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面向2023届应届毕业生,这份经验攻略和提醒送给求职路上的你们(节选)

时间:2023年06月16日访问次数:49

毕业的骊歌渐次响起,2023届毕业生的“求职之旅”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坚持到最后一定会上岸。”一些虽经过挫折但终究笑到最后的毕业生留下求职中这样的宝贵经验和鼓舞人心的肺腑之言。

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提醒毕业生,务必要格外珍惜当年应届生的身份,利用好这一身份优势发起求职冲刺。招聘本身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只有敢于尝试挑战,才有可能收获自己想要的工作。

考研失利的学子怎样开启求职加速度?

不被沮丧击垮,尽快寻找应对措施!  

考研失利后再开启求职之旅,是每年一部分学子必须直面的问题。积极的态度一定能换来求职加速度。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23届本科毕业生朱姿姿目前签约上海中车申通轨道车辆有限公司,但在毕业的分岔路口,她曾为了晚一点步入社会,而选择加入考研大军。一度,她又将未来的规划都建立在成功上岸的基础上,但现实很残酷,考研成绩并不理想。在消沉了一段时间之后,她开始重新规划未来。

朱姿姿迅速投入春招,抓住金三银四的机会,去勇敢面对之前逃避的——首先,选好就业方向,修改简历。不同的职位简历所要突出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一份“专业对口”的简历更容易得到HR的青睐。其次,打破信息差,增加选择权。除了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以外,BOSS直聘、前程无忧等App以及一些专门发布招聘信息的公众号,成为她的常刷信息,“广撒网”也为她赢得更多面试机会。

“在放平心态,拿到一些Offer之后,我变得更加自信。”朱姿姿相信,人生有漫长的路,我们都会看到灿烂的阳光。

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张芳正也是考研失利后再转战职场赛道的2023届本科毕业生,如今,已签约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大一时,他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是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然而,疫情带来的变化动摇了求职的信心,于是,张芳正在去年4月初开始备战考研,结果不尽如人意。

考研结束后的寒假,张芳正回顾了自己本科学习中的课程、专业实验和课程设计,发现自己对科研生活其实并没有足够的热情,缺少那股为了科研执着专一的劲头。选择“再战”不仅意味着要再次付出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面临更多的压力,而且即便考研成功,收获的也未必就是真正想要的生活……张芳正想通了:与其懊悔曾经的选择,不如冷静下来分析当下形势,尽快寻找应对措施。

“在投递简历时,大家一定要大胆,不要看到投递人太多就放弃。简历或面试被刷掉都不可惜,真正可惜的是因为犹豫错失机会。”张芳正以自身经历鼓励求职路上的应届毕业生,对于本科期间的成绩或经历要自信,不必妄自菲薄,对于自己履历中的不足要诚恳承认,争取努力改进。

>>>提醒  

不要试图以考研考公作为“保护伞”逃避就业

今年,本市毕业生的规模达到了23.6万,创历史新高,助力广大毕业生更加充分就业意义重大。3月起,上海市高校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拉开序幕,推出系列招聘组合拳,并持续开展现场招聘会,各类重点行业、重点区域专场网络招聘会、视频招聘会、带岗直播活动等,广泛募集就业岗位。“百名就业导师进校园”活动,为各高校就业困难群体送指导、送岗位、送政策,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了解市场用人需求,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主任刘继亮介绍,尚未就业学生中,多数同学求职期望值偏高,求稳心态比较浓。同时,从毕业生进展排摸情况来看,坚定要“二战”考研或者坚定“考公”、出国留学的学生还占有一定的比例。

对于特别是想“二战”考研的学生,刘继亮认为,其中确实存在一定部分学生盲目从众的现象。对于这样的学生,考研目的并不是因为真正热爱学术,想要深入研究某个领域,而是更多是想继续在学校的“保护伞”下,逃避就业。“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建议辅导员们加大一对一个性化辅导,对只为逃避就业的,我们希望通过咨询指导,帮助他们分析利弊,调整思路,勇敢跨入职场。”

“珍惜当年应届生的身份,抓住当下求职关键期,找到好工作,未来可期。”刘继亮特别提醒,教育部统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的上报时点是当年的8月底。约定俗成之下,用人单位也将之界定为重点招录当年应届毕业生的“分水岭”。尚未就业的同学务必特别珍惜这一身份的窗口期。“应届生在关键时段的校园招聘中,还是享受很多优惠政策,等真的成为‘社会人’再想到去冲职场,对一个没有职场经历的人来说,这样的是环境下胜算概率明显较低。”

据介绍,每年六七八月,各大企业前期招聘过程中人员定岗可能发生变化,有的离职有的存在最终没有报到,“校招”补录的可能性较大,这个时候,单位招针对性的招聘意愿非常强。

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郑东介绍,抓住冲刺期,学校正继续分析“懒就业”成因,通过前置教育、厚植经验、朋辈示范、拓岗直推,多措并举解决学生“懒就业”问题,推动毕业生更积极、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受内外环境影响,未来的就业形势,并不十分确定。所以,当下可能又是最好的,应尽快确立就业方向,尽快求职就业。”郑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