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华东理工大学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校长轩福贞以“惟实励新,臻于卓越”为题,为2024届毕业生送上殷切嘱托。典礼采用多会场直播方式,全体本、硕、博毕业生共同见证人生的重要时刻,共享华理人荣光,上好大学最后一课。人民日报客户端、上观新闻、文汇APP、科学网、中国新闻网、新民客户端、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热线、第一教育、上海科技报、广州日报新花城等10余家媒体进行了原发报道。
【人民日报客户端】大江东|拨穗赠言,大学校长们“最后一课”的话语温暖有力
骊歌唱响,拨穗礼成。
毕业季,上海各大高校的毕业典礼,如同为即将踏上人生新征程的同学们上的大学时代的“最后一课”。作为高校掌门人和迎来送往一代代青春学子的过来人,校长、院长们送给毕业生的寄语,情理交融、语重心长,不仅让同学们受益匪浅,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
一位校长这样描述2024届大学毕业生:他们在求学期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见证了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奋斗,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恰逢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到2035年,他们刚过而立之年,当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到本世纪中叶,他们时值壮年,正是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对这使命在肩的新一代,大学校长们有哪些特别的期望和嘱托?
创新、创新、创新!探索无限可能
“让创新成为生活方式”,是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在学校202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讲话的主题。
“一个月前,我默默向老同事钟扬教授祝福‘60岁生日快乐’,多希望耳顺之年的他能听到。”金力追述了“时代楷模”钟扬教授火热而精彩的53岁人生,引用他的话——“不是杰出者才善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来提醒00后们:走出“不知”困惑、“不安”境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像钟扬一样有“不知足”的创新奋斗。
面对行将毕业的研究生们,金力校长以“用创新写好自己的‘无字之书’”为题送上寄语。在他看来,知识分子的天职、知识分子的人生,注定与“创新”紧密相关。他分析了用创新写好“无字之书”、走好人生之路的三重境界:第一重,脚下勇探“无字之境”;第二重,手上善解“无字之题”;第三重,胸中甘立“无字之碑”。值得一提的是,金力还将校友和母校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地定义为是“命运共同体”,也是“创新共同体”。他说,“创新路上,母校永远守望大家、支持大家、服务大家。”
在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以“突破人工智障,炼就智慧超能”作为临别赠言,和毕业生具体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怎样与时俱进、走好创新之路。在他看来,面对人工智能,年轻人更要时刻铭记要成为独立自由且健康全面发展的人,用全面而多样的思维能力超越知识无限的人工智能,在人类新文明的曙光中获得幸福。
创新、创新、创新……这是大学校长们登上2024年毕业典礼讲台上最集中的话题,也是最殷切的期望。
“希望你们在锐意创新中探索无限可能!”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希望毕业生们将创新作为人生信条,“将创新养成习惯、融入日常,无论是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还是追求事业上的大目标,它能让你开辟独特的路径,为社会创造独特的价值。”
“勇立潮头,做创新创造的引领者”,是东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对毕业生们的期待,“惟创新者才能行稳致远。要建成现代化国家,要过上幸福生活,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从分析“以创新和变革为典型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开讲,围绕创新和卓越两个关键词,对毕业生提出了三个期望:志存高远,在胸怀家国中定位卓越追求;开拓进取,在守正创新中抵达未知之境;笃行实干,在自我超越中成就非凡人生。他鼓励同学们走出局限思维的“洞穴”和“信息茧房”,时刻保持“看见”的能力,勇敢应对每一个挑战,在内外兼修的探索中实现“吐故纳新”和自我超越。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技术带来的快速变化和各种不确定性,校长们的讲话既有远见也有迫切体会,深知从智能制造到绿色能源,从生物医药到数字经济,当下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来推动发展。而每个年轻人踏上社会后的事业发展与命运际遇,也都与创新能力紧密相关。正像一位校长说的,“如何跟上时代步伐,用创新引领发展,是每一位有志青年面临的时代答卷。”
服务“国之大者”,书写人生华章
“做影响和改变世界的交大人”——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对2024届毕业生提出了这样的期待。如此宏大的目标,如何做到?“第一,敢为人先。第二,与日俱进,积蓄力量。第三,海纳百川,在兼容并蓄中影响和改变世界。敢为人先者不畏,与日俱进者不怠,海纳百川者不竭。”丁奎岭说。
虽然“伟大不能被计划”,但丁奎岭强调“伟大可以被积累”。积累的因素,既有对“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走出交大,就要勇担使命”的价值追求和“扎根中国、胸怀世界”的坚持不渝,也有“坚持每天锻炼半小时,保持健康的体魄;每月读一本好书,静心体会阅读之乐;每年去一个新的地方,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结识新的朋友,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美好明天”的生活方式。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对毕业生的要求,是“做一粒新时代爱国奋斗的种子”。对即将在人生路上发芽抽穗、开花结果的毕业生,郑庆华送上了三个嘱托:做一粒胸怀“国之大者”的种子,在强国建设中播种济世之火;做一粒矢志实干兴邦的种子,在躬身实践中播种青春之火;做一粒引领创新发展的种子,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播种奋进之火。
同样提到数字时代的颠覆性变化与不确定性,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给同学们提出了三个应对之道,一是“厚德”,勇担新时代新征程所赋予的使命责任;二是“博学”,做有强大学习力和行动力的时代先锋;三是“经济匡时”,把握新规律、新理念、新格局。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告诉毕业生的关键词是“梦想”,“我们的人生中,总要不断装点一些念想、一些思想、一些理想,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使之璀璨瑰丽、晕染立体。”即使“月亮”还没来,也别忘记用一个个“灯塔”式的小目标来引领前路。“真理想和好心性都是历经风雨磨出来的,青春作为、青春风采都是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舞台上展现出来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对医学毕业生们送上“大医精诚”的故事,勉励他们从报效祖国到服务人民,要始终将无私奉献作为人生要求:“奉献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奉献是对心灵的呵护与温情,奉献是对社会的责任与使命。”秉承奉献精神,才能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志存高远,谱写人生精彩华章。
经得起磨砺,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因对时下一些人群中“掼蛋”之风盛行的针砭而引发关注。大江东工作室发现,在毕业典礼上,大学校长们针对毕业生的专业特点和事业走向,在致辞中大都有着精心独特的表达,用以勉励年轻的学子保持初心、砥砺前行,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长汪荣明的寄语是“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方程式”。在他看来,人生就像一道拥有无限可能的方程式,追逐梦想的过程就是解方程的过程。要在初心与目标的“等式”中,将坚持努力作为人生的“唯一解”,也要以勇气和智慧拥抱未知“变量”,直面风浪扬起青春船桨;用笃定之行确定“运算方式”,将“小我”融入“大我”,书写大写的人生。
“希望大家努力成为有分寸的乐观主义者。”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告诉毕业生们,要将持续追问的好奇心、探索新知的求知欲,敢于颠覆的勇气、善于创新的才能,拥抱不确定性、创造变化的价值选择等素养,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实践当中去学习、成长。
“150-1314-1949”,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季光送给2024届毕业生的“专属密码”。这些数字里,有著名中药方剂和治疗原则,有学校的本科专业和硕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更有新时代中医人“五术”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要有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其谐音则是:“让我念一生一世的1949名毕业生”。
“人生,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要学着做一个不被轻易击垮的人,遇事扛得住、扛得起,经得起磨砺。”上海健康医学院校长吴韬希望同学们乐于做健康“益生菌”,致力于在微环境中提高代谢,输出营养,增强免疫。“只要心怀热诚,再平凡、普通的工作,都能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都会成为你们施展才华、大有作为的天地……每一份平凡的努力,终将汇聚成奔涌前行的大江大河;每一个人在本职岗位上锐意进取、苦干实干,终将凝聚起国家繁荣进步的澎湃力量,创造出新时代的健康业绩。”
【上观新闻】魔都毕业季,这张图记下了十多位大学校长的临行赠言
【文汇APP】大学最后一课上,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寄语毕业生:惟实励新,臻于卓越
6月25日,华东理工大学举行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典礼采用多会场直播方式,全体本、硕、博毕业生共同见证人生的重要时刻,上好大学最后一课。
毕业典礼上,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蒋传海代表学校接受了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本科生侯觉代表2024届全体毕业生赠送的原创纪念品——“华理见筑”系列积木。该文创产品将校园地标建筑与积木搭建结合,寓意着毕业生们永远留存在华理的青春记忆,珍藏在母校的求学时光。
校长、校党委副书记轩福贞以“惟实励新,臻于卓越”为题,为2024届毕业生送上嘱托。他围绕创新和卓越两个关键词,对毕业生提出三点期望。
一是要志存高远,在胸怀家国中定位卓越追求。78级校友、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方向晨40余年潜心石油炼制技术研究,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作出突出贡献。同学们要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以高远的志向激扬青春,以卓越的追求驱动创新,时刻关注国家需求,永远把对社会有所贡献作为应尽的义务。
二是要开拓进取,在守正创新中抵达未知之境。创新以守正为基石,是一个不断试错、精益求精的过程,每一次的尝试都可能开启新的视野,每一次的失败都可能孕育更大的成功。同学们要坚持独立思考、存疑求新,在开拓进取中涵养创新精神、培塑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于已知中探寻创新性质素,抵达未知之境。
三是要笃行实干,在自我超越中成就非凡人生。创新需要打破主观认知遮蔽、走出局限思维的“洞穴”,时刻保持“看见”的能力,才能重新绘制出认知世界的崭新通道。同学们要主动锻造强大的精神内核,把困难和挫折转化为创新和跨越的动力,不断打破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增强与不确定性相处的能力,以平凡铸就非凡,实现终身成长。
【科学网】惟实励新 臻于卓越,轩福贞寄语华东理工毕业生
6月25日,华东理工大学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徐汇校区逸夫楼报告厅举行。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轩福贞以“惟实励新 臻于卓越”为主题发表讲话,从3个方面与毕业生们共勉。
第一,志存高远,在胸怀家国中定位卓越追求。梦想与目标是人生远航的灯塔,是追求创新、不断突破自我的源泉,是重塑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不竭动力。对初心和梦想的执着追求,赋予了追梦者青春的活力和挑战旧我的勇气。由初心出发、由梦想驱动的创新力量,往往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能够带来颠覆性的改变,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格局和胸怀指引了创新的方向。希望毕业生们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以高远的志向激扬青春,以卓越的追求驱动创新,让创新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如江海般源源不竭、绵延流长。
第二,开拓进取,在守正创新中抵达未知之境。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时代瞬息万变,机遇与挑战并存。创新以守正为基石,是一个不断试错、精益求精的过程;创新也是一个探索未知、在不确定性中创造未来的旅程。在迈向“知识无人区”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好奇心,用敏锐的洞察力,去发掘隐藏的变革力量。在辉光日新的科技时代,需要时刻保持对新技术、新应用、新市场的敏锐嗅觉,对不确定性和“未知”的强大适应力。希望毕业生们于守正中掌准航向,在风云激荡中勇毅前行;始终坚持独立思考、存疑求新,在开拓进取中涵养创新精神、培塑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于已知中探寻创新性质素,抵达未知之境。
第三,笃行实干,在自我超越中成就非凡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往往离不开向外求索、向内求真、笃行实干三个命题。向外求索,需要不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拓展领域边界;向内求真,需要跳出传统框架局限、打破主观认知遮蔽、克服对未知的恐惧。直面现实、笃行实干,勇敢应对每一个挑战,才能在内外兼修的探索中实现“吐故纳新”和自我超越。希望毕业生们既能熟练运用“触手可及”“一键生成”的智能工具,锻造强大的精神内核,又能把困难和挫折转化为创新和跨越的动力,不断打破路径依赖和惯性思维,勇于跨越边界和自我质疑,将创新的理想和目标具化为日常的行动和实践,在实学实干中持续进阶,不断增强与不确定性相处的能力,提升“破圈”的能力,以平凡铸就非凡,实现终身成长。
【新民客户端】华理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讲话:以创新之姿、革新之态,永不停歇地追求卓越之境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徐汇校区举行。校长轩福贞讲话中说:“在校园里,‘创新’是你们潜心研学的主题词,你们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绘就了惟实励新、臻于卓越的青春底色。”
轩福贞表示,创新是推动五彩斑斓世界进步的惊人力量。不断创新与试错,单细胞生物变成了现代高度智慧的人类,鸟类拥有了飞翔的能力,生物拥有了强大的免疫系统;不断创新与变革,人类驯化了家畜和种子,发明了汽车、飞机、计算机和移动互联网,创造了充满奇迹的现代文明。
“古语道,‘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讲的是要以创新之姿、革新之态,永不停歇地追求卓越之境的道理。创新以守正为基石,是一个不断试错、精益求精的过程。”轩福贞说,伟大的创新成果源于无数次的尝试和努力,每一次的尝试都可能开启新的视野,每一次的失败都可能孕育更大的成功,“如同种子破土,历经风雨、汲取养分,方能绽放‘蝶变’的绚烂,创新也是一个探索未知、在不确定性中创造未来的旅程。”
“人们常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振奋人心的变革往往就蕴藏在这些未知之境中。”轩福贞勉励学生们,在迈向“知识无人区”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好奇心,用敏锐的洞察力,去发掘那些隐藏的变革力量,“青霉素的发现源于英国医生弗莱明的一次偶然,却开辟了人类用抗生素治疗传染病的新途径和合成新药的新时代;法拉第的圆盘实验打开了人类通往电力时代的大门;现代集成电路产业则源于爱迪生单向电流效应的启发,另外一名物理学家弗莱明真空二极管的发明,引领我们进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创新历程启示我们,在辉光日新的科技时代,需要时刻保持对新技术、新应用、新市场的敏锐嗅觉,对不确定性和‘未知’的强大适应力”。
轩福贞认为,走出局限思维的“洞穴”和“信息茧房”,不惧犹疑、痛苦,时刻保持“看见”的能力,才能重新绘制出认知世界的崭新通道。他最后说道:“‘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同学们,创新之路是一条向远而生、向心而栖的求索之路,也是一条追求卓越、成就卓越的自我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