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国家安全教育”课开讲受关注

时间:2025年04月23日访问次数:12

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华东理工大学正式拉开了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专题教学的帷幕。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新闻网、科学网、解放·上观、文汇·上观、新民·上观、青春上海、东方网、话匣子、第一教育、上海教育新闻网等10余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本篇选取了部分报道予以转载。


【人民日报客户端】华东理工大学打造国家安全教育课程

“最让我触动的,是老师对‘文化自信’的解读——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的文化自豪,而是坚定地从来路和当下找到民族精神的根脉,满怀信心地面对挑战。”4月10日,在听完“文化安全”专题课后,华东理工大学2024级经济类2401班学生吴子涵说。

国家安全,青年有为。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华东理工大学推出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专题教学,以“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中的文化安全”为题,阐释新时代文化安全的战略内涵与实践路径,强调在文明交融中要始终坚守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时代使命;讲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与重点领域,强调在统筹发展与安全大局中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辨识力与责任担当。

为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华东理工大学成立了课程教学团队,将教学内容分为线下安全教育讲座、线上安全教育专题、安全教育实践三个板块,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强化案例教学和实践指导,引导学生围绕安全主题开展“基地考察、社会调研、社区服务、安全宣讲”等实践活动,并由优势学科领域专家讲授能源安全、科技安全、生物安全等内容,培养学生大安全视角下的跨学科思维。


【光明日报客户端】华东理工大学打造“国家安全教育”课

今年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近日,华东理工大学拉开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专题教学的帷幕。为高质量开好“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华东理工大学成立“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并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教学痛点问题,顶层设计“价值、知识、能力、思维”4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对“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案进行创新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线下安全教育讲座、线上安全教育专题、安全教育实践三个板块,每个教学板块都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并强化案例教学和实践指导。其中,“线上安全教育专题”分为“绪论”“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金融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数据安全”等章节。“安全教育实践”板块则围绕安全主题开展“基地考察、社会调研、社区服务、安全宣讲”等实践活动。

在教师团队方面,“国家安全教育”课程面向全校整合优质师资,校领导讲授绪论、文化安全,学校优势学科领域专家讲授能源安全、科技安全、生物安全等,有驻外工作经历的部门负责人讲授海外利益安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讲授经济安全。团队教师均有多年从事相关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经历,多人主持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重点专项、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课题,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励。“课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大安全视角下的跨学科思维,帮助学生在面对各类安全问题时,能有正确的判断和应对策略,真正让学生做到‘笃学、善思、力行’。”沈海涛介绍。

4月10日,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宋来以“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中的文化安全”为题,阐释新时代文化安全的战略内涵与实践路径,强调在文明交融中要始终坚守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时代使命。4月11日,校党委副书记沈海涛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与重点领域,解读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战略意义,强调在统筹发展与安全大局中需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辨识力与责任担当。

“这堂课如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重新认识文化与国家关系的大门;如一杆天平,让我更读懂文化安全的分量。”听完“文化安全”专题课后,华东理工大学2024级经济类2401班学生吴子涵感慨,“最让我触动的,是老师对‘文化自信’的解读——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的文化自豪,而是清醒认识到国际文化霸权渗透、数字技术风险等挑战后,坚定地从来路和当下找到民族精神的根脉,满怀信心地面对挑战。”

据悉,“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主要依托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新时代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开展。此外,华东理工大学还依托上海市丰富的产教资源,建立了一批可供“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开展课外拓展活动的实习实践基地,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沈海涛表示,“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是学校统筹推进立德树人工程和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重要载体,学校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持续探索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创新模式,并在政策方向、平台建设、经费投入、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多方面为课程建设提供充足支持。(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安全教育”开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这堂课如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重新认识文化与国家关系的大门。”日前,在听完“文化安全”专题课后,华东理工大学2024级经济类2401班学生吴子涵说,“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的文化自豪,而是清醒认识到国际文化霸权渗透、数字技术风险等挑战,坚定地从来路和当下找到民族精神的根脉,满怀信心地面对挑战”。

据悉,这是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专题教学系列中的一节课。该校党委副书记宋来以“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中的文化安全”为题,阐释新时代文化安全的战略内涵与实践路径。

教育部办公厅此前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开设“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文汇·上观】整合全校优质师资,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安全教育”课开讲

“这堂课如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重新认识文化与国家关系的大门;如一台天平,让我更读懂文化安全的分量。”日前,在听完“文化安全”专题课后,华东理工大学2024级经济类2401班学生吴子涵感慨,“最让我触动的,是老师在课上对‘文化自信’的解读,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的文化自豪,而是坚定地从来路和当下找到民族精神的根脉,满怀信心地面对挑战。”

国家安全,青年有为!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华东理工大学正式拉开了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专题教学的帷幕。

4月10日,校党委副书记宋来以“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中的文化安全”为题,面向师生深刻阐释新时代文化安全的战略内涵与实践路径,强调在文明交融中要始终坚守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时代使命。

4月11日,校党委副书记沈海涛系统阐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与重点领域,解读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战略意义,强调在统筹发展与安全大局中需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辨识力与责任担当.

为高质量开好“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华东理工大学成立“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线下安全教育讲座、线上安全教育专题、安全教育实践三个板块,每个教学板块都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并强化案例教学和实践指导。在教师团队方面,“国家安全教育”课程面向全校整合优质师资,校领导讲授绪论、文化安全,学校优势学科领域专家讲授能源安全、科技安全、生物安全等,有驻外工作经历的部门负责人讲授海外利益安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讲授经济安全。团队教师均有多年从事相关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经历,多人主持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重点专项、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课题,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课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大安全视角下的跨学科思维,帮助学生在面对各类安全问题时,能有正确的判断和应对策略,真正让学生做到‘笃学、善思、力行’。”沈海涛介绍,“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主要依托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新时代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开展。此外,华东理工大学还依托上海市丰富的产教资源,建立了一批可供“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开展课外拓展活动的实习实践基地,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条件保障。


【科学网】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安全教育”开课

近日,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华东理工大学正式拉开了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专题教学的帷幕。

4月10日,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宋来以“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中的文化安全”为题,面向师生深刻阐释新时代文化安全的战略内涵与实践路径,强调在文明交融中要始终坚守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时代使命。

4月11日,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沈海涛系统阐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与重点领域,解读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战略意义,强调在统筹发展与安全大局中需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辨识力与责任担当。

记者从华东理工大学获悉,为高质量开好“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学校成立了“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沈海涛担任组长,并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教学痛点问题,顶层设计“价值、知识、能力、思维”4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对“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案进行了创新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线下安全教育讲座、线上安全教育专题、安全教育实践三个板块,每个教学板块都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并强化案例教学和实践指导。其中,“线上安全教育专题”分为“绪论”“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金融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数据安全”等章节。“安全教育实践”板块则要求学生围绕安全主题开展“基地考察、社会调研、社区服务、安全宣讲”等实践活动。

在教师团队方面,“国家安全教育”课程面向全校整合优质师资,华东理工大学校领导讲授绪论、文化安全,学校优势学科领域专家讲授能源安全、科技安全、生物安全等,有驻外工作经历的部门负责人讲授海外利益安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讲授经济安全。

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主要依托“新时代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开展,学校同时依托上海市丰富的产教资源,建立了一批可供“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开展课外拓展活动的实习实践基地,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条件保障。

沈海涛表示,学校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持续探索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创新模式,并在政策方向、平台建设、经费投入、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多方面为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充足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