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潘馨洋,中共党员,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现任校研究生会执行主席,曾获第十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铜奖及浙江省一等奖、校优秀学生骨干、校优秀社会工作、校优秀团员等。在校期间,组织开展10余项志愿者活动,积极参与徐汇区挂职锻炼活动、街道爱心暑托班志愿活动及人社局志愿者工作。2023年,她成为进博会志愿者“小叶子”的一员。
冲在一线 绘制最亮眼的“红色名片”
在客流量最大的西入口处0米层,有一间党建服务站,它是进博会上最闪亮的“红色名片”,潘馨洋是这里的“小叶子”。作为一名党员志愿者,潘馨洋冲在一线、跑在一线,全心全意做好党建服务工作,为加速党建服务的年轻化和细节化助力。

在这里,潘馨洋首先要完成最基础的路线引导、物资发放等工作,其次是为大家提供复印打印、应急药箱、女性关爱等各种便民服务,并引导投寄明信片等个性化服务。潘馨洋精准对接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总是用真诚微笑迎接每一位来宾,以“接地气”的形式,把服务做到来宾心坎上。她表示,作为“小叶子”来到进博,服务进博,其实就是以主人翁的精神展示上海的城市温度,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的自信和担当,给全球来宾们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
走向世界 拧紧互联互通之桥的“螺丝钉”
在服务台右手边,整齐地摆放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0个语种版本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论述8个语种版本。作为咨询志愿者,潘馨洋观察到,许多国际友人会停下来默默翻阅,也有很多人来询问是否可以带走,这些场景都让她感触颇深。每当有人问起书中的相关内容,潘馨洋总是耐心讲解,将要点划分,逐一解释,因为她认为理论是无国界的。

潘馨洋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友人传递中国的友好信号。有一次,她看到一位友人在咨询台前徘徊,便主动向他热情招手:“如果感兴趣,您可以过来看一看。”真诚的微笑,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虽然她不是专业的翻译岗,但却尽己所能与友人沟通,并帮助他解决了问题。国际友人十分感谢潘馨洋,用简单的中文关切地问她累不累,她笑着说:“不辛苦!能为您提供帮助,我很开心!”
将热情温暖、耐心周到的服务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全方位满足世界各国朋友们的需求。潘馨洋深知自己作为“螺丝钉”的重要作用,她将以中国青年的力量,拧紧这座互联互通之桥。
双向奔赴 争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助推器”
潘馨洋成为“小叶子”的初衷,是想通过进博会这个世界青年开放共享的平台,实实在在地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青年人增进理解和友谊,携手并进“共建共享共赢”的美好未来。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潘馨洋学习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逻辑和国际传播,在进博会上,这些宏观抽象的概念却有了具象的表达,它是0米层西广场党群服务站旁川流不息的人群、是送给外籍展商的俄语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服务站留言簿中各国语言的祝福、是驻足在各民族特色展陈前欣赏学习的眼神,是更大的参展规模、更高的展商质量。在这里,潘馨洋遇见了通俗易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154个国家和3400家参展商齐聚于国家会展中心,当国际友人主动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全球来宾搭乘中国的便车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加深了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理解。潘馨洋十分自豪,“能够亲眼见证这样的双向奔赴,我很幸运,也很期待”。
“当我亲眼看到大家对中国营商环境的信心和放心时,我感觉自己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在进博会上,潘馨洋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如何从全球视角思考责任担当,提供平台供大家交流互鉴,汇聚新思想新倡议,实实在在看到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我要用最真诚的微笑和最细致的服务,与进博‘双向奔赴’,争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助推器’,助力这场热闹非凡的全球盛宴。”潘馨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