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些大学仅向师生亲友校友等特定人群开放,有需求的公众难以进入学校参观活动,并由此产生二手交易平台兜售进校“门票”的不良现象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影响城市。这几天,多所高校对此进一步研究优化管理措施,有序恢复对公众开放,其中有些高校市民公众只需刷身份证即可入校啦。一方面,公众入校参观感受高等学府氛围的心愿得以满足,另一方面,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可以阅读的建筑,流淌的河水,也都期待公众文明温柔地对待。
华东理工大学
3月中旬起,在校师生员工刷校园卡或人脸验证进校。校外人员刷本人身份证进校。实行实名制是为了方便校园安全管理。
今天下午,在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的大草坪上,一些放学的中小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飞奔玩耍,还有的人在树下弹着吉他,时光曼妙。
临近毕业季,毕业生们穿上了学位服拍摄毕业照,不少毕业生的家长也来到华理校园,与孩子一同拍照留下难忘的时刻。在孩子的陪同下参观校园,漫步青春河边,打卡青春桥、陇上书店、大草坪,感受大学的人文气息。
记者手记
期待更开放的校园和相匹配的文明素养
此前,疫情影响,封闭校园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应对,如今的大学校园,应该早日恢复到正常开放状态。这成为公众的一致期待。正是因为一些高校管理上采取对限定人员开放,这让“黄牛党”找到了生财之道。
大学关上的一扇门,让很多人怀着朴素向往、对校园好奇张望的这份“心愿清单”落了空。采访中,也有一些高校私下透露,“关门容易开门难”,一开放,相伴而生的问题会给管理带来新的考验甚至是麻烦,因此,也有一些高校宁可延续此前的政策,求份清净。
教育家梅贻琦有名言:“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作为思想和文化高地的大学,大学环境、人文底蕴、教育资源、公共设施等都深受公众的青睐和向往,也十分渴望在闲暇之余能有沉浸式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公众对大学进一步开放的力度充满了期待。坦率来说,大学校园开放到什么程度,是对校方精细化管理水平的考验,也一定程度上期待公众文明素养水平的匹配和提升。
对有学校担心的大声喧哗、携带宠物、搭建帐篷、垂钓等行为,公众也应自觉做好举止上的规范。
大学校园开放的前提是有序和安全。我们期待,校园能通过数字化手段和留痕等方式做好管理,把“开门”一事尽快提上日程,用实际行动回应公众的需求和期盼,同时,也呼唤公众进一步文明举止,对于明令不能进入的宿舍、教学楼、实验室等区域严格遵守,用一份份自身的文明答卷来印证校园开放的确不是“问题”,普遍的开放是生活的常态,更是城市里的一道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