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华理云南籍学子将科研论文“写”在茶场获媒体关注

时间:2023年09月01日访问次数:17

2019年暑假,我校化学学院王利民教授带领大学生实践团队到访昆明十里香茶厂,并将社会实践成果深化为产学研合作,从茶叶、茶果中提取茶香,制成“十里华香”淡香水。今年暑假,他们与十里香茶的缘分故事继续书写:进一步研发,将茶香应用于美妆日化产品。《文汇报》《青年报》以及上观新闻、新民客户端、文汇APP、青春上海、上海科技报、第一教育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本篇选取部分报道予以转载。


《文汇报》青年金点子让非遗焕新走入寻常百姓家

一种原本濒临绝种的云南古茶十里香,如今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院王利民教授指导下,师生用化学方法从中自然提取出茶精油、茶香氛,制成“十里华香”淡香水。目前,王利民团队正牵手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学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形成具有东方茶香的国潮美妆日化,蕴含茶香的面膜等洗护产品即将面世。

四年多来,王利民带领学生让这款非遗茶叶从云南、从小小的茶碗中走到更广阔的天地,而这个项目也让更多年轻人产生了对非遗等传统文化的兴趣,如今他带教的本科生里就有一名叶雕非遗传承人,还有一名博士生是撕纸非遗传承人。随着国潮风强势崛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和推广的队伍中,让非遗文化走进大众生活。

让宝藏茶的香味飘到更远的地方

王利民与十里香的初次结缘,还是在2019年暑期。彼时,他带领大学生实践团队到访昆明茶厂,这种散发着桂花香的茶叶瞬间吸引了他。

十里香茶是云南高香型茶之一,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明清时曾作为贡品茶,《昆明市志》记载“吃水要吃吴井水,喝茶要喝十里香”,民间也有“一杯十里香,满屋皆飘香”等佳话流传。2018年,十里香茶入选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近年来,受限于传播方式,十里香的知名度远低于大叶种普洱茶。

了解到这一情况,王利民和学生当即将采摘的茶叶原叶、茶籽、茶花、红茶、绿茶等原料寄回上海的实验室。检测发现,十里香茶叶的香气组分要多于普通茶叶,十里香红茶的香叶醇和芳樟醇含量明显高于普通红茶,十里香绿茶的香叶醇、茉莉酮等一些特征香气组分含量也高于普通绿茶。

“这是宝藏茶呀!”手握实验数据,王利民和学生兴奋难耐。纯天然的东方茶香,能否利用化学方法自然提取,在衍生产品中还原?当天小组便开始头脑风暴,大家一致同意研发一款茶香型香水。而后,“十里华香”淡香水问世,在校内广受好评。除了香水,王利民还试水洗护产品,研制出“华理香”洗手液。

历经4年不断合作研发,如今,十里香又有了新动向。师生正提取茶精油、茶香氛,用以开发下游产品。王利民团队成员介绍,下游产品不仅包括茶叶香水、茶籽油润唇膏、茶多酚护手霜、茶树精华护发素、高山茶花面膜、氨基酸洁面皂等化妆品,还有茶粉洗涤包、茶基洗手液、茶功能牙膏等日化产品。

科学家精神鼓舞年轻一代做好非遗传承

“很多非遗文化流传至今都有着前辈的诸多心血,如果没有云南农业大学退休教授张芳赐的抢救,世间恐怕已无十里香。”王利民告诉记者,“但是,如今要继续传承、推广,说到底还是离不开年轻一代。”

今年暑假,王利民特意带学生拜访了张芳赐。这位老人是云南茶叶领域高等教育的创始人、茶树品种资源的发掘者与呵护者、昆明十里香茶的保护和研究者……“可以说,提起昆明传统名茶,便不得不提张芳赐。”王利民说,张芳赐拯救十里香的故事,不仅仅是科学家精神最好的体现,更体现了老一辈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尊重。

原来,清同治年间,昆明的十里香茶园惨遭焚烧,损毁严重,曾被列为皇家贡品的十里香茶一度难觅芳踪。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学专业的张芳赐来云南支援边疆建设时,原产地只有几棵茶树,茶园一片荒芜。正是张芳赐开展了对十里香茶的保种、选育研究工作。2005年,终于从8个类型中培育出成熟的十里香1号种和3号种,并于2008年在当地农业局支持帮助下,在石林建立了百亩十里香茶保护基地,十里香茶终于得到有效保护。

感动于老一辈学者的努力,华理的云南籍大学生收集补全了许多历史资料,还联系了著名连环画家罗希贤,合作将复活十里香的故事制作成卡通连环画。团队希望通过特色民族包装以及连环画的宣传形式,带给消费者全新体验。

“以前,非遗多由老一辈手艺人掌握,他们文化程度有限,缺乏拓宽非遗传播的现代化视野和技术手段,这也很难让非遗进入年轻人‘生活圈’。”王利民介绍,他已连续5年面向全校师生开设通识课《艺术与化学》。在这节课上,学生需要从中草药以及各类非遗文化中汲取灵感,制作口红、香水等实体产品。如今,他带教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均有非遗传承人。

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人,沪上高校在行动

保护非遗,从培养非遗传承人开始。如今沪上多所高校不仅鼓励大学生返乡用所学助力家乡非遗传承,还通过带教非遗传承人的形式,让年轻一代打开非遗传承的无限可能。

潘胜紫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一名00后水族女大学生。在她的家乡三都水族自治县,不仅有被称为象形文字“活化石”的水书文字,还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但在上海求学时,她发现,身边大部分人仍然对其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在学校老师鼓励下,潘胜紫坚定地开启了以水族非遗文化为基础的非遗宣传和创业之路。

今年暑期,潘胜紫在上海接受了创业培训。她还组织了一支大学生实践团在三都开展实地调研。调研期间,大学生们不仅帮助马尾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水仙开通电商直播,还提供了线下研学和线上直播销售相结合的新发展方案。“家乡的优秀文化遗产应该让更多人共享。我们正在以纪录片拍摄等方式持续助力三都非遗的传承和产业发展。”潘胜紫说,“只要改变非遗‘土里土气’的刻板印象,古老的技艺完全有可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焕发新生。”

在东华大学,学校开设了非遗研修班,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深造计划。95后布依族非遗文化传承人王良洪正是通过研修,找到了非遗传承的新路:建立传统纹样数据库,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吸引更多人,为全世界的设计师提供灵感。


《青年报》这些大学生将科研论文“写”在茶场

2019年暑假,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院王利民教授带领大学生实践团队到访昆明十里香茶厂,并将社会实践成果深化为产学研合作,从茶叶、茶果中提取茶香,制成“十里华香”淡香水。今年暑假,他们与十里香茶的缘分故事继续书写:进一步研发,将茶香应用于美妆日化产品。

探寻非遗古茶技艺

今年暑假,王利民教授再次带领“十里华香”实践团队的云南籍学子来到昆明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前往石林彝族自治县十里香茶厂进行调研,采访云南农业大学张芳赐教授和十里香古茶非遗传承人张辛,了解老一辈茶人的奉献故事。

十里香茶是云南高香型茶之一,十里香茶种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城镇建设、城市快速发展,茶园被改为他用,原存有的十里香老茶树几近消亡,有幸得到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教授张芳赐抢救保护,十里香茶才得以焕发生机。此行,实践团队拜访张芳赐教授,倾听他的故事、云南农业大学“茶桑果”系的建立始末以及十里香茶的保种、选育研究工作。

调研期间,团队成员还采访了十里香茶传承人张辛和张天璇,品味十里香茶,学习茶叶冲泡流程,体验采茶制茶。大家专门探讨了茶叶和香氛的关系,通过对比普通红茶,绿茶的萃取和成分分析,发现十里香茶叶的香气组分要多于普通茶叶,因此感官上十里香茶叶的香气更加丰富,同时,十里香绿茶的香叶醇、茉莉酮等一些特征香气组分含量也高于普通绿茶。

谈及未来合作时,张芳赐教授高兴地说:“希望你们经常来开展研究合作,我们提供原料,用你们的专业知识来开发研究新用途,通过进一步开发茶叶,来弘扬发展十里香,进一步提高茶叶事业发展水平。”

专业赋能家乡建设

“从张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前往祖国需要的地方,支援边疆建设,投身乡村振兴,这种伟大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值得每一名青年学子学习。我也希望能用自己的一份力量,结合化学专业知识去开发十里香茶,推广十里香茶,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十里香茶,爱上十里香茶。”实践团队队长范珂汛同学说道。

记者获悉,化学学院一直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的育人模式,鼓励师生将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此次,实践团队中有多名云南籍成员,回到家乡,从种植技术、生产过程、企业发展情况等多个方面对十里香茶叶产业链进行研究,将科研论文“写”在茶场。

早在2019年,在“青春才智助云品”全国大学生昆明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中,王利民教授指导的实践团队研制了基于十里香茶香调的“内敛中正、含蓄幽远”的东方韵香水——“十里华香”淡香水。此次暑期实践结束后,团队继续将茶叶原叶、茶籽、茶花、红茶、绿茶等原料带回实验室,提取茶精油、茶香氛,用以开发下游产品,并通过特色民族包装以及连环画的宣传形式,带给消费者全新的感官体验。

王利民教授介绍,实践团队已与十里香茶达成了进一步合作意向,共同研究开发十里香茶,进一步深化将茶香应用于日化,目前和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学有限公司三方联合开发形成具有东方茶香的国潮美妆日化,建立生态型茶叶生产上游和下游企业的合作,同时,进一步加强云南和上海的地区间合作,深化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弘扬中华茶文化。


【上观新闻】取法云南十里香古茶,喜提东方茶香,联合百雀羚开发国潮美妆日化|暑期践行时

纯天然的东方茶香,难道只能存在于茶叶之中,能否利用化学方法自然提取,在衍生产品中还原?

暑假期间,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院王利民教授带领“十里华香”实践团队的云南籍学子,远涉千里来到昆明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前往石林彝族自治县十里香茶厂调研,拜访老一辈茶人,并与十里香茶达成进一步合作意向,进一步将非遗茶香应用于美妆日化产品。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十里香茶是云南高香型茶之一,种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明清两朝繁盛,曾为贡品茶基地。”《昆明市志》中记载,“吃水要吃吴井水,喝茶要喝十里香”。民间也有“一杯十里香,满屋皆飘香”等佳话流传。

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城镇建设、快速发展,茶园被改为他用,原存有的十里香老茶树消亡殆尽,有幸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教授张芳赐先生抢救保护,十里香茶才得以焕发生机。

调研期间,团队成员采访了十里香茶非遗传承人张辛总经理和张天璇女士,不仅品味十里香茶,也学习茶叶冲泡流程,还前往茶园体验采茶制茶,尤其是十里香红茶完整的制作工艺:萎凋、揉捻、发酵、烘干。

通过普通茶叶萃取对比和成分分析,他们发现十里香茶叶的香气组分要多于普通茶叶,因此感官上香气更加丰富。普通红茶的香叶醇和芳樟醇含量明显低于十里香红茶,而十里香绿茶的香叶醇、茉莉酮等一些特征香气组分含量也高于普通绿茶。

在调研中,张芳赐教授向团队成员讲述了他的故事:1953年,正在读大学的张芳赐响应中央号召,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根据云南实际情况,主要是恢复发展生产把荒废的茶园垦复出来,然后再提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当时省政府提出来还是要坚持办大学,培养出自己的人才。于是由张芳赐来筹办,在云南农业大学建立了“茶桑果”系。

1955年,张芳赐通过学者蔡希陶和刘幼镗获知十里香茶。那时,十里香茶已经基本上绝灭焚毁了,原产地只有几棵茶树,茶园也没有人管,一片荒芜。岌岌可危中,张芳赐决定保住这一历史名茶,开展了保种、选育等研究工作。

此后数十年间,张教授一直精心呵护着十里香,终于在2005年从8个类型中培育出成熟的十里香1号种和3号种。2008年在市、县农业局的支持帮助下,在石林建立了百亩十里香茶保护基地,十里香茶终于得到有效保护。

张芳赐教授告诉师生:“希望通过你们的专业知识来开发新的用途,进一步提高茶叶事业发展水平。”实践团队队长范珂汛同学表示,“我也希望能用自己的一份力量,结合化学专业知识去开发十里香茶,推广十里香茶。”

在华理化学学院“专思创”育人模式下,实践团队中有多名云南籍成员回到家乡,从种植技术、生产过程、企业发展情况等多个方面对十里香茶叶产业链进行研究。他们来自应用化学、生物化学和精细化工等相关专业,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茶叶生产实践结合在一起。

此实践团队将茶叶原叶、茶籽、茶花、红茶、绿茶等原料带回实验室,提取茶精油、茶香氛,用以开发下游产品,如茶叶香水、茶籽油润唇膏、茶多酚护手霜、茶树精华护发素、高山茶花面膜、氨基酸洁面皂等化妆品,以及茶粉洗涤包、茶基洗手液、茶功能牙膏等日化产品,并通过特色民族包装以及连环画的宣传形式,带给消费者全新的感官体验。

王利民教授介绍,实践团队目前和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学有限公司三方联合开发形成具有东方茶香的国潮美妆日化,建立生态型茶叶生产上游和下游企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云南和上海的地区间合作,也深化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弘扬中华茶文化。


【新民客户端】华理云南籍学子将科研论文“写”在茶场

2019年暑假,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院王利民教授带领大学生实践团队到访昆明十里香茶厂,并将社会实践成果深化为产学研合作,从茶叶、茶果中提取茶香,制成“十里华香”淡香水。今年暑假期间,王利民教授再次带领“十里华香”实践团队的云南籍学子来到昆明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前往石林彝族自治县十里香茶厂进行调研,进一步将十里茶香应用于美妆日化产品。

十里香茶是云南高香型茶之一,种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明清两朝繁盛,曾为贡品茶基地。”《昆明市志》中记载,“吃水要吃吴井水,喝茶要喝十里香”。民间也有“一杯十里香,满屋皆飘香”等佳话流传。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城镇建设、城市快速发展,茶园被改为他用,原存有的十里香老茶树消亡殆尽,有幸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教授张芳赐先生抢救保护,十里香茶才得以焕发生机。

调研期间,团队成员采访了十里香茶传承人张辛和张天璇,和张辛探讨了茶叶和香氛的关系。通过对比普通红茶,绿茶的萃取和成分分析,发现十里香茶叶的香气组分要多于普通茶叶,因此感官上十里香茶叶的香气更加丰富。普通红茶的香叶醇和芳樟醇含量明显低于十里香红茶,十里香绿茶的香叶醇、茉莉酮等一些特征香气组分含量也高于普通绿茶。

实践团队中有多名云南籍成员,此次回到家乡,从种植技术、生产过程、企业发展情况等多个方面对十里香茶叶产业链进行研究。

此次暑期实践结束后,团队将茶叶原叶、茶籽、茶花、红茶、绿茶等原料带回实验室,提取茶精油、茶香氛,用以开发下游产品,如茶叶香水、茶籽油润唇膏、茶多酚护手霜、茶树精华护发素、高山茶花面膜、氨基酸洁面皂等化妆品,以及茶粉洗涤包、茶基洗手液、茶功能牙膏等日化产品,并通过特色民族包装以及连环画的宣传形式,带给消费者全新的感官体验。在此次实践过程中,团队还收集补全了许多历史资料,将和著名连环画家罗希贤先生合作制作成由文字、图片、连环画等组成的新型卡通连环画的艺术作品。

据王利民教授介绍,实践团队已与十里香茶达成了进一步合作意向,共同研究开发十里香茶,进一步深化将茶香应用于日化,目前和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学有限公司三方联合开发形成具有东方茶香的国潮美妆日化,建立生态型茶叶生产上游和下游企业的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弘扬中华茶文化。


【文汇APP】昆明古茶十里香有了“香水版”和“美妆版”!华理云南籍学子,助力非遗古茶焕新

2019年暑假,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院王利民教授带领大学生实践团队到访昆明十里香茶厂,并将社会实践成果深化为产学研合作,从茶叶、茶果中提取茶香,制成“十里华香”淡香水。经过几年的深化研究,如今十里香茶香型茶精华面膜、化妆水、乳液,十里香茶香型脸部吸油膜纸等衍生产品已经问世。今年暑期,王利民教授再次带领“十里华香”实践团队来到昆明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师生团队通过调研,准备进一步将茶香应用于美妆日化产品。

十里香茶是云南高香型茶之一,十里香茶种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明清两朝繁盛,曾为贡品茶基地。”《昆明市志》中记载,“吃水要吃吴井水,喝茶要喝十里香”。民间也有“一杯十里香,满屋皆飘香”等佳话流传。然而,清同治年间、1946年,茶园惨遭焚烧,损毁严重,几度濒临灭绝。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城镇建设、城市快速发展,茶园被改为他用,原存有的十里香老茶树消亡殆尽,有幸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教授张芳赐先生抢救保护,十里香茶才得以焕发生机。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院坚持“专思创”融合创新的育人模式,鼓励师生将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据悉,实践团队中有多名云南籍成员,此次回到家乡,大学生们从种植技术、生产过程、企业发展情况等多个方面对十里香茶叶产业链进行研究。调研期间,团队成员采访了十里香茶传承人张辛总经理和张天璇女士,品味十里香茶,学习茶叶冲泡流程,体验采茶制茶。通过对比普通红茶,绿茶的萃取和成分分析,团员们发现十里香茶叶的香气组分要多于普通茶叶,因此感官上十里香茶叶的香气更加丰富。普通红茶的香叶醇和芳樟醇含量明显低于十里香红茶,十里香绿茶的香叶醇,茉莉酮等一些特征香气组分含量也高于普通绿茶。

暑期实践结束后,团队将茶叶原叶、茶籽、茶花、红茶、绿茶等原料带回实验室,提取茶精油、茶香氛,用以开发下游产品。成员介绍,下游产品不仅包括茶叶香水、茶籽油润唇膏、茶多酚护手霜、茶树精华护发素、高山茶花面膜、氨基酸洁面皂等化妆品,还有茶粉洗涤包、茶基洗手液、茶功能牙膏等日化产品。同时,团队还将通过特色民族包装以及连环画的宣传形式,带给消费者全新体验。此次实践过程中,团队还收集补全了许多历史资料,将和著名连环画家罗希贤先生合作制作成由文字、图片、连环画等组成的新型卡通连环画的艺术作品。

王利民教授介绍,目前实践团队已与十里香茶达成进一步合作意向,共同研究开发十里香茶,进一步深化将茶香应用于日化。据悉,团队已和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学有限公司三方联合开发形成具有东方茶香的国潮美妆日化。双方将建立生态型茶叶生产上游和下游企业的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弘扬中华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