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下午,2024上海书展现场,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科普实践分享会暨《118化学元素》出版两周年纪念活动。一大群中学生拿着《118化学元素》排起了长队。他们翘首以待的正是心中的大明星——华东理工大学戴升教授。接过学生递来的书籍,戴升郑重地在上面签名,写下给孩子们的寄语“永葆对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科普图书赠书仪式,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向华理附中、华理附属闵行梅陇实验学校、上海中学、上外附中东校、上海市建平中学、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云南寻甸一中、寻甸三中、仁德一中、仁德四小等10余所学校赠送了《118化学元素》等科普读物。
科普读物是科普工作的载体,也是科普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之一。
《118化学元素》的作者戴升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国内科普图书市场中,不少畅销书都是引进版。他认为,只有原创科普图书,才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懂得中国读者,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梦想。同时,也只有原创科普图书,才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中国科学文化的魅力。
聚焦用元素重新认识万物,《118化学元素》一书为戴升针对中国青少年学情,结合中国生活场景,对化学元素的性质、简介、应用、逸事等知识,进行化学知识普及的一次重要实践。
书中特别加入了 “元素与中国”的特色板块,着重介绍了化学元素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及中国制造方面的关联,是一大亮点。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科普的文化内涵,也提升了青少年对化学、历史、艺术等交叉学科知识的感知力,使科学传播更加生动有趣,非常受青少年欢迎。
自2022年出版以来,该书在化学元素类图书全国月销、年销中均排名第一,且已重印20余次,总印数达到41万册,销量远超同类话题的DK等引进版科普图书,并入选“2023年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和教育部“2023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
“85后”博导带着“00后”本科生写的化学科普书,何以“圈粉”无数?如何科学地传播科学,让科普与教育“双向奔赴”?
“科普和科研同样重要。”谈到投身科普工作的初衷,戴升谈到,这与自己年少时喜欢阅读科普读物密不可分。玻尔利用王水溶液巧藏诺贝尔奖奖章的故事点燃了他对科学的热情与向往,使他立志并最终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现在,我愿意用我对科学的理解,做一个传承者,把‘象牙塔’里的知识传递给社会和青少年,告诉他们科学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难,科学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戴升说。
访谈中,戴升还颇为自豪地分享了《118化学元素》的另一位参编作者张馨予的成长故事。张馨予曾是他在学校导师制下带教的一名大二学生,在参与科普工作后,深入研究了包括镎在内的多个化学元素,成绩从年级前十提升到了年级前五,成为了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的学生会员,今年毕业的她已赴美攻读博士学位,从事交叉研究。
也正因带着本科生做科普、写书,戴升发现了让学生做“小先生”参加科普工作的带教模式。他表示,做科普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从近两年的带教成果看,这一模式效果很好。本科生普遍收获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潜能得以激发。”
据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张辉介绍,接下来华理社还将出版更多关于“数理化”基础学科的优质科普书籍,并通过举办科普图书、讲座“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服务于广大的青少年读者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