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蚕丝专家费达生和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的师生来到江苏吴江县开弦弓村建立蚕丝改进社,希望通过小规模工厂为乡村工业探索一条可行的出路。10年后,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来到开弦弓村做了一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写出人类学名著《江村经济》。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第九期“研思班”学生沿着费孝通的足迹来到开弦弓村,以沉浸式读书会的方式进行了一场“见证百年江村经济”的田野调查。
在江村历史文化园,开弦弓村73岁的“农民教授”姚夫坤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给学生们讲解费达生带领村民建立蚕丝改进社,为乡村手工业探索发展新思路的故事。从1936年到2002年,费孝通26次到访开弦弓村,让这里成为观察研究“乡土中国”的一面镜子。随后,学生们参观费孝通纪念馆,身临其境感受着一代大家学者深入乡村基层潜心调研的历程。学生们还走访了求知弄文化站、文化大礼堂、江村集市,走进以文化为核心、系统运营为支撑的“中国·江村”会客厅,感受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新动力。
在费孝通图书馆,研究乡村发展的华理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佘国梁带领同学们研读《江村经济》。通过对“蚕丝业改革困境”“土地制度变迁”等章节的文本细读,让大家感受费孝通“志在富民”的学术初心。费孝通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则引发了对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范式创新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深刻反思。在开弦弓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华理扶贫干部沈峰以生动案例分享作为一名扶贫干部带领村民抓党建、促生产、振经济、富乡村的思考与实践。
在七都镇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太湖清风苑”,华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张滨铄带来一堂“行走党课”。从“一顿饭里的作风密码”开始,用情景讲述、案例剖析的形式将八项规定精神具象化为青年成长坐标。在开弦弓村小清河观景台,华理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清洁能源专业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黄钦威从《江村经济》中记载的村民探索塘浦圩田系统和早期桑基鱼塘说起,详细介绍新时代开弦弓村如何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书写“景美人富”的经济建设新篇章。
据悉,此次《江村经济》沉浸式读书会是华东理工大学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活动之一,后续还将组织学生深入厂矿企业、社区街道开展宣讲活动。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通讯员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