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东理工大学,有这样一支高“研”值学生创新创业团队:15位团队成员中有7名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瞄准国家产业发展战略,聚力海水养殖绿色发展,他们既能在实验室研究高精尖的渔用疫苗,也能深入田间地头推进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这,就是由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博士生吴宵、张博雅领衔的“国渔牧”项目团队。
▲参赛团队成员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现场
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上,该团队项目从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捧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对团队成员来说,“年年有鱼年年余”早已不只是简单的口头祝福,而是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砥砺成长。
“接力棒”的传承
“看到我们所研究的东西对农业有用,对渔民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因此想通过‘国渔牧’这样一个项目来引起大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关注。”谈及“国渔牧”项目初衷,从四川农村走出来的吴宵言谈间充满信心。
▲吴宵在养殖车间进行科学实验
2021年冬天,为调研我国多宝鱼主养区“新发急性出血征”严重疫情,吴宵跟随指导老师马悦赶赴辽宁葫芦岛地区进行现场调研与防控指导。他们冒着不期而至的暴雪,对多家养殖场开展调研走访,并进行了系统样本采集,为摸清此次病情的暴发起因、传播路线、病程状况和蔓延风险收集了有力证据。与此同时,渔民养殖的鱼儿成批死亡的场景深深地刺痛了吴宵,此后他将博士论文选题方向调整为“大菱鲆新发急性出血征的病原鉴定及致病机制研究”,目前参与发表SCI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
▲进行病害临床调研
“接种渔用疫苗进行免疫防控可以解决水产养殖的病害问题,我们的产品和养殖技术满足了养殖户的需求,减少了抗生素的用量,提高了养殖存活率,为水产健康养殖提供了新思路。”吴宵介绍说,“鱼”“渔”皆授,“国渔牧”项目正是致力于打通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吴宵口中这款深受业界认可的“产品”来源于华理渔用疫苗团队20年来的积累。针对严重危害我国海水鱼类健康养殖的重大病害,在追踪国际科技前沿和探索水产病害绿色病防核心科技的路上,团队指导老师马悦、王启要、刘晓红、邵帅等生工人潜心渔用疫苗创制,练就了扼制海水养殖重大疫情的本领。“从生物化工跨界到海洋渔用疫苗,这背后的奥秘是科研与产业的水乳交融。”马悦说。
▲团队向养殖户讲解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道器合一、服务农医”,“国渔牧”团队秉持这份科研初心,接力逐梦前行。
田间鱼塘写“论文”
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团队师生表示,答案在实验室,更在田间地头池塘边。
▲团队成员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张博雅的课题方向是关于致病性细菌的分子机制研究。在实验室里,她眼中疾病的发生和传染是病原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的互作,病症的发生也只是实验标本的病发死亡。而当走进田间地头调研鱼病的流行传染情况时,她真切地看到了传染性病原的杀伤力——养殖大棚里成千上万条鱼可能一夜之间死亡,带来的经济损失足以让养殖户及背后的家庭一蹶不振。
“直到看到这些我才明白,‘泡’实验室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毕业发论文,知道农民需要什么,我们的研究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在多次的传染性疫病临床调研与实地走访中,张博雅谈到,课题组发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病症,分离组织样本带回实验室后确实发现了新病原,“这对于我们的科研进展是莫大的帮助”。
▲刘亚博与马悦老师在养殖车间开展疫苗接种示范
“深入一线写出来的论文对生产更有指导意义。”团队成员刘亚博刚刚博士毕业,将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他认为:“只有看过渔场,了解不同渔民的养殖体量和需求,才能够在选择开发疫苗种类时有所决策,更多地考虑到经济成本和便捷性。”
为了获取一手数据,团队成员有时要在周边十几公里荒无人烟的养殖区一待就是数月,天天盯着鱼看,在养殖生产的现场取样,然后再拿回实验室研究。马悦老师表示:“田间鱼塘才是真正出论文的地方,把科研搬到生产一线,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科研选题真正立足农业农村。”
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进行疫苗接种应用推广时,想获得渔民或渔企的信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团队成员数次吃到“闭门羹”,诸如“根本不相信”“语言沟通困难”“实践环境条件恶劣”等等。“要做给渔民看,带着渔民干,用效果说话。”导师王启要教授嘱咐团队成员。
▲王启要教授指导学生进行临床试验
为此,团队成员“围塘话渔”,把实验室、技术培训课堂搬到养殖区,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帮助渔民养出更加优质肥美、健康安全的鱼儿。而在助力渔民、渔企掀起阵阵“致富浪花”的同时,团队的“小荷”们也获得了科研初体验,露出了“尖尖角”。
“在‘零距离’接触农民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疫苗研发如何真正投入到生产实际,这是在校园里完全体会不到的经历。”谈及项目收获,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生工学院2022级本科生傅钰荪如是说。
在做推广应用时,由于年级较低知识储备不足,傅钰荪经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给大菱鲆打疫苗时又快又准的手法,更是让她十分钦佩。“这次实践经历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空间”,傅钰荪也从大一时的“不知为何而学”“学习意义感缺失”,成长到现在“愈加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在学习中更具主动性”。
▲项目团队进行国家农业主推技术疫苗接种推广
团队成员、2021级本科生储上淳同样来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在项目实践中,他加深了对大菱鲆养殖业的系统认识,感受到了新药研发所必备的严谨性以及科研工作者身上的责任,“想国家之所想,应农民之所需,为国为民的科研精神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养”。
▲项目团队开展讨论交流
▲团队在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国家农业主推技术
走向“田间地头”,“渔”见乡村振兴。未来,“国渔牧”项目团队将继续扎根科研和生产一线,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服务产业实践中发现问题与需求,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我们希望通过先进技术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渔民‘养好鱼’、让国人‘吃好鱼’。”吴宵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