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新文科”“新化学”——近年来,中国高校大幅度调整专业设置,传统学科、专业被冠以了一个“新”字。
上海2024年调整本科专业点325个、高职专科专业点100余个。据市教委透露,上海高校着力建设做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AI)、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2025年首批布局量子科学、机器人工程、变革性材料等11个未来学科。配套构建“招生—培养—就业—监测”联动的专业点建设跟踪机制,调整撤并偏离定位、脱离需求、质量不高的专业点。
传统学科何以调整甚至裁撤?新学科、新专业“新”在哪里?看看沪上高校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国际名校关停化学系,我们该怎么办?
华东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 赵玲
最近,高校专业招生大调整成为关注的话题。更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名校近年来也开始了专业关停现象,包括传统的化学专业。
2024年末,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英国赫尔大学正式宣布关闭化学系。在美国,2024年,卡布里尼大学和威尔斯学院已经彻底关闭了化学系。另外,包括沃伦威尔逊学院、西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等从2023年开始已经停止招收化学专业的本科生。
欧美高校化学专业频繁传出负面消息,不免让人产生疑虑:作为基础科学之一的化学,其功能难道真的衰退了吗?
面对这一国际趋势,作为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前身是华东化工学院),结合自身特点、中国实际和国际经验,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发展路径。
化学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石,在多个新兴领域默默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门核心、实用、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化学研究跟随时代脚步,不断更新发展。曾经,发现新元素及其合成化合物是化学研究的前沿之一,后来逐渐演化为合成新分子新物质。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化学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潜力巨大。近年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均来自于化学与生物、化学与医药等交叉领域。因此,传统学科仍是高校学科发展的根基,而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从华东理工来讲,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国家所需、上海所想”和“华理所能”的契合点,发挥一流学科引领作用,做强、做深、做大“化”字文章,布局引领未来能源、战略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学校积极发挥学科优势特色,布局和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化工新材料、低碳和清洁能源等领域发展,聚焦新兴产业背后的化工、化学、材料科学与技术问题,以“双一流”学科的创新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形成。
交叉是化学学科未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华东理工交叉融合正重塑学科发展格局,超前布局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构建从新兴交叉方向遴选、学科交叉研究、交叉学科建设的完整链条。在碳中和、新型储能、电子信息材料(电子化学品)、合成生物、智能传感、高端装备、数字经济、安全与社会治理等前沿领域,以电子化学品创新研究院、光敏化学产品工程中心、智能传感与仪器研究院、合成生物学概念验证中心、新能源转化与存储交叉研究中心等交叉学科平台为基础,布局一批国家急需、关系国计民生、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学科,加强与国际顶尖科学家合作,建设了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多措并举培养引领学科前沿的创新人才。
时代浪潮奔涌不息,学科变革未有穷期。唯有以传统学科焕新重塑知识根基、以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创新浓度、以学科治理变革提升发展效能,方能应对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校专业的冲击。
本文刊于2025年3月26日新民晚报8版教育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