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育人做良师益友 聚焦安全攻科研难题

—— 记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机动学院栾伟玲教授

时间:2024年04月08日访问次数:23

坚持“授之以渔”,从教25年来,机动学院栾伟玲教授一直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良师益友”;作为优秀科研人员和学术带头人,她带领团队取得累累硕果,有力推动了支撑能源、化工等行业发展的科技进步。

在她从容优雅的外表下,仿佛有一团火,散发出引领学生成长的无限温暖,蕴藏着奉献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强大能量。


言传身教  最受欢迎的老师之路

栾伟玲老师善于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和组织,灵活设计教学流程,每堂课都经过深入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与相关领域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专业认知。

比如,面向博士生的全英文“微纳系统与工程”课,栾老师除了自己上课外,还会邀请国内外合作的专家学者来授课、作报告,同时,还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分享。多元化的授课模式,非常受学生欢迎。

栾伟玲总是以她的学生为傲,这源于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她培养的学生中,多人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国百篇优博提名奖等荣誉;她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获得“挑战杯”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在指导学生科创类竞赛时,她精心挑选适合学生的课题,确保课题既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又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她全程跟踪项目进展,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并提供帮助和指导。在她的指导下,学生团队不仅屡获佳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多项专利授权,有些学生还创立了创业公司。

现已是上汽集团智己汽车公司制造部负责人的赵子铭,回顾从本科到博士的求学经历,也表示“很庆幸能成为栾老师的学生”。从大二时的“普通化学”选修课结缘,到一年多的“挑战杯”赛事指导,再到5年硕博连读,赵子铭对栾老师的授课风格、育人理念以及治学严谨的态度都感受至深。


问题引领  坚持不懈的科研之路

锚定热点而不盲目追求热点,栾伟玲非常具有科研前瞻性。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在量子点发现和发展方面作出贡献的3位科学家,而早在2006年,栾老师就指导首位博士研究生杨洪伟开展了量子点合成领域的研究。在2020年,她出版了《量子点微反应合成及应用》一书,通过多个具体实例,深入系统地介绍了在化学反应和化学工程的交叉领域多种量子点材料的微反应合成方法、性能及其在能源、生物、环境、机械等领域的应用。

栾伟玲认为,对科学和研究问题的热情和好奇心是科研之路成功的关键。在科研过程中,她总是秉持创造性思维,提出新颖的研究问题,发展新的理论或方法,推动领域的发展。

围绕化工安全国家重大需求,栾伟玲带领团队开展了多项难题攻关。

比如,传统化工机械装置存在效率低、体积大、安全隐患高等局限性,如何破解难题?栾伟玲带领团队查找文献资料、深入企业调研、专题研讨交流,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解决了微小型换热装置应用于高技术领域的瓶颈问题,为危化品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多个应用范例。

她带领团队建立的极端事故条件下机器人安全性能评估准则,促进了能质传递多尺度强化理论方法的发展,开发的HP-TEG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在工程车架上得到了效果验证,被评价为废热利用的典型案例。她开发的长寿命高安全的动力电池保护方法,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汽集团、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获得成功应用。

栾伟玲团队的研究范围横跨机械、化工、材料、化学等多个学科,不同课题间的相互协作,为成果的不断涌现注入了强大的力量源泉。近日,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在eTransportation发表。该成果首次提出用于锂电池寿命预测相关的可解释性深度学习框架,将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先进电池设计开发及安全使用方面的广泛应用。


聚沙成塔  硕果累累的耕耘之路

传道、授业、解惑,栾伟玲对研究生秉承“授之以渔”的原则,鼓励学生掌握研究方法,自主探索和创新,鼓励学生保持学习的乐趣。

她不仅是一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者,还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推动者。从2010年到2020年,在她担任研究生院副院长期间,从顶层设计到组织实施,始终注重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在以化工为特色的多学科交叉、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学校获得“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荣誉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教改举措,既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如倡导校企协同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工程硕士企业讲师团、在全国率先开设“工程伦理”课程等,也有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如建设多源信息融合、交互式的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VR课程,为高水平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搭建新的平台,还有产教融合的深化,如建立包括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等在内的22家校级工程实践基地和100多家学院级实践基地,以及国际化办学理念的推进,如建立英文授课为主的学习平台、建设全英文培养方案、推进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等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教生涯中,栾伟玲教授共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取得授权专利19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并两次领衔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她还入选了上海市“曙光学者”人才计划,荣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