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媒体聚焦我校辛忠教授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

时间:2024年11月08日访问次数:11

近30年来,从普通教师到专业责任教授,从化工学院副院长、院长到华理副校长,无论何种身份,我校辛忠教授始终坚持教育教学之探索、科学精神之传承,日前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中国新闻网、科学网APP、东方网、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科技报、广东日报新花城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原发报道。


【中国新闻网】华理辛忠教授:守正创新,铺就卓越育人之路

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31日电(潘聪聪 许婧)从普通教师到专业责任教授,从化工学院副院长、院长到华理副校长,无论何种身份,辛忠教授始终坚持教育教学之探索、科学精神之传承,日前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在华理这些年,最自豪的就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化工人才。”他说。

打造科教融合“金课”

辛忠大学毕业后曾分配到武汉染料厂研究所工作,因为主持的一项攻关项目成绩出色,很快就被提升为所长。工作5年以后,他选择读研深造。

这段由企到校的工作经历,不仅让辛忠与华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更是促成了他“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

多年来,辛忠无论多忙都坚持上讲台,在担任副校长期间,也坚持为本科生主讲核心课程“添加剂合成原理”“材料添加剂化学”等,以及面向研究生主讲“材料添加剂的结构与作用”课程。

“没有好的科研,光教书就会干巴巴的。”每次备课,辛忠都会琢磨着在“干货”基础上如何增加点“鲜货”。

授课中,他经常结合自己在工厂的工作实践,讲解工程师所需的职业素养。他非常注重融入学科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课堂与实践教学内容。比如,针对添加剂合成中磺化、硝化等放热剧烈的特点,把微通道反应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将聚丙烯透明剂的合成、加工成型、性能测试设计成“综合一体化实验”,指导学生从“设想→实验→科研”中得到系统训练。

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他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团队辩论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内外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将VR技术引入实践教学当中;加强产教融合,邀请企业工程师走入课堂,揭开产品从实验室到工厂的“神秘面纱”……

“要做能落地的科研”“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一味‘苦’用功,一定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应用正确的方法”……课堂之外,辛忠喜欢跟同学们交流一些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帮助大家走出校园后能更好地立足社会。在汉高(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工作的博士毕业生姚红杰谈道:“辛老师常常用‘灵魂三问’来指导我们进行科研,即为什么要做、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这‘灵魂三问’早已内化为自己的职业素养。”

谈到为师之道,辛忠还分享了自己的“16字真言”——立足科研,站稳讲台,用心用实,育人育己。他进一步阐释说:“要把学生当自家的孩子一样去培养,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通过教学相长,成为一名好老师、好导师。”

助推化工专业成功“出海”

“学校对学院提出的战略目标是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发展成‘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化工学府,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这中间却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担任化工学院院长期间,辛忠时时思索着学院的未来发展。

2010年暑期,辛忠在美国参加美国化学工程学会的学术年会,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范良士教授和黄轶伦教授等的一番交谈后,正考虑为学院做点什么的他,萌生了参加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认证的想法——用国际标准改革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师。

“工程专业认证”,这个词大家现在听起来稀松平常,可在本世纪初,所知者寥寥无几。然而,当时是选择美国的ABET认证,还是英国的IChemE认证(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专业认证委员会)?辛忠就此分享了一个小插曲。

虽然华理化工专业教育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参加国际认证的基本实力,但在那时,中国还没有一所高校的化工专业参加过ABET认证。而另一条路——参加英国的IChemE认证,则已有国内高校走过。这同样是一个颇具国际权威性和普遍性的认证体系。

“中国作为工程教育大国,终究要建立既吸收了国际经验又适合自己国情的认证体系。”此外,辛忠还坦陈了自己的“小九九”,“如果做英国的认证,我们是第二家,如果选择美国的,那就是中国第一家。为什么不做第一呢?希望通过ABET认证,给中国高校再蹚一条新路”。

然而,事情并不都是按预定的方向发展。就在化工学院成功提交认证申请后不久,ABET顾问专家来校实地考察后,好心建议学校“延迟一年参加认证”。

“认证不通过怎么办?”“认证不通过还不如推迟呢”“推迟就是不战而败”“就是在开国际玩笑”……推迟还是如期认证,成为摆在辛忠面前的一道必答难题。而在仔细分析利弊之后,他最终建议学校如期接受现场考察认证。

工程认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耀眼背后是华理人的孜孜追求。2014年7月好消息传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成为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中国大陆高校中第一个通过ABET认证的专业。

每每忆起这段往事,辛忠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华理的领导是有远见卓识的,教师是爱岗敬业的,职能部门是给力的,校友是心系母校的,学生是勤奋可爱的!”

专业认证是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管理行动,是本科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更是一流专业判定的基础。受此国际认证的影响,华理所有工程类专业中通过国内或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及入选国家一流专业的比例双双超过90%。同时,该认证也为中国的工程专业认证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有力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本科教育质量的发展。

探索构建绿色工程教育新生态

谈“化”色变如何破解?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辛忠认为,高质量卓越工程人才是关键。“让我们化工的人回归化工产业领域,就要根植绿色,把根留住。这个根是人才,是绿色发展,是绿色转型。”

为此,辛忠积极倡导践行绿色工程教育——从源头抓起,让未来从事化工行业的工程师们将“绿色”内植于心。

他牵头联合天津大学等化工优势高校发起了一项全面行动。该行动以绿色工程理念为引领,首次将绿色工程12项原则系统融入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绿色工程教育通识课程模块,开设“绿色中国”系列课程,优化绿色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创新绿色工程实践教学模式,举行绿色工程教育培训与研讨;探索形成绿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耕绿色工程教育的土壤。

为帮助学生打牢“绿色根基”,辛忠更是身体力行。在授课时,他围绕课程中的工程问题,注重导入绿色工程理念,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自觉遵循绿色工程原则的系统思维。他还参与指导全国化工设计大赛组织工作,倡导创办全国大学生“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大赛等。

绿色的教育理念,绿色的教育载体,绿色的教育内容……如今,越来越多的华理学子将“绿色”铭于心、践于行。

2018届博士毕业生吕宇皓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就职于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他,从博士期间研究合成气甲烷化技术到现在开展绿色催化技术开发,一直秉持着绿色工程的理念,坚持开发更加绿色环保的技术。

以身作则引领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要由己及人,教育教学要与时俱进,这是辛忠一直践行的理念。

从零拓荒,把轻化工程专业打造为一流专业,这是让辛忠感到自豪的事情之一。1999年,辛忠刚学成回国就参与了化工学院轻化工程专业的创建。当时,轻化工程专业的定位是化妆品及表面活性剂。因为辛忠是学精细化工的,这个定位与他所学专业算是比较对口,所以他自然而然承担了专业实验筹备、专业教材编写等工作。20多年来,辛忠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硬是把开始并不“入流”的轻化工程专业建成为轻化工程教指委的4个专业方向之一,以及上海市一流专业、国家一流专业。

针对传统教学中的难点痛点,辛忠选择“以虚助实”——牵头建设“全国化学工程领域核心课程案例库”,采用“三维仿真”“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建立了均相、多相反应等16个案例库,将工程开发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虚拟场景实时再现,达到知识性、趣味性和生动性的融合统一。

在教学上倾囊相授,在科研上助力发展,辛忠还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老师。他领衔的教学科研团队赓续传承化工学科优势,践行“科教融合”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形成了科教互动的传、帮、带、引梯队建设模式。团队作为轻化工程专业主要骨干,年均承担本科生专业及实验课程8门,编著有《材料添加剂化学》《轻化工产品合成原理及应用》和《小分子调控聚合物大分子结晶——理论与实践》等教材及专著7部。

“辛老师是团队的‘定海神针’,经常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上好课、做好科研,很有耐心。”从本科起就跟随辛忠学习的青年教师周长路说道。博士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现在也已独当一面,将“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继续传承。

在做好学校工作的同时,辛忠还主动走出校园,贡献“华理力量”,担任国务院学位办第八届化工学科评议组秘书长、全国化工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作组组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化工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等职务。任职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10年里,他参与指导全国高校化工学科建设,推动实施国际工程认证,深化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改革,主持编制专业规范和标准,为提升化工学科整体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继续推动绿色工程教育2.0版本”“开展化工伦理教育的普及和实践”“培养青年教师兼顾好教学、科研与管理”“将手头项目进行产业化推广”……面向未来,这是辛忠列出的一份“待办清单”。满怀教育热忱,他将继续潜心探索,为自己的教书育人之路镌刻新注脚。(完)


【科学网APP】国家级教学名师辛忠的16字真言

谈“化”色变如何破解?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辛忠认为,高质量卓越工程人才是关键。

“这些年最自豪的,就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化工人才。”这位近日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的学者,用16个字总结了自己的为师之道——立足科研,站稳讲台,用心用实,育人育己。

辛忠主要从事材料化工、低碳化工等方面的研究,在聚烯烃成核剂的创制与结晶过程调控,合成气高值化转化和COx加氢过程的开发,以及聚合物材料极端润湿表面的构筑与应用等方面作出了系列创新性工作。

多年来,辛忠无论多忙都坚持上讲台,授课中经常结合自己在工厂的工作实践,讲解工程师所需的职业素养。他非常注重融入学科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课堂与实践教学内容。同时,辛忠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

辛忠积极倡导践行绿色工程教育,他牵头联合天津大学等化工优势高校发起了一项全面行动。该行动以绿色工程理念为引领,首次将绿色工程12项原则系统融入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授课时,辛忠围绕课程中的工程问题,注重导入绿色工程理念,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自觉遵循绿色工程原则的系统思维。他还参与指导全国化工设计大赛组织工作,倡导创办全国大学生“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大赛等。

多年教学间,辛忠一直践行创新要由己及人、教育教学要与时俱进的理念。20多年来,辛忠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硬是把开始并不“入流”的轻化工程专业建成为轻化工程教指委的4个专业方向之一,以及上海市一流专业、国家一流专业。

针对传统教学中的难点痛点,辛忠选择“以虚助实”——牵头建设“全国化学工程领域核心课程案例库”,采用“三维仿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建立了均相、多相反应等16个案例库,将工程开发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虚拟场景实时再现,达到知识性、趣味性和生动性的融合统一。

辛忠领衔的教学科研团队,形成了科教互动的传、帮、带、引梯队建设模式。团队作为轻化工程专业主要骨干,年均承担本科生专业及实验课程8门,编著有《材料添加剂化学》《轻化工产品合成原理及应用》和《小分子调控聚合物大分子结晶——理论与实践》等教材及专著7部。

在做好学校工作的同时,辛忠还主动走出校园。任职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10年里,他参与指导全国高校化工学科建设,推动实施国际工程认证,深化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改革,主持编制专业规范和标准,为提升化工学科整体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继续推动绿色工程教育2.0版本,开展化工伦理教育的普及和实践,培养青年教师兼顾好教学、科研与管理,将手头项目进行产业化推广……面向未来,辛忠列出了一份“待办清单”,他将继续为自己的教书育人之路镌刻新注脚。


【东方网】辛忠教授:守正创新,铺就卓越育人之路 

牵头教育教学项目三度摘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为我国化工高等教育在国际化、一流专业建设等方面提供华理经验;首开大陆高校ABET认证先河,助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这项国际认证;近30年坚守教学一线,培养100余名博士、硕士;主讲的“添加剂合成原理”获评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

从普通教师到专业责任教授,从化工学院副院长、院长到华理副校长,无论何种身份,辛忠教授始终坚持教育教学之探索、科学精神之传承,日前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

岁月流转,辛忠见证了一批批学子走向卓越,内心满是欣慰。“在华理这些年,最自豪的就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化工人才。”他说。

打造科教融合“金课”

辛忠大学毕业后曾分配到武汉染料厂研究所工作,因为主持的一项攻关项目成绩出色,很快就被提升为所长。工作5年以后,他选择读研深造。

这段由企到校的工作经历,不仅让辛忠与华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更是促成了他“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

多年来,辛忠无论多忙都坚持上讲台,在担任副校长期间,也坚持为本科生主讲核心课程“添加剂合成原理”“材料添加剂化学”等,以及面向研究生主讲“材料添加剂的结构与作用”课程。

“没有好的科研,光教书就会干巴巴的。”每次备课,辛忠都会琢磨着在“干货”基础上如何增加点“鲜货”。

授课中,他经常结合自己在工厂的工作实践,讲解工程师所需的职业素养。他非常注重融入学科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课堂与实践教学内容。比如,针对添加剂合成中磺化、硝化等放热剧烈的特点,把微通道反应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将聚丙烯透明剂的合成、加工成型、性能测试设计成“综合一体化实验”,指导学生从“设想→实验→科研”中得到系统训练。

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他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团队辩论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内外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将VR技术引入实践教学当中;加强产教融合,邀请企业工程师走入课堂,揭开产品从实验室到工厂的“神秘面纱”……

“要做能落地的科研”“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一味‘苦’用功,一定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应用正确的方法”……课堂之外,辛忠喜欢跟同学们交流一些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帮助大家走出校园后能更好地立足社会。在汉高(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工作的博士毕业生姚红杰谈道:“辛老师常常用‘灵魂三问’来指导我们进行科研,即为什么要做、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这‘灵魂三问’早已内化为自己的职业素养。”

谈到为师之道,辛忠还分享了自己的“16字真言”——立足科研,站稳讲台,用心用实,育人育己。他进一步阐释说:“要把学生当自家的孩子一样去培养,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通过教学相长,成为一名好老师、好导师。”

助推化工专业成功“出海”

“学校对学院提出的战略目标是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发展成‘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化工学府,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这中间却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担任化工学院院长期间,辛忠时时思索着学院的未来发展。

2010年暑期,辛忠在美国参加美国化学工程学会的学术年会,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范良士教授和黄轶伦教授等的一番交谈后,正考虑为学院做点什么的他,萌生了参加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认证的想法——用国际标准改革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师。

“工程专业认证”,这个词大家现在听起来稀松平常,可在本世纪初,所知者寥寥无几。然而,当时是选择美国的ABET认证,还是英国的IChemE认证(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专业认证委员会)?辛忠就此分享了一个小插曲。

虽然华理化工专业教育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参加国际认证的基本实力,但在那时,中国还没有一所高校的化工专业参加过ABET认证。而另一条路——参加英国的IChemE认证,则已有国内高校走过。这同样是一个颇具国际权威性和普遍性的认证体系。

“中国作为工程教育大国,终究要建立既吸收了国际经验又适合自己国情的认证体系。”此外,辛忠还坦陈了自己的“小九九”,“如果做英国的认证,我们是第二家,如果选择美国的,那就是中国第一家。为什么不做第一呢?希望通过ABET认证,给中国高校再蹚一条新路”。

然而,事情并不都是按预定的方向发展。就在化工学院成功提交认证申请后不久,ABET顾问专家来校实地考察后,好心建议学校“延迟一年参加认证”。

“认证不通过怎么办?”“认证不通过还不如推迟呢”“推迟就是不战而败”“就是在开国际玩笑”……推迟还是如期认证,成为摆在辛忠面前的一道必答难题。而在仔细分析利弊之后,他最终建议学校如期接受现场考察认证。

工程认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耀眼背后是华理人的孜孜追求。2014年7月好消息传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成为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中国大陆高校中第一个通过ABET认证的专业。

每每忆起这段往事,辛忠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华理的领导是有远见卓识的,教师是爱岗敬业的,职能部门是给力的,校友是心系母校的,学生是勤奋可爱的!”

专业认证是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管理行动,是本科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更是一流专业判定的基础。受此国际认证的影响,华理所有工程类专业中通过国内或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及入选国家一流专业的比例双双超过90%。同时,该认证也为中国的工程专业认证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有力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本科教育质量的发展。

探索构建绿色工程教育新生态

谈“化”色变如何破解?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辛忠认为,高质量卓越工程人才是关键。“让我们化工的人回归化工产业领域,就要根植绿色,把根留住。这个根是人才,是绿色发展,是绿色转型。”

为此,辛忠积极倡导践行绿色工程教育——从源头抓起,让未来从事化工行业的工程师们将“绿色”内植于心。

他牵头联合天津大学等化工优势高校发起了一项全面行动。该行动以绿色工程理念为引领,首次将绿色工程12项原则系统融入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绿色工程教育通识课程模块,开设“绿色中国”系列课程,优化绿色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创新绿色工程实践教学模式,举行绿色工程教育培训与研讨;探索形成绿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耕绿色工程教育的土壤。

为帮助学生打牢“绿色根基”,辛忠更是身体力行。在授课时,他围绕课程中的工程问题,注重导入绿色工程理念,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自觉遵循绿色工程原则的系统思维。他还参与指导全国化工设计大赛组织工作,倡导创办全国大学生“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大赛等。

绿色的教育理念,绿色的教育载体,绿色的教育内容……如今,越来越多的华理学子将“绿色”铭于心、践于行。

2018届博士毕业生吕宇皓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就职于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他,从博士期间研究合成气甲烷化技术到现在开展绿色催化技术开发,一直秉持着绿色工程的理念,坚持开发更加绿色环保的技术。

以身作则引领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要由己及人,教育教学要与时俱进,这是辛忠一直践行的理念。

从零拓荒,把轻化工程专业打造为一流专业,这是让辛忠感到自豪的事情之一。1999年,辛忠刚学成回国就参与了化工学院轻化工程专业的创建。当时,轻化工程专业的定位是化妆品及表面活性剂。因为辛忠是学精细化工的,这个定位与他所学专业算是比较对口,所以他自然而然承担了专业实验筹备、专业教材编写等工作。20多年来,辛忠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硬是把开始并不“入流”的轻化工程专业建成为轻化工程教指委的4个专业方向之一,以及上海市一流专业、国家一流专业。

针对传统教学中的难点痛点,辛忠选择“以虚助实”——牵头建设“全国化学工程领域核心课程案例库”,采用“三维仿真”“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建立了均相、多相反应等16个案例库,将工程开发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虚拟场景实时再现,达到知识性、趣味性和生动性的融合统一。

在教学上倾囊相授,在科研上助力发展,辛忠还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老师。他领衔的教学科研团队赓续传承化工学科优势,践行“科教融合”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形成了科教互动的传、帮、带、引梯队建设模式。团队作为轻化工程专业主要骨干,年均承担本科生专业及实验课程8门,编著有《材料添加剂化学》《轻化工产品合成原理及应用》和《小分子调控聚合物大分子结晶——理论与实践》等教材及专著7部。

“辛老师是团队的‘定海神针’,经常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上好课、做好科研,很有耐心。”从本科起就跟随辛忠学习的青年教师周长路说道。博士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现在也已独当一面,将“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继续传承。

在做好学校工作的同时,辛忠还主动走出校园,贡献“华理力量”,担任国务院学位办第八届化工学科评议组秘书长、全国化工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作组组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化工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等职务。任职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10年里,他参与指导全国高校化工学科建设,推动实施国际工程认证,深化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改革,主持编制专业规范和标准,为提升化工学科整体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继续推动绿色工程教育2.0版本”“开展化工伦理教育的普及和实践”“培养青年教师兼顾好教学、科研与管理”“将手头项目进行产业化推广”……面向未来,这是辛忠列出的一份“待办清单”。满怀教育热忱,他将继续潜心探索,为自己的教书育人之路镌刻新注脚。

个人简介:辛忠,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多相结构材料化工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战略研究中心上海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办第八届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评议组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第五届全国工程教指委委员,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教育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化工高等教育》主编。

主要从事材料化工、低碳化工等方面的研究,在聚烯烃成核剂的创制与结晶过程调控,合成气高值化转化和COx加氢过程的开发,以及聚合物材料极端润湿表面的构筑与应用等方面作出了创新性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中国石化等科研项目40余项,申请专利70余项。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共7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8项。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专著7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100余名。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和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


【上海教育新闻网】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华东理工大学辛忠教授这样坚守卓越育人之路……

牵头教育教学项目三度摘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为我国化工高等教育在国际化、一流专业建设等方面提供华理经验;首开大陆高校ABET认证先河,助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这项国际认证;近30年坚守教学一线,培养100余名博士、硕士;主讲的“添加剂合成原理”获评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

日前,从华东理工大学传出消息,该校辛忠教授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岁月流转,辛忠始终坚持教育教学之探索、科学精神之传承,见证了一批批学子走向卓越,内心满是欣慰。“在华理这些年,最自豪的就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化工人才。”他说。

打造科教融合“金课”

辛忠大学毕业后曾分配到武汉染料厂研究所工作,因为主持的一项攻关项目成绩出色,很快就被提升为所长。工作5年以后,他选择读研深造。这段由企到校的工作经历,不仅让辛忠与华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更是促成了他“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

多年来,辛忠无论多忙都坚持上讲台,在担任副校长期间,也坚持为本科生主讲核心课程“添加剂合成原理”“材料添加剂化学”等,以及面向研究生主讲“材料添加剂的结构与作用”课程。

“没有好的科研,光教书就会干巴巴的。”每次备课,辛忠都会琢磨着在“干货”基础上如何增加点“鲜货”。授课中,他经常结合自己在工厂的工作实践,讲解工程师所需的职业素养。他非常注重融入学科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课堂与实践教学内容。比如,针对添加剂合成中磺化、硝化等放热剧烈的特点,把微通道反应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将聚丙烯透明剂的合成、加工成型、性能测试设计成“综合一体化实验”,指导学生从“设想→实验→科研”中得到系统训练。

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他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团队辩论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内外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将VR技术引入实践教学当中;加强产教融合,邀请企业工程师走入课堂,揭开产品从实验室到工厂的“神秘面纱”……

“要做能落地的科研”“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一味‘苦’用功,一定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应用正确的方法”……课堂之外,辛忠喜欢跟同学们交流一些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帮助大家走出校园后能更好地立足社会。在汉高(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工作的博士毕业生姚红杰谈道:“辛老师常常用‘灵魂三问’来指导我们进行科研,即为什么要做、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这‘灵魂三问’早已内化为自己的职业素养。”

谈到为师之道,辛忠还分享了自己的“16字真言”——立足科研,站稳讲台,用心用实,育人育己。他进一步阐释说:“要把学生当自家的孩子一样去培养,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通过教学相长,成为一名好老师、好导师。”

助推化工专业成功“出海”

“学校对学院提出的战略目标是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发展成‘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化工学府,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这中间却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担任化工学院院长期间,辛忠时时思索着学院的未来发展。

2010年暑期,辛忠在美国参加美国化学工程学会的学术年会,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范良士教授和黄轶伦教授等的一番交谈后,正考虑为学院做点什么的他,萌生了参加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认证的想法——用国际标准改革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师。

“工程专业认证”这个词大家现在听起来稀松平常,可在本世纪初,所知者寥寥无几。然而,当时是选择美国的ABET认证,还是英国的IChemE认证(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专业认证委员会)?辛忠就此分享了一个小插曲。

虽然华理化工专业教育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参加国际认证的基本实力,但在那时,中国还没有一所高校的化工专业参加过ABET认证。而另一条路——参加英国的IChemE认证,则已有国内高校走过。这同样是一个颇具国际权威性和普遍性的认证体系。

“中国作为工程教育大国,终究要建立既吸收了国际经验又适合自己国情的认证体系。”此外,辛忠还坦陈了自己的“小九九”,“如果做英国的认证,我们是第二家,如果选择美国的,那就是中国第一家。为什么不做第一呢?希望通过ABET认证,给中国高校再蹚一条新路”。

然而,事情并不都是按预定的方向发展。就在化工学院成功提交认证申请后不久,ABET顾问专家来校实地考察后,好心建议学校“延迟一年参加认证”。

“认证不通过怎么办”“认证不通过还不如推迟”“推迟就是不战而败”……推迟还是如期认证,成为摆在辛忠面前的一道必答难题。在仔细分析利弊之后,他最终建议学校如期接受现场考察认证。

工程认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耀眼背后是华理人的孜孜追求。2014年7月好消息传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成为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中国大陆高校中第一个通过ABET认证的专业。

每每忆起这段往事,辛忠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华理的领导是有远见卓识的,教师是爱岗敬业的,职能部门是给力的,校友是心系母校的,学生是勤奋可爱的!”

专业认证是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管理行动,是本科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更是一流专业判定的基础。受此国际认证的影响,华理所有工程类专业中通过国内或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及入选国家一流专业的比例双双超过90%。同时,该认证也为中国的工程专业认证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有力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本科教育质量的发展。

探索构建绿色工程教育新生态

谈“化”色变如何破解?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辛忠认为,高质量卓越工程人才是关键。“让我们化工的人回归化工产业领域,就要根植绿色,把根留住。这个根是人才,是绿色发展,是绿色转型。”

为此,辛忠积极倡导践行绿色工程教育——从源头抓起,让未来从事化工行业的工程师们将“绿色”内植于心。

他牵头联合天津大学等化工优势高校发起了一项全面行动。该行动以绿色工程理念为引领,首次将绿色工程12项原则系统融入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绿色工程教育通识课程模块,开设“绿色中国”系列课程,优化绿色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创新绿色工程实践教学模式,举行绿色工程教育培训与研讨;探索形成绿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耕绿色工程教育的土壤。

为帮助学生打牢“绿色根基”,辛忠更是身体力行。在授课时,他围绕课程中的工程问题,注重导入绿色工程理念,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自觉遵循绿色工程原则的系统思维。他还参与指导全国化工设计大赛组织工作,倡导创办全国大学生“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大赛等。

绿色的教育理念,绿色的教育载体,绿色的教育内容……如今,越来越多的华理学子将“绿色”铭于心、践于行。

2018届博士毕业生吕宇皓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就职于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他,从博士期间研究合成气甲烷化技术到现在开展绿色催化技术开发,一直秉持着绿色工程的理念,坚持开发更加绿色环保的技术。

以身作则引领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要由己及人,教育教学要与时俱进,这是辛忠一直践行的理念。

从零拓荒,把轻化工程专业打造为一流专业,这是让辛忠感到自豪的事情之一。1999年,辛忠刚学成回国就参与了化工学院轻化工程专业的创建。当时,轻化工程专业的定位是化妆品及表面活性剂。因为辛忠是学精细化工的,这个定位与他所学专业算是比较对口,所以他自然而然承担了专业实验筹备、专业教材编写等工作。20多年来,辛忠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硬是把开始并不“入流”的轻化工程专业建成为轻化工程教指委的4个专业方向之一,以及上海市一流专业、国家一流专业。

针对传统教学中的难点痛点,辛忠选择“以虚助实”——牵头建设“全国化学工程领域核心课程案例库”,采用“三维仿真”“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建立了均相、多相反应等16个案例库,将工程开发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虚拟场景实时再现,达到知识性、趣味性和生动性的融合统一。

在教学上倾囊相授,在科研上助力发展,辛忠还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老师。他领衔的教学科研团队赓续传承化工学科优势,践行“科教融合”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形成了科教互动的传、帮、带、引梯队建设模式。团队作为轻化工程专业主要骨干,年均承担本科生专业及实验课程8门,编著有《材料添加剂化学》《轻化工产品合成原理及应用》和《小分子调控聚合物大分子结晶——理论与实践》等教材及专著7部。

“辛老师是团队的‘定海神针’,经常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上好课、做好科研,很有耐心。”从本科起就跟随辛忠学习的青年教师周长路说道。博士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现在也已独当一面,将“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继续传承。

在做好学校工作的同时,辛忠还主动走出校园,贡献“华理力量”,担任国务院学位办第八届化工学科评议组秘书长、全国化工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作组组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化工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等职务。任职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10年里,他参与指导全国高校化工学科建设,推动实施国际工程认证,深化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改革,主持编制专业规范和标准,为提升化工学科整体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继续推动绿色工程教育2.0版本”“开展化工伦理教育的普及和实践”“培养青年教师兼顾好教学、科研与管理”“将手头项目进行产业化推广”……面向未来,这是辛忠列出的一份“待办清单”。满怀教育热忱,他将继续潜心探索,为自己的教书育人之路镌刻新注脚。


【上海科技报】华理辛忠教授:守正创新,铺就卓越育人之路

牵头教育教学项目三度摘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为我国化工高等教育在国际化、一流专业建设等方面提供华理经验;首开大陆高校ABET认证先河,助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这项国际认证;近30年坚守教学一线,培养100余名博士、硕士;主讲的“添加剂合成原理”获评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

从普通教师到专业责任教授,从化工学院副院长、院长到华理副校长,无论何种身份,辛忠教授始终坚持教育教学之探索、科学精神之传承,日前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

岁月流转,辛忠见证了一批批学子走向卓越,内心满是欣慰。“在华理这些年,最自豪的就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化工人才。”他说。

打造科教融合“金课”

辛忠大学毕业后曾分配到武汉染料厂研究所工作,因为主持的一项攻关项目成绩出色,很快就被提升为所长。工作5年以后,他选择读研深造。

这段由企到校的工作经历,不仅让辛忠与华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更是促成了他“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

多年来,辛忠无论多忙都坚持上讲台,在担任副校长期间,也坚持为本科生主讲核心课程“添加剂合成原理”“材料添加剂化学”等,以及面向研究生主讲“材料添加剂的结构与作用”课程。

“没有好的科研,光教书就会干巴巴的。”每次备课,辛忠都会琢磨着在“干货”基础上如何增加点“鲜货”。

授课中,他经常结合自己在工厂的工作实践,讲解工程师所需的职业素养。他非常注重融入学科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课堂与实践教学内容。比如,针对添加剂合成中磺化、硝化等放热剧烈的特点,把微通道反应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将聚丙烯透明剂的合成、加工成型、性能测试设计成“综合一体化实验”,指导学生从“设想→实验→科研”中得到系统训练。

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他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团队辩论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创新思维;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内外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将VR技术引入实践教学当中;加强产教融合,邀请企业工程师走入课堂,揭开产品从实验室到工厂的“神秘面纱”……

“要做能落地的科研”“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一味‘苦’用功,一定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应用正确的方法”……课堂之外,辛忠喜欢跟同学们交流一些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帮助大家走出校园后能更好地立足社会。在汉高(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工作的博士毕业生姚红杰谈道:“辛老师常常用‘灵魂三问’来指导我们进行科研,即为什么要做、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这‘灵魂三问’早已内化为自己的职业素养。”

谈到为师之道,辛忠还分享了自己的“16字真言”——立足科研,站稳讲台,用心用实,育人育己。他进一步阐释说:“要把学生当自家的孩子一样去培养,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通过教学相长,成为一名好老师、好导师。”

助推化工专业成功“出海”

“学校对学院提出的战略目标是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发展成‘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化工学府,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这中间却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担任化工学院院长期间,辛忠时时思索着学院的未来发展。

2010年暑期,辛忠在美国参加美国化学工程学会的学术年会,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范良士教授和黄轶伦教授等的一番交谈后,正考虑为学院做点什么的他,萌生了参加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认证的想法——用国际标准改革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师。

“工程专业认证”,这个词大家现在听起来稀松平常,可在本世纪初,所知者寥寥无几。然而,当时是选择美国的ABET认证,还是英国的IChemE认证(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专业认证委员会)?辛忠就此分享了一个小插曲。

虽然华理化工专业教育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参加国际认证的基本实力,但在那时,中国还没有一所高校的化工专业参加过ABET认证。而另一条路——参加英国的IChemE认证,则已有国内高校走过。这同样是一个颇具国际权威性和普遍性的认证体系。

“中国作为工程教育大国,终究要建立既吸收了国际经验又适合自己国情的认证体系。”此外,辛忠还坦陈了自己的“小九九”,“如果做英国的认证,我们是第二家,如果选择美国的,那就是中国第一家。为什么不做第一呢?希望通过ABET认证,给中国高校再蹚一条新路”。

然而,事情并不都是按预定的方向发展。就在化工学院成功提交认证申请后不久,ABET顾问专家来校实地考察后,好心建议学校“延迟一年参加认证”。

“认证不通过怎么办?”“认证不通过还不如推迟呢”“推迟就是不战而败”“就是在开国际玩笑”……推迟还是如期认证,成为摆在辛忠面前的一道必答难题。而在仔细分析利弊之后,他最终建议学校如期接受现场考察认证。

工程认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耀眼背后是华理人的孜孜追求。2014年7月好消息传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成为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中国大陆高校中第一个通过ABET认证的专业。

每每忆起这段往事,辛忠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华理的领导是有远见卓识的,教师是爱岗敬业的,职能部门是给力的,校友是心系母校的,学生是勤奋可爱的!”

专业认证是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管理行动,是本科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更是一流专业判定的基础。受此国际认证的影响,华理所有工程类专业中通过国内或国际工程专业认证及入选国家一流专业的比例双双超过90%。同时,该认证也为中国的工程专业认证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有力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本科教育质量的发展。

探索构建绿色工程教育新生态

谈“化”色变如何破解?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辛忠认为,高质量卓越工程人才是关键。“让我们化工的人回归化工产业领域,就要根植绿色,把根留住。这个根是人才,是绿色发展,是绿色转型。”

为此,辛忠积极倡导践行绿色工程教育——从源头抓起,让未来从事化工行业的工程师们将“绿色”内植于心。

他牵头联合天津大学等化工优势高校发起了一项全面行动。该行动以绿色工程理念为引领,首次将绿色工程12项原则系统融入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绿色工程教育通识课程模块,开设“绿色中国”系列课程,优化绿色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创新绿色工程实践教学模式,举行绿色工程教育培训与研讨;探索形成绿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耕绿色工程教育的土壤。

为帮助学生打牢“绿色根基”,辛忠更是身体力行。在授课时,他围绕课程中的工程问题,注重导入绿色工程理念,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自觉遵循绿色工程原则的系统思维。他还参与指导全国化工设计大赛组织工作,倡导创办全国大学生“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大赛等。

绿色的教育理念,绿色的教育载体,绿色的教育内容……如今,越来越多的华理学子将“绿色”铭于心、践于行。

2018届博士毕业生吕宇皓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就职于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他,从博士期间研究合成气甲烷化技术到现在开展绿色催化技术开发,一直秉持着绿色工程的理念,坚持开发更加绿色环保的技术。

以身作则引领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要由己及人,教育教学要与时俱进,这是辛忠一直践行的理念。

从零拓荒,把轻化工程专业打造为一流专业,这是让辛忠感到自豪的事情之一。1999年,辛忠刚学成回国就参与了化工学院轻化工程专业的创建。当时,轻化工程专业的定位是化妆品及表面活性剂。因为辛忠是学精细化工的,这个定位与他所学专业算是比较对口,所以他自然而然承担了专业实验筹备、专业教材编写等工作。20多年来,辛忠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硬是把开始并不“入流”的轻化工程专业建成为轻化工程教指委的4个专业方向之一,以及上海市一流专业、国家一流专业。

针对传统教学中的难点痛点,辛忠选择“以虚助实”——牵头建设“全国化学工程领域核心课程案例库”,采用“三维仿真”“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建立了均相、多相反应等16个案例库,将工程开发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虚拟场景实时再现,达到知识性、趣味性和生动性的融合统一。

在教学上倾囊相授,在科研上助力发展,辛忠还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老师。他领衔的教学科研团队赓续传承化工学科优势,践行“科教融合”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形成了科教互动的传、帮、带、引梯队建设模式。团队作为轻化工程专业主要骨干,年均承担本科生专业及实验课程8门,编著有《材料添加剂化学》《轻化工产品合成原理及应用》和《小分子调控聚合物大分子结晶——理论与实践》等教材及专著7部。

“辛老师是团队的‘定海神针’,经常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上好课、做好科研,很有耐心。”从本科起就跟随辛忠学习的青年教师周长路说道。博士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现在也已独当一面,将“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继续传承。

在做好学校工作的同时,辛忠还主动走出校园,贡献“华理力量”,担任国务院学位办第八届化工学科评议组秘书长、全国化工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作组组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化工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等职务。任职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10年里,他参与指导全国高校化工学科建设,推动实施国际工程认证,深化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改革,主持编制专业规范和标准,为提升化工学科整体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继续推动绿色工程教育2.0版本”“开展化工伦理教育的普及和实践”“培养青年教师兼顾好教学、科研与管理”“将手头项目进行产业化推广”……面向未来,这是辛忠列出的一份“待办清单”。满怀教育热忱,他将继续潜心探索,为自己的教书育人之路镌刻新注脚。

个人简介:辛忠,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多相结构材料化工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战略研究中心上海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办第八届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评议组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第五届全国工程教指委委员,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教育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化工高等教育》主编。

主要从事材料化工、低碳化工等方面的研究,在聚烯烃成核剂的创制与结晶过程调控,合成气高值化转化和COx加氢过程的开发,以及聚合物材料极端润湿表面的构筑与应用等方面作出了创新性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中国石化等科研项目40余项,申请专利70余项。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共7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8项。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专著7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100余名。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和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