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华东理工大学成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

努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水平研究平台

时间:2023年06月13日访问次数:156

6月9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论坛暨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华理徐汇校区举行。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严军,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阎海峰,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柏钧,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处处长吴苏贵,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范体军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揭牌。

图片说明: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揭牌成立

严军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华东理工大学成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聚焦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回应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体现了华东理工大学的使命担当和学术自觉。他希望充分发挥华理的学科优势,推动学科整合,开展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做出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努力发展成为上海市、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思想库和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

阎海峰代表学校对出席本次大会的领导和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学校成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举措。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将依托学校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设计、法学等相关学科,首批确立了“基层社会治理研究”“数字社会的法治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技术和产业政策发展”四个研究团队,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打破学科边界,加强人文社科与理工科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有组织科研,全面提升咨政辅政能力及社会影响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贡献华理力量。

在主旨报告环节,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天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何艳玲教授分别围绕中国经济模式的起源、数字治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调查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以及人民算法等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沿议题作了精彩的报告。

在主题为“五社联动与长三角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分论坛一,来自长三角地区8位城市民政局局长围绕当前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完整社区建设、学校社会工作、社会治理品牌打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分论坛二聚焦“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模式”,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优秀社会组织负责人分享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创新设计与行动、从社区设计到社区创生、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生态构建、综合性服务机构的运行等主题。

分论坛三聚焦“公共经济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来自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以及华理商学院的青年学者围绕区域经济、城乡融合、人口流动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的建设和运作模式

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是该校人文社科打造的一个新的研究平台,研究院以国家创新体系重构为契机,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打破学科边界,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加强人文社科与理工科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重点团队骨干,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探索和发展从需求对接、方向布局、任务承接、团队组建、协同攻关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有组织科研,建设特色人文社科高端智库,全面提升咨政辅政能力及社会影响力。

作为以理工科为特色的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人文社科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注重实践和应用导向是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科的重要特点。比如,华东理工大学鲍宗豪教授领衔研发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社会工作专业在推动长三角及全国的社会工作、社会组织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连续发布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华东理工大学团队深度参与了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基层治理赋能,培育了很多在上海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社会治理品牌项目。

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主要突出“党建引领、科技创新、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等主题方向,注重学界与政府、学界与行业、文科与理工、学科与产业的结合。比如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团队依托市委组织部的“美好社区先锋行动”项目,与徐汇、黄浦、静安、奉贤等四个区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创新赋能方式,通过共建治理智库、社区干部培训、研发工具包、提炼总结案例等各种方式,为“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提供专业支持,在此基础上推进长三角社会治理一体化研究和政府关系网络建设,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品牌,为城市治理现代化贡献华理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技术和产业政策发展研究团队积极推动学科与产业相结合,邀请理工科的院士和知名科学家、产业负责人等,围绕破解技术卡脖子问题和产业政策发展等议题举办高端论坛,形成研究专报,为技术现代化提供专业支持。

8个城市民政局局长共议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

6月9日下午,在五社联动与长三角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分论坛上,来自长三角地区8个城市民政局局长围绕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作了精彩分享。

黄浦区民政局局长孔翼菁作“以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助力‘零距离家园’建设”报告。黄浦区以“零距离家园”建设为载体,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路,打造基层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黄浦样本”。她指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必须放置在“零距离家园”这一体系中来考虑。一方面,社会组织是“零距离家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多元共治的重要主体;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一定要服务于全区社会治理的整体工作,围绕当前社会治理的难点痛点问题发挥专业优势,要在“零距离家园”建设中寻求自身的业务方向,打造核心产品,提升自身能力。

浦东新区民政局副局长洪峰作了“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助推超大城市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当前,浦东新区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相匹配的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格局,打造上海自贸试验区社会创新示范园,设立浦东新区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大力培育科技类、社区服务类等关键领域社会组织发展,推动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支持浦东开展涉外社会服务机构登记试点。加强慈善行业影响力建设,发布浦东慈善公益指数与浦东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报告。

苏州市民政局副局长芮静珈分享了“解码完整社区的苏州实践”。苏州市通过构建全生活场景、全年龄服务、全要素推进、全过程参与的“四全”治理服务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快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实践。

浙江嘉兴市民政局副局长徐国炎作了“五社联动”下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嘉兴实践”报告。嘉兴市以“五社联动”为抓手,充分激活“五社”资源要素活力,深入推进现代社区金名片建设,在城乡社区多领域、差异化开展联动实践,形成了“西山经验”“四治融合”“邻治理”等一批现代社区建设成果。嘉兴市还发布了全省首个《嘉兴市现代社区“五社联动”实务手册》。

芜湖市民政局副局长刘祖英分享了“坚持‘两加强’‘三注重’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芜湖市民政局制定出台《芜湖市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关于赋能行业协会商会促进“双招双引”的十项举措》《芜湖市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等一揽子文件,实施社会组织“红帆引航”工程、社会组织“共同成长”计划、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领头雁”和“合伙人”计划等项目,建立健全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政策体系。

无锡市民政局副局长徐艳萍分享了“多元汇聚社会组织微动力 深入激发社会治理新活力——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无锡实践”。无锡市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关于实施“五大行动”深化“五社联动”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工作方案,构建了四级孵化体系,开发了“锡望益起来”社会组织公益服务数字平台,形成了“民政部门牵头指导,基金会链接社会资源,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社区百姓受益”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新生态格局。

太仓市民政局局长张跃忠“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推进初高中学校‘一校一社工’全覆盖的太仓实践”。在太仓市民政局、教育局的共同努力下,太仓率先规模化推进学校社会工作,成为全省首个的初高中校“一校一社工”全覆盖的城市。

苏州市吴江区民政局局长沈春荣分享了“凝聚五社合力,激发组织动能——社会组织融入基层治理的吴江实践”。吴江区厚植发展沃土,引入项目活水,以“资金扶持+项目培育”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以“专业指导+专项督查”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化赋能,以“内生外引+资源接洽”引导社会组织创新发展。

作为经济最活跃的区域,长三角的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具有示范引领意义。长三角各市用不同的方式来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并积极构建社会治理的生态体系。苏州市社会组织促进会连续两年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举办了长三角社会组织协同发展大会,为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社会组织发展建立了基础。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发挥学科优势,深度参与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和赋能指导,与上海市多个区、苏州市、无锡市、嘉兴市等都建立了深度合作,为推动构建社会治理良性运行的生态体系贡献华理力量。

社会组织成为社会治理生态构建的关键环节

6月9日下午,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模式分论坛上,来自长三角地区8个优秀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围绕社会组织发展、治理和运作等议题做了精彩的分享。在中央提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社会组织已经成为社会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社会治理迫切需要社会组织专业性的发挥,如大鱼营造创始人何嘉介绍了从社区设计到社区创生的实践,有效吸引青年人的社区参与;苏州工业园区社会创新发展中心创始人罗文介绍了一个该中心的十年发展历程,通过坚持长期主义、专业主义,构建了工业园区社会治理的生态体系;上海原点社会治理促进中心副总干事刘霆宇介绍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公益行业创业的经历,通过社会工作与社区工作者融合发展的模式,打造了“黄浦计划”这一社工赋能品牌,参与南京东路街道“零距离社会治理学院”等建设,积极探索基层治理赋能的有效路径。

经济韧性、企业创新和劳动力市场结构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

6月9日下午,在公共经济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8位高校教师围绕劳动力市场结构、城市经济韧性、企业创新和城乡融合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上海财经大学盖庆恩研究员探讨了中国职业技能的变化趋势、人口特征和空间特征,并对经济发展阶段和职业技能结构的关系展开分析。上海海事大学李杰伟副教授从发展和安全这两个视角出发,利用货车车流大数据,研究了在重大不确定性冲击下,不同类型的城市间经济联系韧性的差异性。上海交通大学王洋助理教授探讨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团队技能互补性以及不同技能劳动者在就业选择中的排序和匹配等问题。苏州大学张敏副教授比较了私人研发投资和公共研发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差异性影响。华东理工大学邓南昕博士探索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联合创新的效应。华东理工大学谢强博士基于事件分析法,探索了失业保险对于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上海财经大学康姣姣助理研究员探索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村老龄化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华东理工大学唐茂钢博士讨论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中土地保有权和交易成本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