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华理“小叶子”闪耀进博会获媒体关注

时间:2024年11月15日访问次数:12

随着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启幕,7.0版本华理“小叶子”们再次以饱满的热情和满腔的斗志奔赴这场国际盛宴。本届进博会我校共招募80名志愿者,分别服务于新闻中心、汽车展区咨询处和综合服务中心等志愿岗位。他们秉持着服务奉献的精神,连接世界、共享未来,书写着与进博的青春故事。

《光明日报》、《新民晚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科学网APP、上观新闻、文汇APP、澎湃新闻客户端、青春上海、新民周刊、东方网、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科技报、广东日报新花城等媒体原发报道近20篇。本篇选取部分报道予以转载。

 

《光明日报》:“小叶子”:以青春之名 赴进博之约

【进博会时间】 

在进博会展馆内外,活跃着一支青春力量——进博会志愿者。他们被亲切地称为“小叶子”。过去6年,累计3万余名“小叶子”志愿者在进博会上提供一流服务,展现青春朝气,“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一批批“小叶子”中传承发扬,诠释了新时代青年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赢得中外嘉宾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为进博,一起来!向前进,博青春!”这是“小叶子”们的青春誓言。今年,第七届进博会期间,又有来自43所学校的近3500名会期志愿者,参与到现场引导咨询、展会注册管理、交易数据统计等9个类别165种岗位中。迎着朝阳出发,踏着星光返程,在这个大舞台,他们享受着奉献的苦与甘,收获着一份独特的“与时代共成长”的经历。

在这里,发光发热、展现风采

记者遇到来自上海体育大学的“小叶子”何章缘的时候,她正举着引导牌,介绍班车停车点和发车时间。她告诉记者,国家会展中心的场馆很大,在每一个容易走错的点位,都有像她一样的“小叶子”驻守。

00后熊浩洋是上海海关学院海关管理专业的大二学生。除了日常志愿服务岗位的工作准备,熊浩洋还有一个习惯,随身带着医疗急救包。酒精棉片、绷带、清凉油、灭菌型医用纱布、口罩、创可贴……这是他作为志愿者对自己的额外要求。

上海海事大学英语翻译专业研究生魏一,今年首次成为“小叶子”,已经参与了多场进博会采购商选品会的洽谈工作,承担口译及相关任务。“成为进博会志愿者是难得的学习与实践机遇。不仅能检验课堂所学口译技巧,还能与不同母语背景的人交流,提升专业能力。”魏一告诉记者,为了在进博会中发挥出最佳状态,她做了充分准备。考虑到服务的是食品区展商,她重点熟悉了食品行业基本术语和专有名词,以及参展商信息和产品方向。此外,她还在网上搜集进出口食品行业洽谈文章和视频,进行翻译练习,扩充知识并模拟场景。

来自复旦大学的05后“小叶子”彭枭瀚负责现场指引嘉宾入场。虽然才读大一,但在今年美国马斯卡廷中学师生访华期间,他担任过主持人和翻译志愿者。彭枭瀚说:“希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外语优势,服务更多外国展商。”

为了给“小叶子”们充足“电量”,志愿者服务保障组开展了“校级培训+市级培训+岗位实训”三阶段培训,从服务通识、语言技能、礼节礼仪等方面提供支撑。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培训还强化了小语种技能。

记者了解到,今年,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市青年联合会牵头组建了进博会港澳台青年志愿服务团,该服务团由64名港澳青年和5名台湾青年组成,年纪最小为16岁。他们来自华盛顿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复旦大学等28所海内外院校,专业涵盖经济、管理、法学、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领域。

来自香港青年协会的志愿者、香港大学学生麦健林有过不少志愿服务的经验,但参与国家级展会做志愿者是第一次。他说:“我期待在此开拓自身视野,学习更多关于商业、贸易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这些与我未来的事业发展息息相关。”

在这里,收获成长、收获温暖

“平安喜乐、欧气满满”“守国门促发展,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有担当的护国卫士”……11月6日,64名进博会“小叶子”利用午休时间在“志愿者之家”集体庆生。“小叶子”们头戴生日帽,共切生日蛋糕、同唱生日歌,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进博生日”。

进博会“志愿者之家”是共青团上海市委精心打造的实体阵地,专门为进博会志愿者提供学习活动、歇脚休息等服务,更好发挥进博会“沉浸式”育人平台和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作用。

据共青团上海市委挂职副书记唐志宇介绍,今年的“志愿者之家”,除了开展主题党、团日活动,重温入党、入团誓词和理论学习交流分享外,还首次系统开展“校领导上党课”活动,用鲜活的思政理论实践、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浸润进博志愿服务。

记者了解到,为了充分发挥进博会志愿者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首届进博会起,共青团上海市委就联合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成立志愿者临时党、团组织。今年,27个临时党组织和79个临时团组织在志愿服务第一线成立,覆盖3000余名志愿者党员、团员。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把“大思政课”开到了进博会现场。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为主题,学校和东方国际集团联合举办专题思政课。“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经贸人才,很必要,且不容易。”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2023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王歆妤说,这是自己听了现场课的最大感受。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小叶子”黄倩仪已是第六次参与进博志愿服务。在她看来,成为“小叶子”是责任、是热爱,更是一份别样的收获。“有机会将专业所学、青春热情,化作贴心服务和温暖问候,传递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这样的快乐,难以比拟。”

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的研究生方晴,今年已经是第三次当“小叶子”了。从第四届的会期会务岗,到第六届的辅助管理岗,再到第七届的长期管理岗,“进博时间”让她感受到中国的快速发展,也见证了自己从本科生到支教教师再到研究生的成长与变化。

“进博会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被国际盛会开拓的认知面、由突发事件练就的应变力,更有学校大力支持的幸福感、与同学一起成长的获得感。”方晴告诉记者,在云南寻甸的一年支教生涯也和进博有着奇妙的缘分。在学校的策划下,她带着孩子们“云游”进博会。FE电动方程式赛车、NACHI机械臂、无人驾驶矿用卡车……透过小小的视频窗口,酷炫的科技成果走进了孩子们的眼睛。开放、共享的理念,也在不知不觉间浸润。

在这里,理解中国、认识世界

进博会不仅是国际贸易和交流合作的平台,也是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

作为进博会食品展区志愿者,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阿金娜承担了发放会刊、展区宣传页等工作。这位“小叶子”母语是哈萨克语和俄语,并同时熟练掌握中文和英语。多语言能力,让她在进博会的跨文化交流中自信满满。

阿金娜告诉记者,尽管这次来中国才两个月,上海海洋大学已是她中国之旅的第四站。在海南品尝清甜椰汁、在青岛尝试火辣烤串、在上海高楼大厦旁遇见温馨弄堂——中国城市的文化氛围令她沉醉。“我太喜欢这个可以静心学习的宝地了。”

“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志愿服务,更像是我年少时期梦想的实现。”阿金娜说,“谁知道未来有一天,我会不会作为哈萨克斯坦专业领域的代表参加进博会呢?”

对于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杜俊杰而言,成为一名进博会志愿者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从初中时代就埋下的种子。在交易团工作的父亲喜欢讲述进博会的故事,关于国际交流、文化碰撞与科技创新的故事吸引着他。今年,杜俊杰终于圆梦,他与父亲忙碌的身影在场馆内交会。“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思想的桥梁,是‘小叶子’们共同的追求。”他说。

在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1级本科生、第二十七届研支团队员刘宇阳眼中,进博会志愿服务是考验,更是成长的机遇——在服务进博与个人成长的双向增进中,挥洒青春汗水,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本报上海11月8日电 本报记者 孟歆迪 颜维琦)


《新民晚报》:“小叶子” 让青春不一样!

打磨,水洗,抛光……一枚晶莹剔透的岫岩玉“四叶草”出现在东华大学应用统计学专业研一男生胡凯悦掌心。两年前,第一次成为进博会“小叶子”时,他自己设计并篆刻了一枚印章,“四叶草”的图案中,写上了一个大大的“5”。去年,忙于考研的他在后方加入了学校的“小叶子”讲师团,今年,他再次穿上熟悉的红西装,再次回到熟悉的新闻中心,也再次用他自己的“仪式感”,镌刻青春记忆。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到第七届,转眼间,高校学子与“四叶草”一年一度的金秋之约,也已经到了第七年。志愿者“小叶子”的经历,让青春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变化。

一段回忆 在人生中闪光

再过几天,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高级中学班主任、语文教师苏静如就要当妈妈了。

距离她在“四叶草”里奔忙的日子,已经过去了6年。

2018年,经过层层选拔,当时作为上海大学中文系研二学生的苏静如和学校其余70余名小伙伴一起,成为了首届进博会志愿者之一。苏静如说,自己的专业是古典文学,为了多接触社会,她通过校团委报名参加过不少志愿服务工作,包括在“四叶草”参与专业展会的布展运营,这或许让她在校内选拔面试时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做志愿者,让一个久在校园的学生有了开拓眼界、认识世界的平台。往大了说,进博会的宗旨和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是一致的。我很荣幸,能够参与到上海的城市建设中来,这种精神上的润泽和熏陶,是无言的,但也是最可贵的。”苏静如说,在首届进博会上,她是名非常普通的“小叶子”,是“指路岗”,负责在3.1馆和4.1馆的几个主通道旁为来往观众指引方向。原本大家觉得只需要拿着地图原地不动就行,但是工作中,小伙伴们都“情不自禁”给自己加码,多跑几步,把迷茫的观众带到他们应该去的岔路口,一天下来步数轻松超越2万步。

“对我们来说,可能动作重复了成百上千次,但是,对于每一个来问路的人,都是第一次。”苏静如说,大家相互鼓励时说的这番话,时不时在记忆中闪光。大学毕业后,她成了一名老师,起初的新鲜感过去,作为老师,她要重复上一届教过的内容,从学科、从班级角度,不断重复地叮咛同一件事。“这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对学生来说,每一天的课堂都是新的,我要保持热情,防止倦怠,对每个学生负责。”

如今,苏静如被评为“嘉定区教育系统第四届学科新星”“2023年嘉定镇、街道优秀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说起志愿服务、说起进博,她会把“小叶子”的胸卡带到学校,和同学们说起自己的经历,这令很多同学羡慕不已。她也欣喜地看到,志愿者精神在传承——在上师大附属嘉定高中,学校有“师道”教育特色,鼓励同学们利用假期参加小学生爱心寒托班、暑托班志愿服务,为孩子们授课。“他们回来后感叹,站上讲台原来那么不容易,要有充足的准备,如果要将知识传授给他人,自己必须百分百掌握,甚至更多。”苏静如说,当学生们告诉她,自己最感动的是听到小朋友们一声声地喊“谢谢老师”“老师再见”。这让她回想起“小叶子”离园仪式上的那一幕——当所有工作人员分列两排,对他们道谢时,很催泪,她也真切体会到了“志愿者”三个字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种习惯 常相约“明年再见”

第四届进博会会务岗、第六届进博会辅助管理岗、第七届进博会长期管理岗……这是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研二女生方晴做“小叶子”的第三年。

在方晴的家中,“志愿者”是一首延续了三代的青春之歌。方晴的姥姥曾是一名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报名前往新疆喀什支教。小时候,方晴常常听姥姥说她在新疆的故事,现在回想起来,似乎那时候就有一颗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从第四届进博会至今,她唯独缺席了第五届进博会。那一年,作为华东理工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她圆了儿时的梦,来到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担任仁德四小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老师。不过,她以另一种形式与进博相会——华理支教团发现,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孩子对“国际化”一词还缺乏正确的认知。于是,支教团的同学和进博会现场的华理“小叶子”开设了“云游进博”系列活动,通过视频直播连线互动的方式将进博会“搬到”寻甸。今年,第一批参加“云游”进博项目的寻甸学生马瑞晞也成为了一名“小叶子”。“从被照亮到努力成为光,我们与进博的故事还在续写。”方晴说,进博会让自己开拓了视野,更提升了沟通协调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有了前几届的经验积累,在学校支持下,今年她开始从事长期管理岗工作,每天需要收集汇总43所高校志愿者的用车需求并进行对接反馈,工作强度和工作难度相较于之前的会期岗都增加了。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优化工作方法,调整沟通心态。“小叶子”来自不同高校,都是同校学生中的佼佼者。一群优秀的人聚在一起,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同组志愿者流利的口语、清晰的思路、得体的处理方式都给方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经过三年的锻炼,如今,她也可以在第一时间针对突发情况给出最优解。“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挑战,我将以同样饱满的热情高质量完成任务,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志愿者的青春风采。”方晴说。

“第一次来是新奇,第二次来更多是归属感,在进博会所获得的感动和友谊对我来说弥足珍贵。”同济大学大四男生李佳蕾说,去年的首度进博之旅,他被分派至新闻中心外宣品展示组工作,负责向各国记者介绍中国、介绍上海。今年,他成了上海馆志愿者的“小管家”,带领其他同济“小叶子”一起为上海“站台”。为了可以把讲解讲到参观者心里,他制作了12张手卡,手卡上有标准的讲词,也有他额外做的功课,比如,在“丝路精品”展区,他会讲到巴基斯坦的盐灯如何通过进博会拓展了市场,而在“未来空间”展区,同为“原神”玩家,在讲起上海游戏产业的发展时,他如数家珍,很容易引起参观者共鸣。

李佳蕾笑言,每年来进博会,就像是“开学”,不同学校的“小叶子”齐聚“四叶草”,共上一节实践课,在志愿服务中收获成长。“进博会年年办下去,我们‘小叶子’也要年年来按时上课,向世界展示青春的上海、青春的进博。”这是李佳蕾的心愿。

“没想到,两年前我们解决的问题,今年让自己受益了!”从大三到研一,胡凯悦发现了两届进博会期间奇妙的链接——第五届时,新闻中心综合保障组的小伙伴们发现,志愿者们中午用餐的休息时间没有算上往返餐厅的通勤时间,很多人用餐受到影响。在例会中提出后,这个细小但影响大家工作状态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志愿者的经历中,未必有很多轰轰烈烈,但却让他这个一板一眼计划性很强的人,渐渐懂得了“遇变则变”的处事方式。今年读研一的胡凯悦说,自己专业研究方向为多智能体系统,将来希望从事专业相关的数据分析或者模型算法开发相关的工作,更希望能进入与进博相关的企业,以另一种身份继续服务进博会,运用丰富的“小叶子”经历继续投身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

一个舞台 志愿精神联通世界

在本届进博会,上海外国语大学志愿者法语专业女生许婧怡是接受媒体采访最多的志愿者之一。几个月前,很多人第一次见到这个姑娘,是在巴黎奥运会的转播镜头中——她曾服务于巴黎奥运会,并幸运地获得陪同中国奥运代表团乘船巡游的机会。神奇的是,当埃塞俄比亚代表团成员得知她来自上海后,便主动聊起了进博会。几个月后,许婧怡如愿成为一名进博会一年级“小叶子”。她的任务是在摩纳哥、希腊、塞尔维亚、斯洛伐克这四个国家馆巡馆,维护秩序、回答观众问题,必要的时候帮助观众和展商沟通。虹桥论坛开幕式前候场交流活动时,她负责的则是国际组织高管引导工作,需要从人群中准确识别出对方,保持高度注意力。“就像梦回了奥运开幕式!”许婧怡感叹。她说,作为一名“00”后,2010世博会虽然印象不深,但仍旧记得自己获得过“小白菜”哥哥姐姐的帮助。2018年,上海举办首届进博会时,许婧怡正读高中,她从新闻里了解到进博会的盛况,特别羡慕“小叶子”们的制服,羡慕他们美丽、自信和朝气的身影。许婧怡是个认真负责的姑娘,当时参加巴黎奥运会志愿者选拔,从简历筛选到动机性撰写,再到最具挑战的中英法三语30分钟面试环节,她准备了十几页的文稿。进博会召开前夕,她同样做足功课。从参与奥运会开幕式,到进博会代表志愿者宣誓,两次服务大型赛会的经历中,她最大的感受是,虽然志愿者的工作大部分时候琐碎繁杂,但脚踏实地做好,并不容易。但是一旦做了,就很想再次尝试。

更有意思的是,许婧怡原本以为,自己的中、英、法三语优势能得到很大发挥,没想到,在进博会现场,“洋面孔”们纷纷说起了中国话。“这让我真切感受到上海的开放。”许婧怡感叹。

进博会,也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的年轻人共聚的舞台。

11月6日,在“小叶子”们的大本营志愿者之家,来自老挝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轨道交通学院研一学生邓涛和其他63名11月“小叶子”寿星们一起,度过了他的24岁生日。过集体生日,是连续7年的保留节目。

“大一的时候我就希望到中国留学,因为当时中老铁路刚开通。”邓涛说,去年,他正是乘坐新开通的中老铁路列车来到上海的。去年11月,老师和同学们为刚刚来到中国的他准备了一个热闹的生日会,今年,在进博会上同唱生日歌,让他再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小叶子”代表发言时,邓涛因为一时紧张而手足无措,台下的“小叶子”都不约而同给了他鼓励的掌声与欢呼。“进博会让我看到了世界各国的新技术、新产品,这更加激励我认真学习,为老挝的发展和人民幸福贡献一份力量。”邓涛激动地说。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留学生纳米来自印度洋岛国科摩罗,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说不出大道理,但觉得能帮得上忙、被别人需要就有一种由衷的快乐和满足。”纳米说,她还担纲过科摩罗驻华联盟志愿者,科摩罗国防代表和统领翻译志愿者。会法语、英语和中文的纳米希望能用自己的多语种技能为四海来宾提供帮助,并与更多的中外小伙伴一起携手共进,“因为我们都知道进博会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各个国家的大合唱”。

“丝绸之路不再是一个线形的概念,我的国家将优质的葡萄酒、面包、黑松露等优势产品通过‘一带一路’带到中国,我和同胞们都感到无比的自豪。”说这话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二学生赵丽,来自塞尔维亚。小时候,妈妈曾给她读过一本关于世界文化的书,当她读到中国的部分时,她就不想听其他的内容了。后来,她如愿选择了中文专业。赵丽说,“我想成为巩固中塞铁杆友谊的一颗螺丝钉,在参与进博、服务进博的过程中,让更多人了解塞尔维亚的文化,也将我了解到的中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科学网APP】80名华东理工“小叶子”共赴进博会

随着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启幕,7.0版本华东理工大学“小叶子”们再次奔赴这场国际盛宴。本届进博会华东理工大学共招募80名志愿者,分别服务于新闻中心、汽车展区咨询处和综合服务中心等志愿岗位。

作为每日新闻素材筛选的“中转站”,在A0办公楼的新闻中心,有3名经历特殊的华理“小叶子”——刘姿含、曹建军、梁之同。从迷彩戎装到进博红装,他们带着“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初心本色,积极投身进博会志愿服务。

曾经的部队生活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也培养了他们严格的标准化意识。10月中下旬开始的志愿者培训期间,他们提前上岗熟悉自己的工作。除了收集新闻素材上传到指定网站外,他们还负责新闻中心日常行政接待工作。“很幸运,我们从新闻宣传角度,看到了进博会另一面繁忙而有序的模样。”他们说道。

“每次看到他人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我也会感到非常开心,感觉自己之前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的马瑞晞分享了自己的“志愿情结”。在她初二这一年,华东理工大学第20届研支团从上海跨越2200多公里的距离来到云南寻甸,马瑞晞所就读的寻甸一中就是他们的目的地之一。

从当时在寻甸的受助者,转变为现在帮助别人的志愿者,马瑞晞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作为进博会运营统筹岗的志愿者,马瑞晞的主要工作是在熟悉场地后为他人引导方向。

马瑞晞的服务点位是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东登录厅的咨询台,面临着巨大的客流压力和问询压力。面对这些挑战,马瑞晞和同批次服务的几位“小叶子”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力。“尽管有些问题在我们的培训手册中并未提及,但我们不能说‘不知道’,我们必须尽力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观众解决问题。”马瑞晞言语坚定。

“志愿活动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加有朝气的人。”马瑞晞表示未来也将继续投身更多的志愿活动。


【青春上海】“小叶子”将“非遗剪纸×进宝”带入进博会!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会工夫,巧手裁出了灵动“进宝”!本届进博会上,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应用经济学专业研一学生王桐予是一名深藏不露的“小叶子”,在今年成功被认定为第六批庄河市级非遗传承人。此次,成为“小叶子”的她还把“非遗剪纸×进宝”带入进博会,用年轻人的方式让非遗潮起来、活起来。今天,记者继续跟着超能“小叶子”拜师学艺,收获一只可可爱爱的剪纸“进宝”。

  // 她和剪纸相伴十余载 //  

00后的王桐予和剪纸相伴了十余载。她告诉记者,庄河剪纸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0年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目随之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的六姨奶韩月琴是庄河剪纸国家级传承人和领军人,我作为韩氏剪纸家族的第五代传承人从小跟随家人学习剪纸,不知不觉间,已经和剪纸相伴了十余载。”

这份化红纸为神奇的技艺,让王桐予沉醉。有时,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便能让她津津有味地钻研半天。慢慢地,剪纸已然成为了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剪纸不仅仅是她的业余爱好,随着技艺的不断精进,她开始尝试着参加各种非遗义务宣传活动及剪纸义卖活动。

在王桐予看来,能让更多人感受剪纸这种非遗手艺的魅力,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因此,她几乎每年都参加非遗展览和庄河市文化馆举办的非遗进万家活动,在活动中,她与市民面对面交流剪纸经验,一起创作剪纸作品,让更多人认识剪纸,享受剪纸的乐趣。

怀着对非遗剪纸的热爱,进入华东理工大学后,王桐予获得了更多平台和青年朋友们交流和分享剪纸艺术。在“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她通过展示家乡红色地标剪纸作品的新颖方式,在普及传统剪纸艺术的同时,更通过剪纸的内容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王桐予还参加了“基于校名纪念品的文化创意与开发”的大创项目。在大创项目老师的指导下,她为华理校庆献上了一份心意满满的剪纸校徽作为礼物。这些剪纸文创产品,使更多身边的同学了解了剪纸,让传统艺术走近生活,也让青年人走近了传统艺术。

将剪纸艺术更多推广于祖国大地,是王桐予一直以来的心愿。本科毕业后,她作为华理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于云南省寻甸县支教一年,并将剪纸艺术带进小学课堂,展示指尖上的传统技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青年实践。

  // “非遗剪纸×进宝”来到进博会 //  

本届进博会,王桐予作为“小叶子”走进进博场馆,参与网上新闻中心的运营和维护工作。

在华理的几年间,王桐予一直想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这场国际性盛会,她担任过第五届进博会的储备志愿者,但遗憾未能真正成行。此次,她终于可以在这场国际盛事中亲身体会,躬身实践,进一步发挥志愿者精神。

这次,她也把自己的特长融入进来,希望在这一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上更好发挥青年力量,宣传非遗剪纸的魅力和影响力,用可亲的方式,诠释新时代的剪纸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志愿服务闲暇之余,王桐予为今年进博会创作了“进宝”为主题的系列剪纸作品。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剪纸图案,恰是非遗艺术与进博精神、进宝形象、海派文化的巧思结合。其中,有“进宝”的经典形象,有和华理吉祥物“小花梨”携手同行的联名“进宝”,有戴龙帽的“进宝”等。其中,戴龙帽的一幅作品中,剪纸作品形象整体呈对称形象,“进宝”还手捧两个大元宝,这是今年第七届进博会的“限定”装扮。

“龙帽取材于传统十二生肖龙的形象与纹样,寓意招财富贵、吉祥安康。经典的进宝形象一手执四叶草,一手捧元宝,脚边围绕官钱纹、元宝纹,与‘招财进宝’的寓意相融,寓意八方来财,万事升平,进博会办得风生水起,越来越好。”王桐予说。

“遇见喜爱剪纸的朋友总会让我十分激动,愿尽己所能让更多人用剪纸装点生活。”王桐予的初心不变,她继续传承并宣传着剪纸,让非遗艺术开出时代之花,让更多年轻人零距离感受到剪纸文化的魅力,也为其传承注入新活力。


【东方网】“小叶子”方晴的成长之路:从进博会志愿者到支教老师,传递进博精神

东方网记者朱雯11月10日报道: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的研究生方晴,现在是一位三年级“小叶子”。从第四届的会期会务岗,到第六届的辅助管理岗,再到第七届的长期管理岗,3次进博会的志愿服务经历让她感受到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而“进博”也见证了方晴4年来从本科生到支教老师再到研究生的成长蜕变。

有了前几届的进博会志愿者经验积累,今年,方晴成为了一名长期管理岗的“小叶子”。

在志愿者服务保障的后勤组,方晴主要负责43所高校车辆的需求调度,“我们重视每一位志愿者的交通出行需求,他们的每一个需求,我们都会给到回复和反馈。”

非常巧合的是,在第四届和第七届进博会上,方晴都遇到了外国参展人员因为遗失证件而无法进馆的情况。第四届时,同组志愿者流利的口语、清晰的思路和得体的处理方式,给方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经过3年的锻炼,如今的她也可以在第一时间针对突发情况给出最优解。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岗位,她以同样饱满的热情高质量完成任务,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志愿者的青春风采。

从第一次踏进“四叶草”的新奇与懵懂,到可以熟练应对岗位上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方晴表示:“进博会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被国际盛会开拓的认知面、由突发事件练就的应变力,更有学校大力支持的幸福感、与同学并肩作战催生的战友情。”

方晴和进博会的故事还不止于此,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方晴在云南寻甸进行了一年的支教服务。这一年进博会,她的身份不是“小叶子”,而是成为了一名当地孩子们的支教老师。但她选择以另一种形式与进博相会,扮演着另一种同等重要的角色——带着寻甸的孩子们“云游”进博会的引路员。

FE电动方程式赛车、NACHI机械臂、卡特彼勒的无人驾驶矿用卡车……一幕幕硬核制造成果透过小小的视频窗口,从上海的进博会现场传递到云南寻甸的课堂中。通过视频直播,方晴带着孩子们观看进博会的盛况,共享进博时刻。同时,她配合视频为孩子们作了详细的讲解和答疑。

谈及开展“云游”进博活动的感受,方晴认为,进博会所传递的开放、共享的理念正是服务地学生所需要了解学习的,她也非常希望能够将自己在进博会上学到的知识、得到的锻炼带去服务地,带领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见闻。

据介绍,“云游”进博系列活动迄今为止已经连续开设了六届,而第一批参加“云游”进博项目的寻甸学生马瑞晞今年也成为了一名“小叶子”。“看到接受过研支团帮助的学生,考入华理,并真的成为了一名‘小叶子’,冥冥之中仿佛有种牵连不断的线。”这种传承令方晴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