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某部,荣获“四有”优秀士兵一次,记嘉奖两次。在校学习期间曾获校优秀奖学金一等奖、特等奖,中国石油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2024年暑期高校夏令营期间,获评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北京大学量子材料中心、清华大学物理系3所高校的夏令营优秀营员,2024年9月已保送至清华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曹建军的青春像一场精彩的“炼金”之旅。他坚守从军初心,摸爬滚打中练就了一身本领,成了部队的“小钢炮”;退役返校后,他埋头书海,成了图书馆的“钉子户”,最终以优异成绩保送至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校园到军营,从战士到学生,他用行动证明:青春不止一种模样,奋斗才是最好的底色。
从校园到军营的坚定抉择
大一时,曹建军看到征兵宣传,心中热血再次被激起,但遭到家人的不理解:“家里有一个当兵的就够了!”“当兵是两年不是两个月,好不容易考上了重点大学,还去当兵干嘛呢?”……
可受疫情影响,他的第一次应征入伍被迫按下了暂停键。虽然未能如愿进入部队,在家中的曹建军却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人民解放军。面对肆虐的疫情,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逆行而上,冲锋一线,守护万家灯火。他感受到自己也是一直这样被守护着长大,而现在他也想去做一名守护者。于是,他坚定地选择再次报名入伍。
从“困难兵”到“小钢炮”的蜕变
他相信,“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没有打不倒的敌人”。曹建军啥不行就练啥,主动给自己加练。中午练习完叠被子之后,战友们都休息了,他会悄悄练习队列动作。部队晚上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睡觉前要求完成“3个100”的体能训练,别人做3组100,他就做3组150,深蹲时他甚至让180斤的战友骑在肩膀上给自己负重。
下到连队后,曹建军服从单位安排,有过3段不同的岗位经历。
第二个岗位是新兵连班长。入伍第二年,他报名参加骨干集训队,通过考核成为了全连队唯一的义务兵班长。当班长并不容易,所要面对的主要责任是“要把这一个班的新同志带成什么样的兵”。老班长的一句“带兵带心”给了他答案。曹建军陪着新兵们一起加练,认真复盘训练情况,整理出一份自己的“带兵记录手册”……功夫不负有心人,曹建军所带班在最终考核中名列前茅。
从零开始的科研探索之路
走在路上,他也不忘将知识疑惑拿出来和同学讨论一番。“有一次为了讨论清楚一个理论力学角动量的问题,本来是和同学打算去食堂吃饭的,结果我们直接就坐到食堂对面的台阶上,讨论了很久才想起来要去吃饭。”曹建军说道。
这种废寝忘食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让曹建军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退役复学后,曹建军的专业学习成绩排名保持第一,本科学习期间的48门必修课程中有27门课程取得满绩,量子力学99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96、固体物理95……
相关的模拟计算需要提交服务器,通常几天甚至一周才能得到结果。那些被科研“折磨”的日子让曹建军切身体会到了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的重要性。他坦言:“刚开始,没有整理和总结的习惯,对于计算后没有符合预期的结果就扔在一边,而且总觉得自己能记住计算的结果,慢慢发现却是一片混乱。经常遇到当需要之前的结果时,却因为没有规范整理而需要重复计算。”
曹建军深刻感受到:科研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需要的是真诚的热爱、脚踏实地以及久久为功的探索。
用奉献续写青春荣光
退伍不褪色,以奉献续写初心。不论何种岗位,对曹建军来说都是不辱使命的战位。
曹建军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军旅、学业、科研、志愿服务贯穿始终。他始终秉持“想去做,敢去做,能坚持做”的信念,用实际行动标定青春的每一个刻度。将开启研究生生涯的他,满怀激情,立志在科研道路上书写报国新篇,彰显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