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暑假期间,在数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帅、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郭钥娴的带领下,华东理工大学2024年“万生进千村百企”数学学院“数典承艺”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广东佛山开展非遗的数字化赋能探索实践活动,通过数字化手段传承非遗,以新技术手段让源远流长的岭南广府文脉和中华传统技艺迸发出勃勃生机,通过简明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递给更多的观众,为持续焕发岭南广府文化生机活力作出积极贡献。
“陶”醉南山,寻脉三水——土天陶舍
南山五彩陶釉作为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陶艺大师杨英才通过复原失传工艺而独创。实践团队慕名来到杨大师的土天陶舍,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杨大师的陶艺脱胎于自然,所谓“五彩”,即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阳光,呈现出独具岭南当地特色的陶瓷艺术风韵。
杨英才大师陶艺作品
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与三水区副区长、华东理工大学数学学院校友罗俊宇,三水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副部长、副局长叶永锋,南山五彩釉传承人杨英才大师展开座谈,就以何种形式、何种媒介传播非遗、怎样从需求侧展开实践等多个方面,共同探讨了三水非遗的数字化赋能之路。
团队成员与罗俊宇、叶永锋、杨英才座谈
随后,团队成员在大师的指导下,体验了陶艺的制作过程。过程中,大师强调对工具的适当扬弃,而回归“手”本身的技艺,手与陶的接触,更是心灵与自然的共鸣。通过亲手感受南山陶艺,团队成员对南山五彩陶的审美意趣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博物启智,水韵流芳——三水博物馆
为了解与传播三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感受三水深厚的文化积淀,实践团队来到三水博物馆,在讲解人员的带领下一步步探索三水非遗的奥秘。
团队成员参观三水博物馆
杨英才大师“非遗+非遗”作品
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与三水博物馆副馆长蔡宝云进行了访谈交流。蔡宝云对杨英才大师“非遗+非遗”的创作表示高度赞同,同时也强调了利用数字科技赋能非遗的重要性。未来,三水博物馆将考虑打造专题纪录片,同时也将考虑加入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的力量,让更多人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团队成员与蔡宝云、李月友交流
星腔绕梁,传承悠扬——小明星纪念馆
粤曲星腔是三水首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由平喉四大家之一的三水人“小明星”邓曼薇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粤曲星腔第三代传承人李月友老师表示:“粤曲星腔艺术想要经久不息,需要在形式、内容上进行创新,以贴合年轻人的口味。”李老师秉持着“先学好,再传播”的理念:只有真正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才能将其代代相传。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粤曲星腔,团队成员来到小明星纪念馆。馆内复原了“小明星”邓曼薇的表演环境和生活场景,漫步在这样的环境中,团队成员仿佛亲眼见证了邓曼薇一步步名盛一时,如明星闪耀在历史长河中。
团队成员参观小明星纪念馆
纪念馆协管员钱敬成老师表示:“当下,粤曲传承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人兴趣的缺失。”钱老师对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抱有很高的期待:“通过数字化保存、传播、培训等方式,让粤曲星腔在大众唇齿间流转,让其再次成为广东的文化符号。”
团队成员与钱敬成老师交流
粤韵传情,戏梦古今——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
广东粤剧博物馆详细展示了粤剧的服化道具、历史名角、演变历程,每一件展品都是对这一艺术形式的珍贵记述。游览过程中,团队成员欣赏了祖庙街道锦绣粤乐社粤剧爱好者的现场表演,并对两位表演者进行了采访。团队成员了解到,粤剧目前面临“老龄化”困境,虽有“粤剧进校园”等活动宣传,但少有新生力量接过接力棒,粤剧仍可能面临失传的危险。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直播等形式,广泛宣传粤剧或许是可以采取的措施。
团队成员与粤剧爱好者交流
纸韵载梦,剪影绘情——陈永才剪纸艺术馆
佛山剪纸色彩富丽缤纷,工艺精湛纯熟,其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并在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团队成员体验佛山剪纸
团队成员前往陈永才剪纸艺术馆进行参观和体验。佛山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嘉彦老师指出,佛山剪纸传承的优势在于相对容易推广,但在快节奏社会下,佛山剪纸因需要时间积累沉淀而少有人选择,实为一大痛点。陈老师还表示:“在如今这个强调创新创造的社会,佛山剪纸也必须要创新,否则也会被淘汰。”
陈嘉彦老师接受访谈
咏春禅韵,武动佛山——咏春崇华拳馆
佛山素有武术之乡的美誉,团队成员闻名而来,登门拜访叶问咏春崇华拳馆,并在拳馆师傅的带领下学习了咏春拳法的基础。
咏春拳传承人董崇华老师表示:“在如今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咏春拳更应注重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咏春传承与“现代化”的结合也是不可缺少的,但一定要做到在保留传统的情况下与时俱进。董老师希望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学习咏春。同时,董老师对数字化传播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相关宣传文章或视频应当在精而不在多。”
团队成员与董崇华老师线上交流
狮舞传承,庙韵生辉——佛山祖庙
醒狮表演不仅是一种艺术的展示,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传承。在佛山祖庙博物馆,团队成员现场观看了醒狮表演。
醒狮表演
佛山市南海黄飞鸿中联电缆武术龙狮协会教练、佛山祖庙黄飞鸿纪念馆龙狮负责人叶俊城教练认为,醒狮文化尊师重道,有利于锤炼品格,培养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传统文化。叶教练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了解醒狮、体验醒狮,将之薪火相传。
团队成员与叶俊城教练交流
狮艺匠心,珍传岭南——黎婉珍工作室
黎婉珍老师是佛山黎家狮第五代传承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狮头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黎婉珍工作室,团队成员学习与体验了佛山狮头制作工艺。黎婉珍老师表示,舞狮中的狮头象征团结向上的民族精神,是一种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黎婉珍老师对数字化科技助力非遗传承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借此吸引更多人投身到佛山狮头扎制的传承当中去。期待未来有更多青年人传承佛山醒狮狮头文化,向世界展示非遗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为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黎婉珍工作室展品
狮头的扎作有“扎、扑、写、装”四道工序,而其中仅“扎”这一个工序就有1300多个步骤,狮头的扎作技艺要求高,因此新手从入门到做出成品大约需要三四年时间。团队成员亲手体验了狮头制作中“写”的工序,从中深刻领略到狮头的设计之巧妙,也更感受到了手艺人的付出。
团队成员体验狮头扎作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巧妙融合所学专业知识,生动诠释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促进了保护与发展成果的广泛共享。数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将秉持不懈精神,致力于让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勃勃生机,为构建文化强国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