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如何发挥“民情日记”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价值作用,续写“民情日记”赋能现代化基层治理。12月18日,多位省内外专家学者齐聚绍兴嵊州把脉研讨。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民情日记”如何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提升百姓幸福感。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发祥认为,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嵊州实践,对于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民情日记”作为嵊州市首创并在全国推广的一项群众工作的制度创新,用心感受百姓冷暖,用情记录民生百态,它始终贯穿“党建引领”,从思想引领、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加强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的群众路线得到贯彻执行。在“民情日记”的推动下,基层干部自觉转变作风,主动进村入户服务群众,一大批困扰基层生产生活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根本立场,也验证了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将党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可能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一个改革目标即“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这意味着在新时代,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仅关注当前的执政效能,更着眼于长期的、持续的执政能力提升。
杨发祥表示,“民情日记”作为一项深入基层、了解民情的有效形式和载体,成为助力共同富裕和县域现代化的先行示范窗口。“民情日记”致力于破解基层的问题和矛盾,专注于防止矛盾的滋生和发展,强调“治未病”。“民情日记”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和拓展,作用和影响不断扩大,从“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的主题扩展为“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有助于提升党的创造力,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有效推动了基层的良政善治。
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近年来把“民情日记”拓展到司法领域,解答群众的司法困惑,回应群众的司法需求,满足群众的司法愿景,把老百姓想要的“说法”给好、给准、给到位。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斌举例提到,某个行政案件开庭时,法官和被告行政机关出庭人员出于礼貌“打了声招呼”,原告据此反映法院不公。当前,法院自我评价和群众感受之间还有差距,存在民情摸不透、吃不准的情况。从当事人角度来看,由于司法的专业性、程序性、神秘性,更需要与法官开展及时有效的沟通,然而受案多人少等因素制约,“见法官难”等情况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事人的不安和不满。
“该类情况提醒我们细节会影响当事人对司法公正的感受,也凸显出法官取信于当事人的不易。我们打造‘司法民情日记’工作机制,畅通全领域民意感知渠道,着眼于实现三个目的,一是把监督评判司法公正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中,让群众能够畅快表达意见;二是把审判管理的‘指挥棒’抓在院庭长手中,做实对案件质量的有效管控;三是把社情民意的‘风向标’立在法官身边,提升法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张军斌说。
人民建议征集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举措。浙江省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走在前列的省份,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做好人民建议征集工作非常重要,新时代如何继续擦亮“民情日记”这块金字招牌?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吴结兵建议,推进人民建议征集,关键在于成果转化,通过部门联动解决问题。同时从日常信、访、网、电件中引入的“信访事项”“基层事项”和“人民建议”,深挖现有信访事项、基层事项中涉及的群众建议。一方面要将风险隐患的预防处置转换成人民建议来推动,结合人民群众反映的情况对风险隐患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建议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另一方面要将突出问题化解处置转化为人民建议来推动,对突出的信访问题的化解进行分析研究,把“我上访”转化成“我建议”,把“硬性问题”转化为“柔性建议”,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同时,更让群众获得参与社会治理的自豪感。
“民情日记”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群众工作方法,续写新时代“民情日记”要牢记“国之大者”才能常写常新,持续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
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陈洁琼表示,“民情日记”不仅是基层干部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也是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情日记”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已经成为基层干部了解社情民意、推动政策落实、解决群众问题的重要工具,续写新时代“民情日记”应坚持四个原则,即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全周期管理理念、因地制宜和共建共治共享。
为了放大“民情日记”的时代价值,嵊州将“民情日记”切入“共富场景”“基层治理”“经济赛道”,有力助推了嵊州经济社会发展。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夏远永认为,“民情日记”在高质量发展中正全方位应用,如在乡村振兴方面,“民情日记”围绕强村富民目标,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在优化营商环境与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民情日记”延伸服务领域,创新打造“企情日记”。通过精准选派驻企服务员,及时解决企业用地、用工、融资等方面的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夏远永说,嵊州市的“民情日记”为全国县域治理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通过不断传承创新,在新时代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示范效应。在未来的发展中,全国县域治理应借鉴“民情日记”的经验,积极打造特色品牌,不断提升治理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美好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党建研究会会长、省文史馆馆长王永昌表示,“民情日记”久久为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结出丰硕成果,在传承发展“民情日记”中,要进一步坚持思想淬炼、实践锻炼、能力训练相结合,不断打造实践导向的基层干部队伍,积极推进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