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理“风景区规划设计”课程迎来了特别的期末考——评图汇报由教室“搬到”了闵行区浦江镇的建东村。在这门课上,华理师生以建东村及其周边村域范围作为课程规划对象,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协同相邻浦江郊野公园,探索规划非保留村的实施路径。中国教育报客户端、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科学网、新民APP、上海科技报、第一教育、话匣子、广州日报新花城等媒体进行了原发报道。本篇选取了部分报道予以转载。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华东理工大学:以课程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讯(记者 任朝霞)近日,由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教师管金瑾、万亿主讲的“风景区规划设计”课程迎来了特别的期末考——评图汇报由教室“搬到”了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建东村。
“风景区规划设计”课程是该校风景园林专业大三学生的专业核心必修课。在这门课上,华理师生携手闵行区规划资源局、闵行区农业农村委、浦江镇、建东村、浦江郊野公园运营公司,以建东村及其周边村域范围作为课程规划对象,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协同相邻的浦江郊野公园,探索规划非保留村的实施路径。
在此次课程中,同学们分为9个小组平行推进,从资源特色、产业发展、运营机制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形成以“人生充电站”“浦江种种”“根植与飞跃”等为发展愿景的规划成果,为建东村及其周边村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闵行区规划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委、浦江镇、浦江郊野公园运营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作为实践评委进行指导。
“人生充电站”小组的规划将建东村作为承载“能量”的“充电站”,对内输入生态、产业、政策,通过风貌提升、产业升级等手段进行能量转化,再将能量对外输出,从而吸引外部游客,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浦江种种”小组的规划方案以根植于乡土的“种子”为切入点,单字“种”呼应种子,“种种”又是浦江镇现状资源和浦江人民共同书写故事的总和,导出“浦江种种”的主题。具体方案规划中,提出三大发展方向:艺术进村、产业孵化和幸福萌芽,旨在打造艺·教·居·游四位一体新乡村,实现城市、乡村、自然的无缝衔接。
当天,建东村和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景观系共同研究形成的《建东村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我们规划设计的成果能够有机会对乡村振兴起到真正的作用,感觉很有成就感。”参与课程的学生万刘鎏表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华东理工这门课用心了:设计专业评图汇报直接“进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近日,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区规划设计”课程迎来了特别的期末考试——评图汇报由教室“搬到”了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的建东村。
“风景区规划设计”课程是华东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大三学生的必修课。这门课上,华理师生携手上海市闵行区规划资源局等单位,以建东村及其周边村域范围作为课程规划对象,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协同相邻浦江郊野公园,探索规划非保留村的实施路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该校学子的创意颇接地气。“人生充电站”小组将建东村作为承载“能量”的“充电站”,在具体设计上,公共服务设施采用了充电口的形态设计,原设计地房屋以改建为主新建为辅,未来将应用于商业服务设施;“浦江种种”小组提出三大发展方向:艺术进村、产业孵化和幸福萌芽,并提出三大策略。
评图汇报当天,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汪军与浦江镇副镇长张忠良为建东村产学研实践基地揭牌。双方共同研究形成的《建东村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也在当天正式发布,规划空间结构为一轴两区,未来将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科学网】华东理工以本科课程助推乡村振兴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的几十位本科生经历了一次特殊的“期末考试”。在上海闵行区浦江镇建东村的一个报告厅里,他们分为9个小组,依次汇报“风景区规划设计”课程的作业成果。9组报告分别从资源特色、产业发展、运营机制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建东村和浦江郊野公园的一系列规划方案。
此前,“景观工程与技术”的作业成果“建东党员示范野菜园”已落地,由华东理工大学的学生与建东村村民共建,破解了乡村边角地杂乱无章、撂荒抛荒的实际难题。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汪军与浦江镇副镇长张忠良共同为建东村产学研实践基地揭牌,建东村和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景观系共同研究形成的《建东村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也于当天正式发布。
【新民APP】本科课程如何助推乡村振兴?这是华理“答卷”
近日,由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教师管金瑾、万亿主讲的“风景区规划设计”课程迎来了特别的期末考——评图汇报由教室“搬到”了闵行区浦江镇的建东村。
“风景区规划设计”课程是华理风景园林专业大三学生的专业核心必修课。在这门课上,华理师生携手闵行区规划资源局、闵行区农业农村委、浦江镇、建东村、浦江郊野公园运营公司,以建东村及其周边村域范围作为课程规划对象,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协同相邻浦江郊野公园,探索规划非保留村的实施路径。
在此次课程中,同学们分为9个小组平行推进,从资源特色、产业发展、运营机制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形成“人生充电站”“浦江种种”“根植与飞跃”等为发展愿景的规划成果,为建东村及其周边村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闵行区规划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委、浦江镇、郊野公园运营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作为实践评委老师进行指导。期末考试当天,9组作业成果依次汇报,并由指导教师和实践评委专家进行点评。
其中,“人生充电站”小组的规划将建东村作为承载“能量”的“充电站”,对内输入生态、产业、政策,通过风貌提升、产业升级等手段进行能量转化,再将能量对外输出,从而吸引外部游客,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具体设计上,各种公共服务设施都采用了充电口的形态设计,原设计地房屋以改建为主新建为辅,未来将应用于商业服务设施。
而“浦江种种”小组的规划方案以根植于乡土的“种子”为切入点,单字“种”呼应种子,“种种”又是浦江镇现状资源和浦江人民共同书写故事的总和,导出“浦江种种”的主题。具体方案规划中,提出三大发展方向:艺术进村、产业孵化和幸福萌芽,旨在打造艺·教·居·游 四位一体新乡村,实现城市、乡村、自然的无缝衔接。空间规划为一岸,两轴、四环景观格局。为提升居民福祉,该组提出三大策略:产业升级拉动经济、用“渗透”替代“置换”,以及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制定建设时间顺序,且优先考虑居民需求。
参与课程的万刘鎏同学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村里面对这么多实践评委老师汇报自己的作业,我们规划设计的成果能够有机会对乡村振兴起到真正的作用,感觉很有成就感。”
专家点评指出,9组成果各有特色和创新点,同学们深入分析乡村与城市、乡村与周边郊野公园等的空间发展和协同关系,提出了未来建东村和浦江郊野公园的一系列规划方案,是兼具探索性和现实性意义的一次课程实践。
评图汇报前,参会人员参观了建东党员示范野菜园——这是此前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乡村振兴相关系列课程“景观工程与技术”的作业成果,由学生们从调研、设计到施工,全过程与建东村与村民村委共建,破解了乡村边角地杂乱无章、撂荒抛荒的实际难题,目前主要种植的是玉米、毛豆、草头、生菜等。
2024年,华东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在建东村已实践了两门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系列课程,从宏观到微观,从概念到落地,让学生们深入乡村,与村民村委共谋共建,使学生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一教育】本科课程如何助推乡村振兴?华理给出这份“答卷”
近日,由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教师管金瑾、万亿主讲的“风景区规划设计”课程迎来了特别的期末考——评图汇报由教室“搬到”了闵行区浦江镇的建东村。
“风景区规划设计”课程是华理风景园林专业大三学生的专业核心必修课。在这门课上,华理师生携手闵行区规划资源局、闵行区农业农村委、浦江镇、建东村、浦江郊野公园运营公司,以建东村及其周边村域范围作为课程规划对象,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协同相邻浦江郊野公园,探索规划非保留村的实施路径。
在此次课程中,学生们分为9个小组平行推进,从资源特色、产业发展、运营机制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形成“人生充电站”“浦江种种”“根植与飞跃”等为发展愿景的规划成果,为建东村及其周边村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闵行区规划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委、浦江镇、郊野公园运营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作为实践评委老师进行指导。当天,9组作业成果依次汇报,并由指导教师和实践评委专家进行点评。
其中,“人生充电站”小组的规划将建东村作为承载“能量”的“充电站”,对内输入生态、产业、政策,通过风貌提升、产业升级等手段进行能量转化,再将能量对外输出,从而吸引外部游客,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具体设计上,各种公共服务设施都采用了充电口的形态设计,原设计地房屋以改建为主新建为辅,未来将应用于等商业服务设施。
而“浦江种种”小组的规划方案以根植于乡土的“种子”为切入点,单字“种”呼应种子,“种种”又是浦江镇现状资源和浦江人民共同书写故事的总和,导出“浦江种种”的主题。具体方案规划中,提出三大发展方向:艺术进村、产业孵化和幸福萌芽,旨在打造“艺、教、居、游”四位一体新乡村,实现城市、乡村、自然的无缝衔接。空间规划为一岸,两轴、四环景观格局。为提升居民福祉,该组提出三大策略:产业升级拉动经济、用“渗透”替代“置换”,以及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制定建设时间顺序,且优先考虑居民需求。
参与课程的万刘鎏同学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村里,面对这么多实践评委老师汇报自己的作业。“我们规划设计的成果能够有机会对乡村振兴起到真正的助推作用,让我感到很有成就感。”
专家点评指出,9组成果各有特色和创新点,学生们深入分析乡村与城市、乡村与周边郊野公园等的空间发展和协同关系,提出了未来建东村和浦江郊野公园的一系列规划方案,是兼具探索性和现实性意义的一次课程实践。
评图汇报前,参会人员参观了建东党员示范野菜园——这是此前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乡村振兴相关系列课程“景观工程与技术”的作业成果,由学生们从调研、设计到施工,全过程与建东村与村民村委共建,破解了乡村边角地杂乱无章、撂荒抛荒的实际难题,目前主要种植的是玉米、毛豆、草头、生菜等。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汪军与浦江镇副镇长张忠良为建东村产学研实践基地揭牌。
建东村和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景观系共同研究形成的《建东村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也在当天正式发布,规划空间结构为一轴两区,分为三个阶段实施,是未来指导建东村乡村振兴的发展蓝图。
2024年,华东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在建东村已实践了两门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系列课程,从宏观到微观,从概念到落地,让学生们深入乡村,与村民村委共谋共建,使学生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