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媒体聚焦我校数智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

时间:2024年09月09日访问次数:32

从“数识”“数植”,再到“数智”,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加“数”前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融通前沿支撑技术,坚持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环节,致力于构建满足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新体系,在数字化赋能人才培养方面创建“华理范式”。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光明日报客户端、科学网、中化新网、上观新闻、文汇APP、东方网、新民客户端、劳动观察、新民周刊、上海科技报、第一教育、上海热线、广东日报新花城等近20家媒体,对此进行了原发报道。部分媒体报道刊载如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华东理工大学:全面推进AI融入教学,商学院、艺术学院、化学学院都有AI项目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日前,华东理工大学发布了数智人才培养“AI-双星”计划,即AI-STAR计划。该计划将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与方法深度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注重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Application(应用)、Renovation(革新),着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数智人才——Smart(有智)、Trendsetting(有识)、Adept(有能)、Responsible(有责)。

据悉,该校2024年布局AI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66项,包括本科教育教学重大工程和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34项;AI赋能课程建设项目20项;研究生一流特色“人工智能+”课程建设项目12项。

在华理商学院,数据科学与商务智能研究所所长李嘉教授顺应AI技术的发展趋势,开设了新课“生成式AI和大模型”,介绍生成式AI和大模型的基本技术原理、能力范围、应用特性和典型商业案例等内容。商学院还联合银联公司举办智慧支付挑战赛,主题涵盖商户流失预测、商户交易量预测、数字化场景建设解决方案等,通过紧密结合产业实践来强化学生人工智能技能的培养。

在华理艺术学院传媒系,系主任蒋正清聚焦“数智素养类课程体系建设”,牵头立项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智素养类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合理利用智能工具延展创意,全面打通跨领域合作。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特赞联合主办AIGC创客松101工作坊,开展创客说、AIGC应用展示、AIGC挑战赛等活动,帮助学生系统学习人工智能的最新资讯和前沿技术,并通过项目训练和竞赛磨炼培养智能设计人才。

在化学学院,练成老师自去年就在主讲的“电化学”课程中,将其所在科研团队开发的软件平台引入到课堂中——基于智能算法的电化学界面结构与性能计算平台(https://molecularthermo.ecust.ai/project/sli),把电化学双电层图像化,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基于前期探索,在今年学校的AI赋能课程建设项目中,练成领衔立项了“‘人工智能与电化学’课程建设与思考”项目,继续开展创新实践。

拓展AI教学,教师是先行者。为此,华理聚焦数智时代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AI赋能课程教学与改革等多次开展专题研讨,并携手NVIDIA开展一系列人工智能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开展教育数字化实践、探索、创新的能动性,推动新质生产力AI人才培养。

“数智化是手段,人才培养才是真正目的。我们要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变化,升级人才培养模式,‘软件’‘硬件’一起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王慧锋说。


【科学网】加“数”前进,创建数字化赋能人才培养的“华理范式”

从“数识”“数植”,再到“数智”,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加“数”前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融通前沿支撑技术,坚持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环节,致力于构建满足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新体系,在数字化赋能人才培养方面创建“华理范式”。

基于人工智能(AI)发展趋势和数智时代人才需求画像,华东理工大学通过借助AI、用好AI、面向AI,正着力打造本研一体化的“一核双星”育人模式——“AI—STAR”计划(简称“AI-双星”计划)。该计划将AI领域的技术与方法深度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注重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Application(应用)、Renovation(革新),着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数智人才——Smart(有智)、Trendsetting(有识)、Adept(有能)、Responsible(有责)。

“十四五”以来,华东理工大学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教育教学深度变革,探索数智赋能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今年年,学校布局了66项与数智人才培养相关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包括34项本科教育教学重大工程和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20项AI赋能课程建设项目;12项研究生一流特色“AI+”课程建设项目。

华东理工大学建设了国内首个高校自主设计配置平台,并打造了全元素的多层次信息化学习平台,健全质量监控管理平台,在“教、学、管、考、评”主要环节实现全流程通管、全方位通评。

为让更多教师成为“AI+教育”的先行者,华东理工大学多次开展专题研讨,并携手NVIDIA开展一系列AI师资培训。同时,学校携手人工智能行业的领军企业,积极探索将学校的创新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有效路径。

“数智化是手段,人才培养才是真正目的。我们要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变化,升级人才培养模式,‘软件’‘硬件’一起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王慧锋表示。


【上观新闻】“回答我的不是一个人!”开学季AI迎新,还有 66 项课程与教改等着萌新

“学校有哪些食堂?”“新生什么时候选课?”“寝室的条件如何?”……只要关注“学在华理”公众号,从“迎新专栏”选择“智能迎新助手”,通过身份认证后即可提出疑问,旋即得到想要的答案。

“真神奇,正在回答我疑问的不是一个人!”9月2日,继4200余名本科新生之后,5000余名研究生新生来校报到,不少萌新都为这套人工智能问答系统留言。原来,星形虚拟形象的背后,其“智库”覆盖交通信息、后勤保障、教学选课、学生事务、团学组织、学费缴纳等七大模块43类从报到入学到日常事务的150个迎新相关问题。

迎新报到,手机开道,大学新生活远不止于此。怎样让“Z世代”与数智时代共舞?等待他们的,还有全校布局的66项与数智人才培养相关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

乘“数”而上,向“新”而行。基于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数智时代人才需求画像,华东理工大学着力打造本研一体化的“一核双星”育人模式——“AI—STAR”计划(简称“AI-双星”),将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与方法深度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着力培养复合型数智人才。这些未来之星STAR的首字母分别是——Smart(有智)、Trendsetting(有识)、Adept(有能)、Responsible(有责)。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华理“AI for 66”项目包括本科教育教学重大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 34 项;AI 赋能课程建设项目 20 项;研究生一流特色“人工智能+”课程建设项目 12 项。

如何利用AI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化学学院练成老师在主讲的“电化学”课程中,将其所在科研团队开发的软件平台引入课堂——基于智能算法的电化学界面结构与性能计算平台,把电化学双电层图像化,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基于前期探索,在今年学校的AI赋能课程建设项目中,练成领衔立项了“‘人工智能与电化学’课程建设与思考”项目,继续开展创新实践。

“刚开始感觉很神奇,这个学习平台让我体会到,当前的电化学领域不再只是传统的理论框架,而是一个非常现代化、智能化的交叉学科。借助平台还可以将课上所学理论与电化学实验相关联,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加体系化。”化学学院大三学生许铮说道。他与同为大三的同窗胡远龙合作使用这一学习平台计算出界面上各组分的分布和微观结构,解决电化学储能界面问题,并分别以共同作者和第一作者身份在化学工程主流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

人文社科也更智慧。当设计遇到科技,如何给学生提供更多附加值?艺术学院传媒系系主任蒋正清聚焦“数智素养类课程体系建设”,牵头立项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智素养类课程体系建设”项目。他表示:“在‘智能’的加持下,设计师需要构建信息化的设计观念,合理利用智能工具延展创意,全面打通跨领域合作,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应对设计生态的变化和挑战。”

“虽然我是从教近20年的老师,但在它面前,我还是学生……”这个让信息学院罗勇军老师赞不绝口的“老师”,就是学校建设的智能问答平台。从编写教案,到解答相关知识点的概念、来源,再到设计编程练习题,罗勇军表示,这个AI“老师”很全能,让教学变得快速又高效。

智能问答、智播课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华东理工大学正持续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建设国内首个高校自主设计配置平台,打造全元素多层次信息化学习平台——学生实现全要素通学,教师也实现全过程通教。同时,学校还健全质量监控管理平台,在“教、学、管、考、评”主要环节实现全流程通管、全方位通评。

产教一体化,华理也携手人工智能行业的领军企业,比如与腾讯强强联合,致力构建一个基于云端开发工具与本地专有集群的泛机房环境。这项合作涵盖了计算机课程教学、人工智能教学等多个特色场景,加速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新范式。“数智化是手段,人才培养才是真正目的。我们要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变化,升级人才培养模式,‘软件’‘硬件’一起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王慧锋说。


【文汇APP】AI时代,人才培养有何新变化?这所高校加“数”前进

新学期伊始,有关华东理工大学人才培养改革消息频传:

打造本研一体化的“一核双星”育人模式——“AI—STAR”计划(简称“AI-双星”计划);

2024年新增与数智人才培养相关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66 项;

持续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建设国内首个高校自主设计配置平台,打造全元素多层次信息化学习平台……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王慧锋介绍,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加“数”前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融通前沿支撑技术,坚持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环节,致力于构建满足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新体系。

数字化驱动教学改革,点亮人才培养“黑箱”

数智时代,如何点亮创新人才培养“黑箱”?基于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数智时代人才需求画像,华东理工大学着力打造“AI-双星”计划。该计划将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与方法深度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注重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Application(应用)、Renovation(革新),着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数智人才——Smart(有智)、Trendsetting(有识)、Adept(有能)、Responsible(有责)。

“十四五”以来,华东理工大学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教育教学深度变革,探索数智赋能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2024 年,学校精心布局与数智人才培养相关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66 项。据悉,“AI for 66”项目包括本科教育教学重大工程和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34 项;AI 赋能课程建设项目20 项;研究生一流特色“人工智能+”课程建设项目12 项。

将生成式AI技术融入教育实践中,商学院面向人工智能时代进行了课程改革。数据科学与商务智能研究所所长李嘉教授开设了新课“生成式AI和大模型”,介绍生成式AI和大模型的基本技术原理、能力范围、应用特性和典型商业案例等内容。“通过课程学习,我初步具备了对企业应用生成式AI和大模型的必要性、技术选型和商业模式作出判断的能力。”商学院研究生张静轩说。

当设计遇到科技,如何给学生提供更多附加值?艺术学院传媒系系主任蒋正清聚焦“数智素养类课程体系建设”,牵头立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智素养类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在‘智能’的加持下,设计师需要构建信息化的设计观念,合理利用智能工具延展创意,全面打通跨领域合作,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应对设计生态的变化和挑战。”

聚焦从“学知识”向“强能力”的人才培养重心转变,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将前沿研究融入数字设计实践,开展创客说、AIGC应用展示、AIGC挑战赛等活动,帮助学生系统学习人工智能的最新资讯和前沿技术,并通过项目训练和竞赛磨炼培养智能设计人才。此外,艺术学院还与信息学院联合成立IOS CLUB,为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创新搭建平台。

如何利用AI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化学学院教师练成自去年就在主讲的“电化学”课程中,将其所在科研团队开发的软件平台引入到课堂中——基于智能算法的电化学界面结构与性能计算平台,把电化学双电层图像化,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基于前期探索,在今年学校的AI赋能课程建设项目中,练成领衔立项了“‘人工智能与电化学’课程建设与思考”项目,继续开展创新实践。

“这个学习平台让我体会到,当前的电化学领域不再只是传统的理论框架,而是一个非常现代化、智能化的交叉学科。”化学学院大三同学许铮说。由于对流体界面热力学模块很感兴趣,利用该学习平台能够计算出界面上各组分的分布和微观结构,化工学院大三学生胡远龙和许铮合作使用这一功能解决电化学储能界面问题,并分别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作者在化学工程主流期刊《化学工程科学》上发表论文。

AI教师助力,让教学更上一层

“虽然我是从教近20年的老师,但在它面前,我还是学生……”这个让信息学院罗勇军老师赞不绝口的“老师”,就是学校建设的智能问答平台。从编写教案,到解答相关知识点的概念、来源,再到设计编程练习题,罗勇军表示,这个AI“老师”很全能,让教学变得快速又高效。

智能问答、智播课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华东理工大学持续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建设国内首个高校自主设计配置平台,打造全元素多层次信息化学习平台——学生实现全要素通学,教师实现全过程通教。同时,学校还健全质量监控管理平台,在“教、学、管、考、评”主要环节实现全流程通管、全方位通评。

不仅如此,为让更多教师成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先行者,华东理工大学聚焦数智时代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AI赋能课程教学与改革等多次开展专题研讨,并携手人工智能行业领军企业开展一系列人工智能师资培训。比如,学校与腾讯强强联合,致力于构建基于云端开发工具与本地专有集群的泛机房环境,旨在推动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应用。这一合作涵盖了计算机课程教学、人工智能教学等多个特色场景。

“数智化是手段,人才培养才是真正目的。学校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变化,升级人才培养模式,‘软件’‘硬件’一起变。”王慧锋说。


【东方网】老师学生“人人学AI” 这所高校打造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新范式”

东方网记者朱雯9月4日报道:打造本研一体化的“一核双星”育人模式——“AI—STAR”计划,布局与数智人才培养相关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 66 项,智能问答、智播课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国内首个高校自主设计配置平台…………新学期伊始,华东理工大学在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跑出加速度。

“人人学AI”,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课程改革  

据了解,华东理工大学正着力打造本研一体化的“一核双星”育人模式——“AI—STAR”计划(简称“AI-双星”计划)。该计划将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与方法深度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注重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Application(应用)、Renovation(革新),着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数智人才——Smart(有智)、Trendsetting(有识)、Adept(有能)、Responsible(有责)。

2024 年,学校精心布局与数智人才培养相关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 66 项,“AI for 66”项目包括本科教育教学重大工程和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 34 项;AI 赋能课程建设项目 20 项;研究生一流特色“人工智能+”课程建设项目 12 项。

在实践过程中,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面向人工智能时代进行了课程改革,开设了新课“生成式AI和大模型”,介绍生成式AI和大模型的基本技术原理、能力范围、应用特性和典型商业案例等内容。

艺术学院传媒系系主任蒋正清聚焦“数智素养类课程体系建设”,牵头立项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智素养类课程体系建设”项目。他表示:“在‘智能’的加持下,设计师需要构建信息化的设计观念,合理利用智能工具延展创意,全面打通跨领域合作,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应对设计生态的变化和挑战。”

化学学院练成老师自去年就在主讲的“电化学”课程中,将其所在科研团队开发的软件平台引入到课堂中——基于智能算法的电化学界面结构与性能计算平台,把电化学双电层图像化,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基于前期探索,在今年学校的AI赋能课程建设项目中,练成领衔立项了“‘人工智能与电化学’课程建设与思考”项目,继续开展创新实践。该学院大三学生胡远龙和许铮同学合作使用这一功能解决电化学储能界面问题,并分别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作者在化学工程主流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

AI“老师”上岗,以智助管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虽然我是从教近20年的老师,但在它面前,我还是学生……”这个让信息学院罗勇军老师赞不绝口的“老师”,就是学校建设的智能问答平台。从编写教案,到解答相关知识点的概念、来源,再到设计编程练习题,罗勇军表示,这个AI“老师”很全能,让教学变得快速又高效。

智能问答、智播课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华东理工大学持续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建设国内首个高校自主设计配置平台,打造全元素多层次信息化学习平台——学生实现全要素通学,教师实现全过程通教。同时,学校还健全质量监控管理平台,在“教、学、管、考、评”主要环节实现全流程通管、全方位通评。

不仅如此,为让更多教师成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先行者,华东理工大学聚焦数智时代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AI赋能课程教学与改革等多次开展专题研讨,并携手NVIDIA开展一系列人工智能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开展教育数字化实践、探索、创新的能动性,推动新质生产力AI人才培养。

同时,学校携手人工智能行业的领军企业,积极探索将学校的创新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有效路径。学校与腾讯强强联合,致力于构建一个基于云端开发工具与本地专有集群的泛机房环境,旨在推动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应用。这一合作涵盖了计算机课程教学、人工智能教学等多个特色场景,加速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开创AI赋能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数智化是手段,人才培养才是真正目的。我们要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变化,升级人才培养模式,‘软件’‘硬件’一起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王慧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