏障,通过汞残留等的检测、控制、消除,来引导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由华东师大、华东理工等高校和企业组织的上海市重大科技专项15个前沿战略领域之一,即超限制造项目,正在突破化工、制药、材料、医疗器械、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制造极限。钱旭红表示,近年运用微纳技术已大幅改良乳化工艺,让药妆等产品的高端制造在“桌上工厂”、“掌上工厂”等极小尺度上实现。
【文汇APP】只靠国潮风和价格战生产不出工业4.0时代的国产化妆品,更需要有匹配的思维、概念和装备
美丽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作为全球第二大化妆品市场,2020年我国限额以上单位的化妆品零售总额已近4000亿元。同时,国产化妆品牌凭借国潮风以及平价路线迅速增长,初步具备了与国际品牌抗衡的规模。
然而,在业界和学界看来,与国际品牌相比,国产品牌在技术研发以及成果转化层面仍处于弱势,制约了国产品牌的持续发展。在今天(5月10日)由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一场化妆品论坛上,有专家直言不讳:“国货美妆,尤其高端化妆品在原料和配方有待攻坚克难。”比如,全球化妆品生产原料多达2.4万多种,但中国化妆品自主生产原料仅有8000多种,大量依赖进口;再如,国际知名化妆品企业研发投入基本占营收的3%,而国产化妆品企业的研发费用占比约2%,低于国际同行。
“潮水褪去方知谁在裸泳。”除了走国潮风和打价格战,国产化妆品还可以如何突围?出路又在何方?更多专家和企业认识到,要想实现弯道超车,蹚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化妆品行业原料水平与基础研究理论水平差距较大
从基础理论领域来看,与化妆品行业最为紧密的三大学科为化学、材料学、生物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教授分析,其中,中国化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甚至于引领地位。即便是较弱的生物学科,放在全球来看实力依旧不俗。由此,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也就是说,当下化妆品行业的原料水平和国内基础科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差距太大、落差太大!”
这一点,也得到了来自行业的认同。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潘秋生分享了一组数据。中日韩三国市场份额排名前十位的化妆品品牌和公司中,日本只有一家是非本土企业,韩国有两家,而中国只有两家是本土企业。潘秋生感慨:“面对化妆品赛道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任重道远。”潘秋生谈到,目前全国约有5000多家化妆品公司。人才匮乏、良莠不齐、集中度低已是业内面临的共同痛点。
正因看到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上海家化打造了中医中草药、医研共创、细胞生物、安全评估、功效筛选、AI定制化、美容仪器、包装设计等开放平台。“这些投资不会在短期看到回报,作为上市公司我们承担了来自股东和市场的巨大压力。”不过,潘秋生认为,这样的坚持是必选。“作为中国本土企业,将来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竞争力,中长期的基础研究投入必不可少。”
“当下,国内化妆品行业正面临重要机遇,就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促进品牌发展。”钱旭红认为,走别人走过的路很难实现超越。而今,随着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以及流动化学等学科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在更高的起点超越过去,超越国际同行。弯道超车的前提正是超前的战略思维和概念以及领先的设备。他以电子工业为例进一步解释,“许多人都在幻想用工业1.0、2.0时代的化工厂能够生产出符合3.0、4.0级要求的电子化学品,我跟别人开玩笑说这是痴心妄想。要想获得4.0的产品首先要有4.0思维、概念和装备。化妆品行业亦如此。”
同时,钱旭红还应该适度进行化妆品产业的集聚,通过严格预设壁垒和屏障提高化妆品的质量,保障老百姓的健康。比如,在竞争激烈的化妆品市场,中国可以尝试将汞的残留检测、控制、清除作为重要标准,将中国的化妆品重金属污染将至全球最低水平,打造新的技术标杆。
呼吁政产学研全链路创新合作
将基础研究迅速嫁接到产业,在论坛现场,诸多企业呼吁,期待政产学研共同努力,能够在全链路创新的合作、综合型行业人才的培养上,推动化妆品法规、产品品牌、评价标准的建设上,以及品牌建设管理水平的水平上能够持续不断推陈出新。
这些方面,上海已经在行动。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赵燕君介绍,化妆品产业已成为上海“3+6”新兴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尚消费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前,上海进口化妆品的产品数和货值占全国进口数的60%,位列全国第一。上海每年进口的备案产品数达1万余件,占全国59%。很多香精香料的跨国公司、头部企业落户上海的同时,众多国内一线化妆品品牌,如上海家化均在上海落户,势头良好。“上海正着力聚焦产业重点和关键领域,促进产研协同。未来上海将在新原料、功效原料、香精香料以及中国特色植物资源的科研能力上进一步提升,通过共性的技术平台加大质量标准的建设。”赵燕君说。
主导标准制定至关重要
在业内专家看来,中国本土化妆品要在国际同行中脱颖而出,除了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建立由中国主导和发布的品牌评价国际标准同样重要。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以美国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为例分析。这份备受瞩目的榜单实则蕴含几个方面的问题。比如,部分产业、部分行业缺乏同类产品的可比性;只有一个财务指标,缺乏完整性;不同体制的国家采用同一个评价发布,模型缺乏科学性。刘平均认为,因此,要充分利用我国已取得的国际地位和国际权威的话语权建立不同体制的国家、科学公正的品牌价值评价发布机制,实现发达国家的集团品牌和发展中国家的集群品牌共同推动世界品牌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
当日国际优势产业化妆品品牌集群成立,首批成员为21家。
记者从会上获悉,专家组成员包含了品牌建设、精细化工、化妆品功效评价、香精香料、检验检测等各个领域行业知名专家。根据会上宣布的2023年工作计划,国际优势产业化妆品品牌集群将会开展化妆品品牌价值评价标准制定和试评价,拟立项化妆品品牌价值评价团体标准制定项目。同时,推动政、企、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培养。该集群将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华东理工大学为依托,逐步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教融合基地。“今年,我们还将推动国际化妆品品牌中心在上海的落地,启动研究机构全球品牌评价标准的准备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文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