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城市更新如何“更新”?

时间:2024年01月30日访问次数:26

浦东唐镇小湾村,提前3天实现100%居民征收签约,创下引领区“两旧一村”改造新速度;静安区蕃瓜弄旧住房改建项目,签约首日顺利生效;青浦区凤溪村,全市最大“城中村”将转身“数字谷”……

城市更新是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事,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今天上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4年,要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推动城市更新模式创新。如何让城市更新“更(Gèng)新”,成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改造:探索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在中心城区成片旧改任务收官后,去年,上海全面部署并启动零星旧改、旧住房成套改造、“城中村”改造。

“2023年是静安区零星旧改力度最大的一年,面积超过全市总量的4成。”市人大代表、静安区建设管理委主任洪海明说,2023年静安共有10幅零改地块启动二轮征询签约,签约当天就完成高比例生效;其中8幅零星地块在短时间内实现签约率和搬迁率均达到100%。

图说:市人大代表、静安区建设管理委主任洪海明 新民晚报记者 李永生 摄

但洪海明也坦言,零星旧改项目中最大的难点在于资金筹措。“由于零星地块大多是‘边角料’,开发价值低,大多数项目都无法平衡投入与收益。城市更新怎样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成为需要破解的‘裉节’。”对此,静安区创新机制,发动大宁集团、静投公司等4家区属国企以“政企合作”“一二级联动”的方式参与零星旧改,采取贷款融资方式补充征收资金,积极降本增效平衡收支。同时精准施策,加强对零星旧改地块特征分析,将相邻地块捆绑征收,这样既有利于后续整体规划,也有利于征收工作的统筹推进。

今年两会,洪海明将提交有关城市更新的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能进一步出台引导自主更新的有效举措,如更新奖励、税收优惠等,更好发挥调动产权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另外,在规划参数、土地政策、筹措资金等方面,可以再突破些,既要依法合规,又要因地制宜、闯出新路。”

上周,嘉定工业区朱桥“城中村”改造启动“首拆”。市人大代表、嘉定工业区党工委书记李超告诉记者,早在2015年,嘉定工业区就已启动了这一项目的研究。“我们创新形成了‘一次改造、全部拔点’的改造方案,也就是将周边所有宅基地的地块全部纳入,这样有利于周边成片集中开发,最终形成一块整体区域。”

图说:市人大代表、嘉定工业区党工委书记李超 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 摄

“不同片区的城中村改造有不同使命。”李超说,不同于其他地处市区或城郊结合区域的“城中村”,朱桥项目地处工业园区中。这次改造,除了优化生活环境、完善功能配套外,更大的意义在于“后半篇文章”——如何“缝合”产业园区和居住社区之间发展裂缝,更好服务于工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嘉定工业区集聚了大量生物医药等相关企业与人才,面临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难题,大约有6-8万名企业员工有实际居住需求。在城市更新推进过程中,李超建议,立足不同区域发展需求和发展定位,能够在规划细节方面有更多专业指导,避免各类项目同质化、实现错位发展。“城市更新往往是一个很长的周期,涉及到谋划策划、实施方案、实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阶段。在项目监管方面,也希望‘三师联创’等好的机制能在更多具体项目落实,更好发挥专业团队的全流程统筹支撑作用,共同为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保护:让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让传统和现代融合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繁花》,带火了市民对上世纪90年代上海黄河路餐饮业繁荣的历史印记,也勾起了市政协常委、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王训国的回忆和对城市更新的思考。王训国1991年来上海,1994年留沪工作,曾经去过黄河路苔圣园用餐。

图说:市政协常委、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王训国 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 摄

他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建设发生巨变,从危棚简屋改造发展到二级以下旧里改造,从二级以下旧里改造再发展到旧区改造,如今又从旧区改造发展为城市更新的巨大发展阶段转变。

“但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有些历史知名建筑已经被一些新建的高楼大厦所替代,非常可惜。”王训国特别牵挂东方商厦的改造,希望不要被拆除,“建筑是城市历史的写照,每栋建筑都代表一个时代。不管什么时代,总要留一些建筑代表时代的印记。”

他认为,历史知名建筑作为城市的历史,它的身份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城市的功能,它本身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显现,另外它还具有文化历史的功能,具有双重价值。对此,他建议,在城市更新中留住改革开放以来有特定记忆意义的知名建筑物。具体包括:开展调查排摸建立保留名册。尽量留住知名建筑物的外观形态,可以依据功能需要改造内部空间布局等。另外,对名册中的建筑物,实行挂牌宣传,讲述历史建筑物的产生、功能、发生的时代故事等,真正让这些有特定记忆意义的历史建筑体现可阅读性。

市政协常委、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安琦则把保护的关注点放在街区上。他表示,上海在保护历史和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主要体现在老城区,很多老的建筑作为保护对象进行了保护。只有走进老城区那些受到保护的建筑区域,才能感受到这个城市是有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但在老城区拆建部分以及新建街区,已经很难有这种感觉了。

图说:市政协常委、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安琦 采访对象供图

安琦认为,上海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老城区拆建、新建城区,市区面积已经扩大了很多倍。如何让改建及新建的街区更具文化和历史感尤为重要。他建议,在改建和新建的街区适当位置采取措施,以设置标识牌等形式留住这块地方的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发展:探索全生命周期管理新机制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市人大代表、上海浦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俊兰表示,“要贯彻落实上海市城市更新的要求,首先要把规划引领统领作为区域开发的重要原则,尤其是要围绕城市发展的功能需求、产城融合,以及老百姓的生活需求等方面,开展深入调研。”

图说:市人大代表、上海浦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俊兰 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 摄

作为浦东城市更新的主力军之一,浦发集团开发的新杨思地块将以创新特色商业作为引擎驱动,打造引领全球消费潮流新高地;这里也将是上海营商环境的新标杆,有望成为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区,吸引更多仲裁、商事、金融等机构提供各类法律服务。“在城市更新中,1个统领、5个统筹至关重要,即‘规划统领’和‘更新任务、更新模式、更新资源、更新政策、更新力量’的统筹,要在开发中把工作做深做实。”李俊兰说。

“要打通城市更新‘最后一公里’,全面实现城市更新目标,从前期论证到后期维护,需要开展城市更新全生命周期管理,不妨引入BIM(建筑信息模型)等先进技术,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市人大代表、沪港国际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郭康玺表示,城市更新重民生、规模大、牵涉广、投资多、周期长、难度大。城市更新项目不能重建设轻管理,要实现从前期申报、审核到实施竣工、后续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管理,防止经常出现进度、质量问题。

图说:市人大代表、沪港国际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郭康玺 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 摄

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创新城市更新的制度和机制。“城市更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涉及面比较广,做好顶层设计,要综合考虑各个涉及要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制定合理、可操作的政策制度。”比如,怎么建设什么比较合理,先建设什么,后建设什么?多少住宅、多少商用,才能实现职住平衡等。在前期规划就运用现代化BIM新技术,哪怕是几个螺丝钉也有精准信息,建设完成移交给物业公司后,将来维修起来也更方便完善。

其次,要加快城市更新全生命周期管理大平台建设,形成基础信息数据底板,构建一条龙的全产业链。通过纵向横向打通,建设统一管理大平台,实现从申报、审核到实施竣工的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协同效率。

“此外,城市更新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还要提升城市更新参与的热度与广度。”他认为,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专家、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行动构架。统筹协调空间资源和资金,组织相关部门、企业、专家、居民开展运营维护活动,贯穿项目规划、实施全过程。在区域综合性城市更新项目实践中,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导入更新,实现城市焕新,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美好的城市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