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钱锋院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见证者、亲历者和践行者。“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工作四十余年来,钱锋院士对此坚信不移,并笃行不怠。于己,他立德修身,知行合一;于科研,他开拓创新,潜心治学;于教育,他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真正把为人、为学、为师统一起来,着眼国家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大先生”。
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

1986年,钱锋回到高校,在华东化工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登上了改革开放的高速“知识列车”。他在研究生阶段攻读电子工程与自动控制系工业自动化专业。那时,电子工程与自动控制类的专业非常“时髦”,但他选择这一专业的初衷并不是因为它“热门”,而是想通过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让中国在这一领域赶上或超过国外。
为了将实验室获得的研究规律与装置多年运行的真实数据进行合理匹配,他从早到晚都泡在实验室或工厂,常常工作到深夜一两点钟,家里人渐渐习惯了他“回家”是例外、“不回家”才是常态。就这样,凭着满腔的科研热忱和不懈的拼搏求实精神,钱锋从众多错综复杂的研究设计方案中找到了最佳组合,铺设出最优路径,在不改造原有生产装置硬件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先进控制和优化操作,降低了生产过程的物耗和能耗,提高了装置产能和效能,性能远远超过国外专利商的指标。
攻克关键难题,勇攀科技高峰

在智能制造的理念下,许多发达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国家工业智能化规划。中国也提出了“制造强国战略”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如何走出中国特色工业生产智能制造之路?钱锋认为,“最关键是观念的转变——工业制造智能化绝对不是简单的让机器变得更加自动化,而是使其变得更‘聪明’,这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生产方式的变革,需要协同推进生产过程中各类信息整合、决策过程的高度智能化,以实现整个企业、产业的价值链最大化。这不仅获得了利润最大化,还实现了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的统一。”
钱锋在化工过程控制领域的深耕,不仅推动了我国石化工业关键装置的国产化进程,更在乙烯装置、PTA装置及炼油装置优化运行技术、软件和系统研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长期依赖。
潜心立德树人,深耕育人事业

对于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钱锋始终坚持要“接地气”。他持之以恒地推动教学与工业产业“对接”,教育研究生在读期间不仅要去工业企业实习,更要将科研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领衔的“以需为引、以新为矢、以质为核,过程工业自动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十余年来,他始终坚持为本科新生讲授“专业概论”第一课,并且通过举办各类前沿学术报告,帮助青年学子拓宽视野,了解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连续数年为全校研究生新生讲授“恪守学术规范,弘扬科学精神,践行科技报国使命” 开学第一课,为准科研工作者迈好学术生涯关键一步做好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勉励学生们秉承“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校训,以真挚的爱国之心投入学习与科研,为强国建设而努力奋斗。
一个人和一代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带动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所产生的力量是无限的。近十年来,钱锋带领的团队为国家培养的博士后和研究生达四百多名,这是立德树人接力传承的生动写照。钱锋以其坚定的报国志向、卓越的科研成就、深厚的教育情怀和积极的社会服务,展现了当代科学家、教育家的风范,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激励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为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锲而不舍、矢志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