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回答我的不是一个人!”开学季AI迎新,还有 66 项课程与教改等着萌新

时间:2024年09月09日访问次数:23

“学校有哪些食堂?”“新生什么时候选课?”“寝室的条件如何?”……只要关注“学在华理”公众号,从“迎新专栏”选择“智能迎新助手”,通过身份认证后即可提出疑问,旋即得到想要的答案。

“真神奇,正在回答我疑问的不是一个人!”9月2日,继4200余名本科新生之后,5000余名研究生新生来校报到,不少萌新都为这套人工智能问答系统留言。原来,星形虚拟形象的背后,其“智库”覆盖交通信息、后勤保障、教学选课、学生事务、团学组织、学费缴纳等七大模块43类从报到入学到日常事务的150个迎新相关问题。

迎新报到,手机开道,大学新生活远不止于此。怎样让“Z世代”与数智时代共舞?等待他们的,还有全校布局的66项与数智人才培养相关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

华东理工大学数智人才培养“AI-双星”计划

乘“数”而上,向“新”而行。基于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数智时代人才需求画像,华东理工大学着力打造本研一体化的“一核双星”育人模式——“AI—STAR”计划(简称“AI-双星”),将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与方法深度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着力培养复合型数智人才。这些未来之星STAR的首字母分别是——Smart(有智)、Trendsetting(有识)、Adept(有能)、Responsible(有责)。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华理“AI for 66”项目包括本科教育教学重大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 34 项;AI 赋能课程建设项目 20 项;研究生一流特色“人工智能+”课程建设项目 12 项。

基于智能算法的电化学界面结构与性能计算平台

如何利用AI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化学学院练成老师在主讲的“电化学”课程中,将其所在科研团队开发的软件平台引入课堂——基于智能算法的电化学界面结构与性能计算平台,把电化学双电层图像化,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基于前期探索,在今年学校的AI赋能课程建设项目中,练成领衔立项了“‘人工智能与电化学’课程建设与思考”项目,继续开展创新实践。

“刚开始感觉很神奇,这个学习平台让我体会到,当前的电化学领域不再只是传统的理论框架,而是一个非常现代化、智能化的交叉学科。借助平台还可以将课上所学理论与电化学实验相关联,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加体系化。”化学学院大三学生许铮说道。他与同为大三的同窗胡远龙合作使用这一学习平台计算出界面上各组分的分布和微观结构,解决电化学储能界面问题,并分别以共同作者和第一作者身份在化学工程主流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

聚焦AI赋能上海红色文化,举办生成式联合设计工作坊。

人文社科也更智慧。当设计遇到科技,如何给学生提供更多附加值?艺术学院传媒系系主任蒋正清聚焦“数智素养类课程体系建设”,牵头立项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智素养类课程体系建设”项目。他表示:“在‘智能’的加持下,设计师需要构建信息化的设计观念,合理利用智能工具延展创意,全面打通跨领域合作,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应对设计生态的变化和挑战。”

“虽然我是从教近20年的老师,但在它面前,我还是学生……”这个让信息学院罗勇军老师赞不绝口的“老师”,就是学校建设的智能问答平台。从编写教案,到解答相关知识点的概念、来源,再到设计编程练习题,罗勇军表示,这个AI“老师”很全能,让教学变得快速又高效。

智能问答、智播课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华东理工大学正持续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建设国内首个高校自主设计配置平台,打造全元素多层次信息化学习平台——学生实现全要素通学,教师也实现全过程通教。同时,学校还健全质量监控管理平台,在“教、学、管、考、评”主要环节实现全流程通管、全方位通评。

人工智能师资培训举行。

产教一体化,华理也携手人工智能行业的领军企业,比如与腾讯强强联合,致力构建一个基于云端开发工具与本地专有集群的泛机房环境。这项合作涵盖了计算机课程教学、人工智能教学等多个特色场景,加速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新范式。“数智化是手段,人才培养才是真正目的。我们要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变化,升级人才培养模式,‘软件’‘硬件’一起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王慧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