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程琦11月21日报道:近日,由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四叶草堂”)主办的“从社区花园出发,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可持续之路”主题媒体沙龙与项目探访活动在上海开展。十余位媒体记者和政府、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及社区自组织代表齐聚一堂,以四叶草堂多年来基于花园空间营造的社区治理空间建设为案例,聚焦在地社区的参与行动及其可持续性,分享方法与经验,探讨如何应对挑战。
培育公共性是基层社会治理未来的方向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有财曾主导培育多项上海市社会治理品牌项目。他认为:“社区共同体是整个城市治理共同体的基石。” 他在沙龙中做了题为“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社会组织的作用与社会共同体的形成”的主旨发言。
唐有财认为,当今社会结构与社会基础已不再是传统社会空间相邻的小规模社会,而是建立在分化、分工基础之上。在这一条件下,社区共同体不会自然形成,需要国家助推和培育,通过治理的介入来形塑。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借助共同的物理空间关联,通过解决公共事务由“生人社区”向“熟人社区”发展,进而居民有机会开展互助合作,产生认同归属。社区花园等街道社区活动就提供了构建熟人社区的重要契机。同时,居民的成长与社区的发展构成了一体两面的关系,最终在利益、公共事务治理、情感、价值多个方面构成社区共同体的成长。
据他观察,上海许多街道正在通过各种路径开展探索,涉及政府、基金会、社会组织、居民多个主体。他以东明路街道社区治理模式为样本,分享了社会组织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社会组织注重社区的活力,强调社区本位、底层创新,尊重社会的首创精神,重塑了社会动员和参与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居民主理人,提升社区居民的社会资本,从单一的“有问题找书记”变为多重关系,重塑了社会关系结构;
此外,社会组织的介入推动了治理方式的转型,从传统的“work by”——借助外部权力、手段的管理型工作模式,走向“work for”——服务型工作模式,继而走向“work with”——与居民合力的参与式治理模式。社会组织借助多种创新方式与项目,将政府、企业、多种社会服务和新就业形态联动起来,给社区带来更多的内、外部资源;实践中,社区组织还通过创意实现了社区的主题化发展,将音乐、戏剧、艺术、花园等主题,把居民的兴趣和个人价值与社区关联起来,让不同人群产生对社区的认同。
唐有财认为,培育公共性是基层社会治理未来的方向,城市更新必须与社区营造有机结合。
社区花园十年经验:多方合力更可持续
四叶草堂自2014年起,从实体的社区花园空间入手,通过花园建设撬动居民参与,逐步推广和组织参与式社区规划行动,对老人、儿童、各年龄专业行动者等展开培育支持,从而推动更多具备自主性的、高质量的社区花园实践行动,进而推动社会治理。
四叶草堂总干事尹科娈分享了“从社区花园出发,四叶草堂的十年参与式社区规划实践之旅”。至2023年底,团队在上海直接参与设计营造的社区花园总体数量已达到288个,通过团队培训赋能或市民自主学习,由社区设计、营造、维护的社区花园数量,已经超过了1800个,社区参与和营造工作坊超过1900场。近年来,团队更加注重系统性培力赋能,从社区花园到参与式社区规划,走向街区和城市的共生。此外,四叶草堂还支持了全国20余个城市建立“社区花园行动网络”。
从2014年开始的十年间,四叶草堂在上海首个位于开放街区的社区花园——创智农园,探索样板花园的可持续模式与机制;在上海东明路街道,探索基层系统性参与式社区治理路径;在市域层面专项社区花园参与行动——南宁老友花园行动中,探索社区花园标准化的路径;在上海徐家汇街道,探索家校社联盟助推参与式社区规划;在上海万科理想之地社区营造架构与行动中,探索商品房社区的前置性社区营造机制;在(武汉)保利地产商品房社区共享农场——武汉保利时光草堂项目中,探索地产轻量接口运营合作模式。四叶草堂一直都在思考如何让社区花园成为一个起点,在更多的不同公共场景中去生长出在地的解决方案。
她介绍,由同济大学牵头,四叶草堂为主体筹备的“社区花园”团体标准制订工作正在进行,这在社区花园领域将会是里程碑式的进步。
对于社区花园的可持续性,尹科娈表示:“公众参与的公共性比社区花园空间的样态更重要;让花园生长出更多可能性,比一成不变的稳定性更重要;公共部门和社会力量多方合作的运营模式比单一来源的模式更可持续。”
社区花园:推动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双向奔赴
董莲婷是东明路街道第一个社区花园“心怡花园”主理人,也是东明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成员,她观察发现:“在社区花园营建过程中发动社区参与,有效推动了政府部门和社区居民的双向奔赴。”
2016年,长期从事街道工作的董莲婷搬到了东明路街道金色杉林小区,她观察到,小区的绿地改造由于业委会资金不足且缺乏专业的设计而效果不佳。刚接触社区花园理念的董莲婷由此着手介入改造工作。一方面向街道请示将用于小区补绿的一部分资金用于社区花园试点建设,一方面学习社区花园实践手册,加入四叶草堂的萌芽计划,开展调研,开展花园设计。通过发动社区居民和儿童的参与,2019年10月,社区花园“心怡花园”成功建成,此后又在凌兆佳苑小区建成“幸福园”。“虽然只是一个小切口,但它所创造出的公共空间可以让居民逐渐具有主人翁意识,随着参与度不断提高,社区慢慢变得更有温度和活力。”董莲婷说。
她介绍,居民参与社区花园营建案例入围了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居民从社区花园看到了政府部门对建设美丽家园的决心,参与共建的居民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东明路街道社工办主任陈维认为,“参与式治理需要各类参与主体的认同和支持。只有把全体居民、市场主体发动起来,培育社区认同,以社会自我协调机制探寻利益最大公约数,治理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最大支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刘悦来表示,在东明路街道,社区花园由1个发展到100个,达成了模式探索的关键突变,这得益于来自更多民众的、自下而上的参与,和来自顶层设计、顶层规划自上而下的推动,在这一过程中颇为关键的是“让更多的社区能够参与进来,不掉队”,让不同社区共同参与,互相学习,使其形成充足的动力。东明路街道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街道部门之间的系统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