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APP】博导带着本科生写化学科普书,两年重印20余次成销冠,如何做到?

时间:2024年08月20日访问次数:19

一本面向中学生的化学科普书,出版两年重印20余次,总印数41万册,在化学元素图书中月销、年销均为第一。 这便是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升和学生张馨予合著的《118化学元素》。前者是“85后”青年科学家,本硕博均毕业自清华大学,后者则是一名00后本科生。

从埋首科研的青年学者,到如今的科普畅销书作家,戴升直言“科普和科研同样重要”因为年少时阅读的科普读物,他受到了科学启蒙并成为了一名科研工作者;也正因带着本科生做科普、写书,他发现了带教的新范式——让学生做“小先生”,通过身份转换激发潜能,反哺科研和教学。“做科普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从学生端收到的反馈,让我得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工作。”

一本讲化学元素的科普书为何“出圈”

今天(8月16日),在华东理工大学科普实践分享会暨《118化学元素》出版两周年纪念活动现场,记者看到一大群中学生拿着《118化学元素》排起了长队。他们翘首以待的正是心中的大明星——戴升。接过学生递来的书籍,戴升郑重地在上面签名,写下给孩子们的寄语“永葆对探索自然的好奇心”。这也是戴升做科普的初心。

戴升至今记得自己年少时阅读科普读物的往事。“玻尔利用王水溶液巧藏诺贝尔奖奖章的故事点燃了我对科学的热情与向往,使我立志并最终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现在,我愿意用我对科学的理解,做一个传承者,点亮更多青少年的科学梦。”在调研中,他发现,当前国内科普图书市场中,引进版占大头。只有原创科普图书,才更加符合中国国情,便于中国读者阅读。做有含金量的原创科普读物迫在眉睫。

《118化学元素》将元素周期表中的118个化学元素进行知识点切片梳理,以化学元素周期表为序,通过300余幅精致的漫画,细致讲解出118种化学元素知识。生动的形式让化学元素从平面化的符号中跃出,通俗易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另外,本书特别将这些元素在中国的前沿研究、开发、使用情况做了专门的说明,使得图书更具中国特色。

让戴升又惊又喜的是,这本书一经推出就深受小读者和家长的喜爱,出版两年内多次加印。来自小粉丝的支持让他鼓足劲头,即使科研再忙,也会挤出时间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大学教授、前沿科研工作者编写科普读物很有必要。中国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科普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戴升感慨,高校教师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应把“象牙塔”里的知识传递给社会和青少年,告诉大家科学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在科普中发现本科生带教新范式

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本书的第二作者张馨予参与编书时,是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优班的大二学生。

为什么要带着本科生做科普?戴升笑称,最初是因为华东理工大学有博导带教本科生的制度。彼时,他正在筹备新书,得知学生也有兴趣,便开始了一边写书、一边带教的新模式。

本科生做科普能做好吗?会不会给学生带来额外的学业负担,影响成绩?活动现场,有家长提出疑问。对此,戴升颇为自豪地说,张馨予在参与科普工作后,成绩从年级前十提升到了年级前五,成为了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的学生会员。今年毕业的她即将硕博连读,从事交叉研究。“可以说,正是在为写书找资料、阅读英文文献、整理内容并总结的过程中,张馨予得到了科研能力和科研思维的锻炼。”戴升认为,做科普的过程也是不言之教。让他印象深刻是,为了弄清楚第93个元素镎被发现的来龙去脉,张馨予自发阅读了20世纪30至40年代关于该元素的所有英文文献。“有时候我们在课堂上讲了一万遍科研要严谨,也抵不上学生自己动手一次感受到的深刻。”

看着张馨予从科普工作中收获学术自信,他更加坚定了让本科生做“小先生”,参加科普工作的带教模式。戴升感慨,从前博导带教学生一般都是奔着实验室和科研去,其实,做科普同样能让学生获益匪浅。“从近两年的带教成果看,这一模式效果很好。本科生普遍收获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潜能得以激发。”

将科普和科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华东理工大学,还有很多这样的导师甚至院士。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涂善东化身科普博主,为中小学生拍摄科普视频,单期阅读量已突破15万。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王慧锋介绍,学校已牵手徐汇区签署科普共建协议。华东理工大学将充分发挥优势学科专家资源,以科普讲座、参观实践活动、课题指导等形式,培养青少年科学创新精神;同时,面向社会开放校内科研设施、场所等科技资源。未来,学校还将鼓励更多院士、教授搭建共话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普交流平台,让科技成果走出高校院所、走出实验室,向公众普及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成果,促进科技成果从墙内向墙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