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聚焦AI赋能上海红色文化,举办生成式联合设计工作坊 校方供图(下同)
数智时代需要何种人才?怎样让“Z世代”与数智时代共舞?如何点亮创新人才培养“黑箱”……从“数识”“数植”,再到“数智”,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加“数”前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融通前沿支撑技术,坚持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环节,致力于构建满足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新体系,在数字化赋能人才培养方面创建“华理范式”。
乘“数”而上,向“新”而行。基于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数智时代人才需求画像,华东理工大学通过借助AI、用好AI、面向AI,正打造本研一体化的“一核双星”育人模式——“AI—STAR”计划(简称“AI-双星”计划)。该计划将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与方法深度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注重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Application(应用)、Renovation(革新),着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数智人才——Smart(有智)、Trendsetting(有识)、Adept(有能)、Responsible(有责)。
如何将生成式AI技术融入教育实践中,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华理商学院面向人工智能时代进行了课程改革,数据科学与商务智能研究所所长李嘉教授顺应AI技术的发展趋势,开设了新课“生成式AI和大模型”,介绍生成式AI和大模型的基本技术原理、能力范围、应用特性和典型商业案例等内容。
图说:华东理工大学数智人才培养“AI-双星”计划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初步具备了对企业应用生成式AI和大模型的必要性、技术选型和商业模式作出判断的能力。”商学院研究生张静轩说道。课程学习结束后,同学们或以生成式AI的应用和管理作为研究课题,或考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运用大模型。此外,自2022年起,商学院每年都联合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举办智慧支付挑战赛,主题涵盖商户流失预测、商户交易量预测、数字化场景建设解决方案等,通过紧密结合产业实践来强化学生人工智能技能的培养。
当设计遇到科技,如何给学生提供更多附加值?华理艺术学院传媒系系主任蒋正清聚焦“数智素养类课程体系建设”,牵头立项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智素养类课程体系建设”项目。他表示:“在‘智能’的加持下,设计师需要构建信息化的设计观念,合理利用智能工具延展创意,全面打通跨领域合作,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应对设计生态的变化和挑战。”
如何利用AI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华理化学学院练成老师自去年就在主讲的“电化学”课程中,将其所在科研团队开发的软件平台引入到课堂中——基于智能算法的电化学界面结构与性能计算平台,把电化学双电层图像化,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基于前期探索,在今年学校的AI赋能课程建设项目中,练成领衔立项了“‘人工智能与电化学’课程建设与思考”项目,继续开展创新实践。
智能问答、智播课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华理持续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建设国内首个高校自主设计配置平台,打造全元素多层次信息化学习平台——学生实现全要素通学,教师实现全过程通教。同时,学校还健全质量监控管理平台,在“教、学、管、考、评”主要环节实现全流程通管、全方位通评。
不仅如此,为让更多教师成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先行者,华理聚焦数智时代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AI赋能课程教学与改革等多次开展专题研讨,并携手NVIDIA开展一系列人工智能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开展教育数字化实践、探索、创新的能动性,推动新质生产力AI人才培养。
“数智化是手段,人才培养才是真正目的。我们要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变化,升级人才培养模式,‘软件’‘硬件’一起变。”华理副校长王慧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