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进博会遇见别样“小叶子”:上阵父子兵父女兵;爱绿装又爱红装;掌握4国语言

时间:2024年11月12日访问次数:11

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四叶草”里,7.0版本的“小叶子”们有啥不同?有的是上阵父子兵、上阵父女兵;有的换装既爱“绿装”又爱“红装”;有的“洋志愿者”掌握4国语言……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共有来自全市43所学校的3488名学生,担任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会期志愿者,他们提供九大类160余种岗位服务,连接世界、共享未来,书写与进博同在的青春故事。

【他们:从“橄榄绿”到“志愿红”】

作为每日新闻材料筛选的“中转站”,在进博会A0办公楼的新闻中心,有3名拥有军旅生涯的“小叶子”——刘姿含、曹建军、梁之同。从迷彩戎装到进博红装,从“橄榄绿”到“志愿红”,他们“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战斗力”拉满。

刘姿含

“走在熟悉的场馆里,这种感觉让我倍感亲切。”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刘姿含是一名退役大学生,也是一名“二年级”的“小叶子”。今年,她的岗位从咨询处的“小叶子”转换为新闻中心的媒体服务志愿者。“每天都有大量关于进博会的新闻资讯从海内外各大媒体发出,我们就按照要求大浪淘金,从中选出优质报道上传相关网站。”

曹建军

来自华理物理学院的曹建军,在部队担任过新兵连班长,退役后在学校多次担任军训教官。如今,他把这股精气神从军营带到进博一线。志愿者培训期间,曹建军就主动站出来,统计好所有人员,整理好队伍,为担任校内联络员的刘姿含减轻工作量。基于严格的标准化意识,他与两名“战友”工作相通,打出了漂亮“组合拳”。

梁之同

写作能力、逻辑思维、影像技术……来自艺术学院的梁之同,服役期间曾任连队新闻报道员,现在已然成为媒体服务的“六边形战士”。在部队,他找准合适的角度与时机,捕捉战士们训练的精彩瞬间;在进博,他捕获信息洪流中的新闻线索,确保报道“快又准”。“很幸运,我们从新闻宣传角度,看到了进博会繁忙而有序的另一面模样。”

【他们:两代人接力,肩并肩上场】

葛婧玥来自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今年首当“小叶子”;而她的父母分别在上海锦江外事公司和上海锦江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任职,已连续六届为进博会提供车辆保障与后勤保障服务。此次第七届进博会,她的父亲再次披挂上阵,投身于用车保障工作。

家中这份深厚渊源与父母辛勤付出,深深触动着葛婧玥,上阵与父亲并肩作战。“正式上岗前,我不仅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专项培训,使自己尽快熟悉各个场馆的位置,还主动向父母请教往届进博会的实战经验,极大丰富了自己知识和技能储备。”

对于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学子杜俊杰而言,成为一名进博会志愿者的渴望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从初中时代起,就在交易团工作的父亲关于进博会的生动讲述中悄然生根发芽。那些关于国际交流、文化碰撞与科技创新的故事吸引着他,让他对这一国际盛会充满了向往与憧憬。

今年,杜俊杰终于圆梦,以“小叶子”的身份站在进博会舞台上,与父亲的身影在场馆内交汇,仿佛两代人的梦想接力。有意思的是,他还与儿时的发小——如今已是维护治安的一位民警肩并肩上场,一句“你在场外守安全,我在场内做志愿”道出了两人之间的情谊。“爸爸和发小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的存在成了我最坚实的后盾。”杜俊杰表示,这种跨越职业界限的合作与支持,不仅让进博会筹办更加顺畅高效,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巨大力量。

【他们: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缅甸】

作为进博会食品展区志愿者,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阿金娜发放会刊、展区宣传页等资料,协助完成接待工作。这位“小叶子”母语为哈萨克语和俄语,并同时熟练掌握中文和英语的多语言能力,在进博与各国代表顺利沟通、跨文化交流中自信满满。

尽管这次才来中国两个月,上海海洋大学已是她中国之旅的第四站。在海南品尝第一口清甜椰汁、在青岛尝试火辣烤串、在上海高楼大厦旁遇见温馨弄堂——中国城市的文化氛围深深吸引了阿金娜。“我太喜欢这个可以静心学习的宝地了!”

“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志愿服务,这更像是我年少时期梦想的实现。”阿金娜分享道,早在今年9月,她就在学院担任学生辅导员,负责上传下达信息、解答其他留学生的问题。“我真的很享受帮助他人,当我看到自己帮助过的人感到开心时,我自己也会很满足。”

“上海海洋大学‘小叶子’中有3位留学生‘小叶子’,除了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阿金娜,还有来自缅甸的王崇婷和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孔少如。”校团委书记陆烨介绍,“学校进行了礼仪、通识、压力测试等全方位培训,帮助留学生‘小叶子’熟悉场馆情况和志愿者工作要点。”阿金娜笑言,“谁知道未来有一天,我会不会作为哈萨克斯坦专业领域的代表参加进博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