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让企业成果有更大机会脱颖而出

时间:2023年05月30日访问次数:40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6日上午举行,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授奖316项(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狄增峰等10人获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56项成果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47项成果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182项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8项成果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日本籍专家和田章、以色列籍专家伊塔玛尔·威尔纳获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市科技奖励中心介绍,2022年度上海市科技奖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紧密结合,加大了对基础研究和原创发明的奖励。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获奖数量有比较明显的增长,56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比2020年度增加11项;47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比2020年度增加14项。两个奖项的一等奖数量都首次突破20项。

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为了激发这三个产业的企业提升创新能力,2022年度上海市科技奖评审组首次设立重点产业创新组,针对企业牵头的科技成果单独设组、单独提名和评审,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牵头的成果分开。

“重点产业创新组的设立,让企业创新成果在激烈的评审中有更大机会脱颖而出。”市科技奖励中心负责人说,“国家科技奖正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将这项改革举措报给了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

上海的另一项改革举措,是在评价指标中更突出科研成果与“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结合程度,并作为一项重要的打分指标。从评审结果来看,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发现、有原创性的技术发明、有重要经济社会价值的产业新方向以及有利于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成果,在科技功臣奖、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和特等奖、一等奖等高等级获奖项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荣获科技功臣奖的赵东元院士带领复旦团队,长期致力于有序介孔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在催化、能源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新思想,发明了19种以复旦大学命名的介孔分子筛材料,在国际前沿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特等奖设立以来,每年授奖数量通常是1—2项,2022年度首次达到4项。上海交通大学王宇晗团队的特等奖项目,在高端镜像铣削技术与装备领域取得突破,支撑了国产大飞机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与批产。华东理工大学刘昌胜团队的特等奖项目,瞄准骨修复的临床难题,发明了高活性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规模化生物制造新方法,在全国800余家医院累计使用超过30万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团队获科学技术普及奖特等奖,他们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普及疫情防控和健康生活知识,相关视频和话题阅读量超过60亿次,对海外华侨和留学生的科普连线视频全网播放超过1亿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