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前沿】《德国应用化学》报道我校可调超长余辉研究新进展

时间:2024年12月24日访问次数:16

近日,我校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田禾院士、马骧/丁兵兵团队在可调超长余辉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Thermal Modulation of Exciton Recombination for High-Temperature Ultra-Long Afterglow”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长余辉是指在除去激发光源后的长持续发光现象,在生物成像、信息加密等领域引起了的广泛关注。虽然目前已经通过各种策略获得了大量具有长余辉现象的材料,但开发具有耐高温的动态余辉材料仍然具有挑战性。在以往的工作中,基于热激活延迟荧光和室温磷光的双发射集成被认为是获得热调制余辉材料最简便的策略之一。然而,这种双发射调制依赖于热敏感的三重态,导致了余辉的热调制温度范围严重受限,阻碍了真正广泛的动态温度可调余辉材料的实现。

近期,该团队提出了一种以硼酸为基质,以多环芳烃为掺杂剂的无金属掺杂材料体系。经过简单的热处理就能实现可调的超长余辉,包括在150℃下持续超过10秒的蓝色高温余辉和低于110℃时的超长黄色磷光余辉。观察到的高温余辉归因于掺杂剂分子内的热释激子重组,与传统的三重态相关的双发射材料相比,该材料表现出良好的温度耐受性。该研究工作率先基于热释激子重组机制应用于制备高温余辉材料,发展了热调制高温余辉的全新策略。

图片说明:热调制超长余辉在不同温度下的不同机制

该论文通讯作者为马骧教授和丁兵兵特聘副研究员,第一作者为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蒋平。该研究工作得到了田禾院士的悉心指导,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资金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42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