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华东理工大学成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获媒体关注

时间:2023年06月15日访问次数:29

6月9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论坛暨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成立大会在该校徐汇校区举行。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教育报客户端、文汇APP、东方网、话匣子、上海科技报、第一教育等媒体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

【光明日报客户端】华东理工大学成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

6月9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论坛暨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成立大会在沪举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严军,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阎海峰,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柏钧,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处处长吴苏贵,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范体军共同为研究院揭牌。

严军指出,华东理工大学成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聚焦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回应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体现了华东理工大学的使命担当和学术自觉。他希望充分发挥华理的学科优势,推动学科整合,开展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做出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努力发展成为上海市、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思想库和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

阎海峰说,学校成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举措。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将依托学校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设计、法学等相关学科,首批确立了“基层社会治理研究”“数字社会的法治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技术和产业政策发展”四个研究团队,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打破学科边界,加强人文社科与理工科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有组织科研,全面提升咨政辅政能力及社会影响力。

在主旨报告环节,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天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何艳玲教授分别围绕中国经济模式的起源、数字治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调查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以及人民算法等前沿议题作了精彩报告。

在主题为“五社联动与长三角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分论坛一,来自长三角地区8位城市民政局局长围绕当前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完整社区建设、学校社会工作、社会治理品牌打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分论坛二聚焦“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模式”,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优秀社会组织负责人分享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创新设计与行动、从社区设计到社区创生、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生态构建、综合性服务机构的运行等主题。

分论坛三聚焦“公共经济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来自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以及华理商学院的青年学者围绕区域经济、城乡融合、人口流动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作为以理工科为特色的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人文社科近年来也取得很大进步,注重实践和应用导向是其学科一大特点。据介绍,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是该校人文社会科学打造的一个新的研究平台,研究院以国家创新体系重构为契机,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打破学科边界,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加强人文社科与理工科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重点团队骨干,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探索和发展从需求对接、方向布局、任务承接、团队组建、协同攻关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有组织科研,着力建设特色人文社科高端智库。(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水平研究平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在沪成立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日前在华东理工大学正式成立。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严军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聚焦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回应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体现了华东理工大学的使命担当和学术自觉。他希望充分发挥华理的学科优势,推动学科整合,开展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做出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努力发展成为上海市、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思想库和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阎海峰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将依托学校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设计、法学等相关学科,首批确立了“基层社会治理研究”“数字社会的法治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技术和产业政策发展”四个研究团队,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打破学科边界,加强人文社科与理工科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有组织科研,全面提升咨政辅政能力及社会影响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贡献华理力量。

据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将以国家创新体系重构为契机,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打破学科边界,加强人文社科与理工科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重点团队骨干,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探索和发展从需求对接、方向布局、任务承接、团队组建、协同攻关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有组织科研,建设特色人文社科高端智库,全面提升咨政辅政能力及社会影响力。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华东理工大学成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讯(记者 任朝霞)近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论坛暨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成立大会在该校徐汇校区举行。

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将立足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打破学科边界,加强人文社科与理工科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重点团队骨干,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探索和发展从需求对接、方向布局、任务承接、团队组建、协同攻关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有组织科研,建设特色人文社科高端智库,全面提升咨政辅政能力及社会影响力。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阎海峰表示,研究院将依托学校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设计、法学等相关学科,首批确立了“基层社会治理研究”“数字社会的法治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技术和产业政策发展”四个研究团队,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探索有组织科研,全面提升咨政辅政能力及社会影响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贡献华理力量。

在论坛主旨报告环节,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天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何艳玲教授分别围绕中国经济模式的起源、数字治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调查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以及人民算法等议题做报告。

论坛还分别围绕“五社联动与长三角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模式”“公共经济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等主题举办分论坛。

【文汇APP】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水平研究平台,华东理工大学成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

6月9日,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该研究院是该校人文社科打造的一个新的研究平台。据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阎海峰介绍,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将依托学校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设计、法学等相关学科,首批确立了“基层社会治理研究”“数字社会的法治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技术和产业政策发展”四个研究团队,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打破学科边界,加强人文社科与理工科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有组织科研,全面提升咨政辅政能力及社会影响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贡献华理力量。

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主要突出“党建引领、科技创新、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等主题方向,注重学界与政府、学界与行业、文科与理工、学科与产业的结合。

比如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团队依托市委组织部的“美好社区先锋行动”项目,与徐汇、黄浦、静安、奉贤等四个区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创新赋能方式,通过共建治理智库、社区干部培训、研发工具包、提炼总结案例等各种方式,为“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提供专业支持,在此基础上推进长三角社会治理一体化研究和政府关系网络建设,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品牌。

此外,研究院技术和产业政策发展研究团队积极推动学科与产业相结合,邀请理工科的院士和知名科学家、产业负责人等,围绕破解技术卡脖子问题和产业政策发展等议题举办高端论坛,形成研究专报,为技术现代化提供专业支持。

【东方网】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 展高水平研究,华东理工大学成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

东方网6月11日消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论坛暨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成立大会近日在沪举行。据悉,研究院将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建设特色人文社科高端智库,全面提升咨政辅政能力及社会影响力。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严军指出,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的成立,聚焦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回应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体现了使命担当和学术自觉。他期待研究院未来发挥学科优势,推动学科整合,开展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做出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努力发展成为上海市、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思想库和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

在成果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团队依托市委组织部的“美好社区先锋行动”项目,与徐汇、黄浦、静安、奉贤等四个区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创新赋能方式,通过共建治理智库、社区干部培训、研发工具包、提炼总结案例等各种方式,为“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提供专业支持。在此基础上,推进长三角社会治理一体化研究和政府关系网络建设,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品牌,为城市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技术和产业政策发展研究团队积极推动学科与产业相结合,邀请理工科的院士和知名科学家、产业负责人等,围绕破解技术卡脖子问题和产业政策发展等议题举办高端论坛,形成研究专报,为技术现代化提供专业支持。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阎海峰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将依托学校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设计、法学等相关学科,首批确立了“基层社会治理研究”“数字社会的法治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技术和产业政策发展”四个研究团队,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打破学科边界,加强人文社科与理工科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有组织科研,全面提升咨政辅政能力及社会影响力,

在主旨报告环节,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天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何艳玲教授分别围绕中国经济模式的起源、数字治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调查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以及人民算法等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沿议题作了主旨报告。

此外,在五社联动与长三角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分论坛上,来自上海、苏州、嘉兴、无锡、芜湖、太仓等长三角地区城市的8位民政局负责人围绕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作了精彩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