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市场、科技与社会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前沿议题”论坛在华东理工大学举办

时间:2024年11月20日访问次数:11

11月9日,“市场、科技与社会治理:中国式现代化前沿议题”论坛暨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2024年度学术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涂善东,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袁志刚,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季卫东等来自政府、学界、业界的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线下论坛,线上直播观看量达1.7万人次。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阎海峰出席会议并致辞,开幕式由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范体军主持。

阎海峰在致辞中表示,华东理工大学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强化工程特色教育的同时注重推动人文社科发展。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学校于2023年成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积极建设特色人文社科高端智库,全面提升咨政辅政能力及社会影响力。此次论坛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2024年度重要学术活动之一,旨在进一步凝聚多方共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片说明:刘世锦发表主旨演讲

刘世锦系统回顾了近年来的宏观经济数据,认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回升向好,但面临日益增加的总需求不足的压力。他强调,要构建“三支柱”国民经济运行新格局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需求侧,构建以发展型消费为重点的“第一支柱”,以服务消费带动消费升级和规模扩大;在要素侧,构建以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的“第二支柱”,基于城乡融合、权利平等的理念,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着力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在产业侧,构建以企业公平竞争为重点的“第三支柱”,有效保障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能退能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图片说明:涂善东发表主旨演讲

涂善东介绍了人类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历史进程,强调能源的安全可控性是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他指出,从蒸汽机到核能,再到氢能的探索,技术创新始终是能源安全有效利用的核心。核能的安全性和氢气储存问题仍然是当前的主要挑战,需要科技进步、政策支持以及相关产业合作才能破解上述难题。此外,涂善东还提出“工程社会理论”这一创新理念,强调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能避免重复历史上的错误,以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他认为,批判性思维和持续创新能力对于解决复杂的能源环境问题至关重要。因此,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激发创新精神,使其能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

图片说明:袁志刚发表主旨演讲

袁志刚通过国际比较指出,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较强的“韧性”,没有发生向其他新兴经济体较大规模地转移的情况。他认为,全球化趋势放缓和中国本身拥有超大经济体量是导致上述现象的“外因”和“内因”。他进一步指出,沿长江但非沿海地区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持续升级,这与中国内陆地区劳动力比较优势转变,以及信息和新能源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图片说明:季卫东发表主旨演讲

季卫东认为,网络、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相乘作用驱动了法律与社会的变迁,开启了现代化与数字化的双重变奏。他指出,司法智能化可以帮助跳出传统网络社会中的关系纠缠,加速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和司法制度的合理化,但也会进一步冲击程序导向的司法思维。他强调,唯有把程序原则嵌入到数据处理流程中,才能实现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双向赋能,使中国司法现代化找到另辟蹊径的重大机会。

主旨演讲环节由华东理工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柏钧主持。

图片说明:圆桌论坛环节

圆桌论坛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在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唐有财的主持下,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朱学彦,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余敏江,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邓智团,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彭德雷分别围绕“技术创新视角谈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赋能与中国社会治理体系”“人民城市和中国式现代化”“制度性开放的内涵、领域及路径”等前沿热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图片说明:分论坛环节

分论坛专题研讨环节分设“公共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跨学科对话”“立足科技自立自强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建设”四大主题。来自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师生,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基层社会治理、自主科技体系建设、涉外法治等热点问题。

图片说明: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