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高端论坛在云南寻甸召开

时间:2023年06月14日访问次数:18

6月10日-11日,“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高端论坛在云南省寻甸县召开。本次大会是在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变迁研究会指导下,由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四校主办,中共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委员会、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办,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协办下召开的。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高校的121位专家学者参会。本次论坛分为大会主题报告与平行论坛、寻甸乡村振兴大调研两个环节。

大会现场

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谢寿光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谢寿光指出,本次论坛在寻甸这一乡村振兴示范区召开,围绕“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主题,力图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切磋与探讨,促发乡村建设的新思路、新思维,贡献乡村振兴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委书记高宇明从党建引领、民族团结、产业振兴、人才建设、自然风光与文化产业等方面介绍了寻甸县的发展。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乡村治理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学学科在其中大有所为。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林文勋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乡村调查为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希望本次论坛能够做到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使学术深入融入国家战略。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社会学界的同仁共同围绕乡村振兴与治理开展讨论交流、出谋划策,是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件大事、喜事。本次论坛要努力聚焦乡村振兴多出成果,在“实践—理论—再实践”中强化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切实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研究员李培林在主题报告“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张力和均衡”中指出,当前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之间存在张力,面对个体和地方的经济增收问题,农民产生了“非粮化”和“非农化”倾向,地方政府也存在“农地非农化”倾向。为此,他提出了9条建议:加大和完善在WTO协议框架下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和法规;依据粮食人均产出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依据之一;发展高质量农业和粮食生产;减少粮食损耗,推进餐桌上的“光盘行动”;允许农民兼业和多种经营;发展观光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养生、民宿;农户+合作社+公司,农产品网购和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从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农业劳动时间转移;进一步减少农业从业人员。

李培林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光金指出,要想有效实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把乡村振兴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逻辑下进行考察。同时,把所谓乡村凋敝或乡村衰败这样的预设作为研究乡村振兴的理论和逻辑起点可能并不恰当,应当从现阶段农村发展的真实状况出发,为现代化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提供真正的理论和逻辑起点。

陈光金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我校何雪松教授认为,要提升乡村社会服务水平,就要加快县域社会工作发展,并以江苏太仓、浙江海宁和云南寻甸为例探讨县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我校何雪松教授作“县域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与路径”报告

与会学者就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农业现代化等重要理论和现实议题阐述了新发现、新理论和新方法。

6月11日,与会专家学者调研了华东理工大学驻点的塘子社区、华东师范大学驻点的泽铁村。在塘子社区,何雪松教授介绍了华理开展服务的情况:华理前后两届(每届两年)选拔骨干教师派驻到塘子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共派驻了十余名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并持续开展了近三年的服务项目。华理一方面在硬件上,整合资源建设村广场、迎凤桥、塘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村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在软件上,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开展社工服务,其中以青少年为主体开展的“讲村情、演村史、话村事、建村馆”乡村集体记忆建设项目得到了新华社等媒体的专访。

调研华东理工大学驻点的塘子社区

参会专家走进塘子社区史馆

参加该项目的我校社工研究生陈宇航、小海村项目的于钰表示,青年人要主动担当,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专家走访了塘子村文化中心,内设有华理驻村社会工作服务站、塘子村史馆、儿童游戏室、家长学校、乡村书屋、妇女之家等。

华理社工研究生于钰在塘子儿童活动室开展服务

与会专家学者还走访了华东师范大学驻点的金所街道泽铁社区泽铁村。项目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向参访的专家学者介绍了寻甸新内生发展试验区成果。

发布时间:202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