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学界联合会主办,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处、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承办的第22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周讲座“在中国诗学中遇见中国设计”举行,主讲人傅蓉蓉教授带领师生从诗学传统中探寻设计灵感。央广网、上观新闻、新民网、东方网、劳动观察、《青年报》、第一教育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
【上观新闻】找套房子装修度假屋?选址交给陶渊明,辛弃疾为你叠石理水,李清照来设计茶道
想找一套房子,装修成度假屋吗?选址交给陶渊明,植物托付柳宗元,苏东坡为你营建,辛弃疾来叠石理水……
原来,这些古代文学大师都是一流设计师。日前,第22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周讲座上,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傅蓉蓉教授向在座师生抛出一串问题,传授如何“在中国诗学中遇见中国设计”,立即引发线上线下热烈讨论。
【宋代大文豪,各有所长】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早在陶渊明时期,他就将自己的居所建在了抬头可见“南山”的地方,开始貌似贫瘠却内心自足的生活。怎么选住宅、选设计、选装修?“当我们将目光转移到悠久绵长同时又生机勃勃的中国诗学时,或许能找到答案。”讲座中,傅蓉蓉教授表示,人们常说,不能打动人心的设计不是好设计。而“打动人心”,往往源于设计师瞬间情感的迸发,有时就是一种诗情乍现。
苏东坡在《鹧鸪天》中写道:“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他在光线半明半暗的时候看见这所房子,林荫半遮,竹影掩去山墙,一派自然苍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此时,蝉声散漫而热闹,水鸟飞过,让平静的水面不经意间有了涟漪,荷花的香气随之在空气中弥散开去。闲淡悠然的意境,就在这一座简而有味的村舍烘托下,越发生出强烈的代入感。
在傅蓉蓉眼中,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精于营造绿植。“丛萼中竞秀,分房外舒英。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植灵寿木》)原来,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患足疾,需倚杖而行。他到郴州时,得知当地的灵寿木是非常好的制杖之材,所以他想象着将这种树木种在自己的园子里,获得内心的慰藉。“丛萼”这四句,作者想象移栽之后自己悉心养护,灵寿木枝条舒展,花蕊盛放。而作者对着这样一棵树,欣赏它的外柔内刚,赞美它的强劲之节,与它进行精神交流。
如果你的房子希望带有山水意境的氛围感,那么辛弃疾的词可能必读。比如,辛弃疾中年之后居铅山20年,以山水之美消解不平之气,“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在词中,作者关心修筑偃湖的计划,颇有终老于此之感。傅蓉蓉认为,由此可见,宋代词人“理水”与“整理人生”的高度相关。
【栏杆与茶道,如何考究】
如果你是一个古代上班族,在繁华都城有间居所,门、窗、山、墙、照明怎么做,楼、阁、堂、斋如何布置,匾额又怎样题写?事实上,欧阳修、晏几道、李清照、曹雪芹这些各代设计师,都可以来帮你规划。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宋代,日趋精细化,单就住宅而言,不仅园林化特征明显,功能分区更为清晰,形制更为丰富,装饰也日趋精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例如亭台楼阁之间无所不在的栏杆,更成为装饰的重点。无论从木作的精细还是彩画的精美看,都超过了前代。
因此,在宋人的诗词中,常常提及“雕栏”或者“画栏”。如欧阳修的《高楼》:“六曲雕栏百尺楼,帘波不定瓦如流” ;又如晏几道《南乡子》中一句:“待得清霜满画栏”,让人看到了清朗月光洒遍精美栏杆。
另一种人居建筑的“考究”之处,便是延续至今的茶道设计。傅蓉蓉认为,“禅茶一味”的观念得到了文人群体的认可,饮茶也在相当程度上超离了饮食层面,成为一种精神活动。茶清新香醇的气息与宋代文人尚真、尚雅,贵自然、重思理的文化观相一致,自然融入了文人的日常生活。
譬如,李清照所作《转调满庭芳》中,“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尽如龙骄马,流水轻车。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她在《金石录后序》也曾写过:“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其实是她婚姻生活中非常美好快乐的记忆,与丈夫一起点校书史,相互讨论,以茶为赌,比拼记忆力,结果赢家往往因为太高兴,打翻了茶饮……
从营宅建园、亭台楼阁、画栋雕梁、造景造像到耕读传家,傅蓉蓉从5个维度带着现场师生品读诗词,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所体现的艺术观、哲学观,也剖析当代中国设计中所蕴含的中式审美。“营建园林与宅院,如同写一首诗,讲究起承转合;如同画一幅画,重视虚实相生;如同讲一个故事,有发端、高潮与冲突。”同时她也直言,“穿凿附会、生搬硬套是营宅建园的大忌,再精致工巧或者独具匠心的设计与环境格格不入,就会产生突兀感、割裂感,缺乏说服力。”
【央广网】第22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周讲座在华理举办
央广网上海6月3日消息(记者唐奇云)在乡村,你想要一间怎样的屋子?选址交给陶渊明,植物托付柳宗元,苏东坡为你营建,辛弃疾叠石理水,他们的设计是何种风貌?又或者,你是一个古代上班族,在繁华都城有间居所,交通、邻舍的问题白居易替你考虑了;门、窗,山、墙、照明怎么做?视野如何拓展?楼、阁、堂、斋如何布置,匾额怎样题写?欧阳修、晏几道、李清照、曹雪芹这些设计师来帮你规划,这样是不是别有趣味?
6月2日,在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的“在中国诗学中遇见中国设计”讲座上,当主讲人傅蓉蓉教授向在座师生抛出这些问题后,立即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这场由上海市社会科学学界联合会主办,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处、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承办的第22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周讲座,旨在探讨如何从中国悠久的诗学传统中探寻设计灵感,以中式美学做中国设计,构建中国设计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文化中哪些优质元素可以为设计师带来灵感,中国设计以何种语言与世界对话呢?当我们将目光转移到悠久绵长同时又生机勃勃的中国诗学时,或许能找到答案。”讲座中,傅蓉蓉表示,成功的设计表达出了设计师对自然、生命的理解,对人类心灵的体察。人们常说,不能打动人心的设计不是好设计。“打动人心”,往往来源于设计师瞬间情感的迸发。
谈及“设计师为什么要了解古诗词”,傅蓉蓉娓娓道出答案:“中国传统诗歌的一大特点是由发达的形象思维构筑出对宇宙生命、自然万物、人世百态充满活泼生机的意象与境界。这些意象与境界令人情性愉悦,心智灵动,更能激发读者充满自主意识的丰富想象。设计师作为性灵敏感,有充沛审美体验的一群人,通过阅读,必定能触发与引导其产生独特的情感波动,激发全新的设计灵感。”
随后,傅蓉蓉从营宅建园、亭台楼阁、画栋雕梁、造景造像、耕读传家五个维度带着现场师生读诗词、品名画,探讨中国诗词中所体现的艺术观、哲学观,并以国内知名设计师的作品为案例,剖析当代中国设计中所蕴含的中式审美。
据介绍,本次讲座是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参与科普周活动的重要尝试。科普不仅是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人文精神的弘扬。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发现中国美育精神的内蕴,以美兴人、以美立人就是人文精神传播的重要实践。
【新民网】第22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周讲座在华东理工大学举办-手机新民网
在乡村,你想要一间怎样的屋子?选址交给陶渊明,植物托付柳宗元,苏东坡为你营建,辛弃疾叠石理水,他们的设计是何种风貌?
又或者,你是一个古代上班族,在繁华都城有间居所,交通、邻舍的问题白居易替你考虑了;门、窗,山、墙、照明怎么做?视野如何拓展?楼、阁、堂、斋如何布置,匾额怎样题写?欧阳修、晏几道、李清照、曹雪芹这些设计师来帮你规划,这样是不是别有趣味?
6月2日,在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的“在中国诗学中遇见中国设计”讲座上,当主讲人傅蓉蓉教授向在座师生抛出这些问题后,立即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这场由上海市社会科学学界联合会主办,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处、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承办的第22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周讲座,旨在探讨如何从中国悠久的诗学传统中探寻设计灵感,以中式美学做中国设计,构建中国设计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什么才是符合中国人审美理想的好设计?
“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文化中哪些优质元素可以为设计师带来灵感,中国设计以何种语言与世界对话呢?当我们将目光转移到悠久绵长同时又生机勃勃的中国诗学时,或许能找到答案。”讲座中,傅蓉蓉教授指出,成功的设计表达出了设计师对自然、生命的理解,对人类心灵的体察。人们常说,不能打动人心的设计不是好设计。“打动人心”,往往来源于设计师瞬间情感的迸发。
设计师为什么要了解古诗词?傅蓉蓉教授娓娓道出答案:“中国传统诗歌的一大特点是由发达的形象思维构筑出对宇宙生命、自然万物、人世百态充满活泼生机的意象与境界。这些意象与境界令人情性愉悦,心智灵动,更能激发读者充满自主意识的丰富想象。设计师作为性灵敏感,有充沛审美体验的一群人,通过阅读,必定能触发与引导其产生独特的情感波动,激发全新的设计灵感。”
随后,傅蓉蓉教授从营宅建园、亭台楼阁、画栋雕梁、造景造像、耕读传家五个维度带着现场师生读诗词、品名画,探讨中国诗词中所体现的艺术观、哲学观,并以国内知名设计师的作品为案例,剖析当代中国设计中所蕴含的中式审美。
本次讲座是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参与科普周活动的重要尝试。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科普不仅是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人文精神的弘扬。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发现中国美育精神的内蕴,以美兴人、以美立人就是人文精神传播的重要实践。
《青年报》在诗词世界里遇见中国设计之美
本报讯 在乡村,你想要一间怎样的屋子? 选址交给陶渊明,植物托付柳宗元,苏东坡为你营建,辛弃疾叠石理水,他们的设计会是何种风貌?
作为第22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周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的“在中国诗学中遇见中国设计”讲座上,当主讲人傅蓉蓉教授向在座师生抛出这些问题后,立即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兴趣。这一讲座旨在探讨如何从中国悠久的诗学传统中探寻设计灵感,以中式美学做中国设计,构建中国设计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将自己的居所建在了抬头可见“南山”的地方。“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文化中哪些优质元素可以为设计师带来灵感,中国设计以何种语言与世界对话呢? 当我们将目光转移到悠久绵长同时又生机勃勃的中国诗学时,或许能找到答案。”傅蓉蓉教授指出,成功的设计表达出了设计师对自然、生命的理解,对人类心灵的体察。“打动人心”,往往来源于设计师瞬间情感的迸发。
设计师为什么要了解古诗词?傅蓉蓉说:“中国传统诗歌的一大特点是由发达的形象思维构筑出对宇宙生命、自然万物、人世百态充满活泼生机的意象与境界。这些意象与境界令人情性愉悦、心智灵动,更能激发读者充满自主意识的丰富想象。设计师作为敏感且有充沛审美体验的一群人,通过阅读,必定能触发与引导其产生独特的情感波动,激发全新的设计灵感。”
从营宅建园、亭台楼阁、画栋雕梁、造景造像、耕读传家五个维度,傅蓉蓉带着现场师生读诗词、品名画,探讨中国诗词中所体现的艺术观、哲学观,并以国内知名设计师的作品为案例,剖析当代中国设计中所蕴含的中式审美。
本次讲座是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参与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周讲座的重要尝试。科普不仅是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也是人文精神的弘扬,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发现中国美育精神的内蕴,以美兴人、以美立人就是人文精神传播的重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