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华东理工大学第九期“研思班”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循着先辈足迹,走进开弦弓村,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读书会,深度解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江村经济”。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国教育新闻网、新民·上观、上海热线、话匣子、上海教育新闻网、广州日报新花城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部分媒体刊载如下。
【光明日报客户端】华理工学生在沉浸式读书会中重温江村经济
1924年,蚕丝专家费达生和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的师生来到江苏吴江县开弦弓村建立蚕丝改进社,希望通过小规模工厂为乡村工业探索一条可行的出路。10年后,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来到开弦弓村做了一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写出人类学名著《江村经济》。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第九期“研思班”学生沿着费孝通的足迹来到开弦弓村,以沉浸式读书会的方式进行了一场“见证百年江村经济”的田野调查。
在江村历史文化园,开弦弓村73岁的“农民教授”姚夫坤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给学生们讲解费达生带领村民建立蚕丝改进社,为乡村手工业探索发展新思路的故事。从1936年到2002年,费孝通26次到访开弦弓村,让这里成为观察研究“乡土中国”的一面镜子。随后,学生们参观费孝通纪念馆,身临其境感受着一代大家学者深入乡村基层潜心调研的历程。学生们还走访了求知弄文化站、文化大礼堂、江村集市,走进以文化为核心、系统运营为支撑的“中国·江村”会客厅,感受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新动力。
在费孝通图书馆,研究乡村发展的华理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佘国梁带领同学们研读《江村经济》。通过对“蚕丝业改革困境”“土地制度变迁”等章节的文本细读,让大家感受费孝通“志在富民”的学术初心。费孝通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则引发了对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范式创新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深刻反思。在开弦弓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华理扶贫干部沈峰以生动案例分享作为一名扶贫干部带领村民抓党建、促生产、振经济、富乡村的思考与实践。
在七都镇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太湖清风苑”,华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张滨铄带来一堂“行走党课”。从“一顿饭里的作风密码”开始,用情景讲述、案例剖析的形式将八项规定精神具象化为青年成长坐标。在开弦弓村小清河观景台,华理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清洁能源专业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黄钦威从《江村经济》中记载的村民探索塘浦圩田系统和早期桑基鱼塘说起,详细介绍新时代开弦弓村如何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书写“景美人富”的经济建设新篇章。
据悉,此次《江村经济》沉浸式读书会是华东理工大学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活动之一,后续还将组织学生深入厂矿企业、社区街道开展宣讲活动。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通讯员华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什么是沉浸式读书会?华理学子实地探访开弦弓村,解构“江村经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4月27日,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一群研究生在江苏省吴江市的开弦弓村开启了一场“沉浸式读书会”,他们要读的这本书,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38年用英文写成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原名《中国农民的生活》)。
《江村经济》全书共十六章,以人类学的方法对开弦弓村进行调查研究,对其地理环境、村民的家庭结构、经济生产、消费交易、财产分配与继承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试图从农村社会基础上来剖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功能及基本观念。它不限于一个具体的农村,而是指向农村的基本性质。
参加这次读书会的,是华东理工大学第九期“研思班”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们。他们沿着费孝通的足迹,来到开弦弓村的田间地头开展“见证百年江村经济”的田野调查。
开弦弓村73岁的“农民教授”姚夫坤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给同学们讲述了从1936年到2002年费孝通26次到访开弦弓村的故事;在费孝通图书馆,专门研究乡村发展的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佘国梁作为领读人结合新时代江村数字化乡村治理、生态农业发展等案例,阐发经典理论和江村实践对破解城乡融合发展、基层治理现代化等现实议题的启示价值;在开弦弓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曾作为华理扶贫干部在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塘子街道塘子社区担任两年驻村第一书记的沈峰讲述了新时代乡村基层党组织如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经济发展。
此外,同学们还走访了求知弄文化站、文化大礼堂、江村集市,走进以文化为核心、系统运营为支撑的“中国·江村”会客厅,沉浸式感受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道路上,开弦弓村让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新动力。
据悉,此次《江村经济》沉浸式读书会是华东理工大学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活动之一,后续学校还将组织第九期“研思班”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深入厂矿企业、社区街道开展一系列的沉浸式党课宣讲活动。
【中国教育新闻网】华东理工大学:沉浸式品读“江村经济”感悟乡村振兴力量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任朝霞)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第九期“研思班”的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们来到江苏省吴江区开弦弓村的田间地头,以沉浸式读书会的方式进行了一场“见证百年江村经济”的田野调查,感悟乡村振兴的力量。
在江村历史文化园,开弦弓村73岁的“农民教授”姚夫坤应邀作为本次读书会的嘉宾,给研究生们讲述了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26次到访开弦弓村潜心调研的生动故事。听完讲解,研究生党员们来到费孝通纪念馆,身临其境地感受着一代大家学者深入乡村基层潜心调研的作风。
重走费老路,调研进行时。在华理社会工作站驻村研究生尹明慧的带领下,研究生党员走访了求知弄文化站、文化大礼堂、江村集市,沉浸式感受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道路上,开弦弓村让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新动力。
在费孝通图书馆,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佘国梁带领同学们深度研读费孝通所著的《江村经济》,并结合新时代江村数字化乡村治理、生态农业发展等案例,阐发经典理论和江村实践对破解城乡融合发展、基层治理现代化等现实议题的启示价值。
在开弦弓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七都镇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太湖清风苑”、在开弦弓村小清河观景台……学生们开展了一堂浸润泥土芬芳的“行走党课”,在主讲人的带领下深刻体悟乡村振兴的力量。
据悉,华东理工大学还将组织第九期“研思班”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深入厂矿企业、社区街道开展一系列的沉浸式党课宣讲活动,全面强化研究生党员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使命担当。
【新民·上观】华东理工大学举办沉浸式读书会和田野调查,见证“百年江村经济”
1924年,蚕丝专家费达生和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的师生们来到吴江县开弦弓村,建立了蚕丝改进社,引入机器动力提高生丝质量。10年后,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受邀来到开弦弓村,在这个典型苏南村落做了一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写出了人类学名著《江村经济》。100年后,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一群研究生重访开弦弓村,举办沉浸式读书会,重新解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江村经济”。
4月27日,华理第九期“研思班”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沿着费孝通的足迹,来到开弦弓村的田间地头,以沉浸式读书会的方式进行了一场“见证百年江村经济”的田野调查。
在江村历史文化园,开弦弓村73岁的“农民教授”姚夫坤应邀作为本次读书会的嘉宾。他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给研究生同学们讲解着一百年前费达生带领村民建立蚕丝改进社,为乡村手工业探索发展新思路的故事。从1936年到2002年,费孝通26次到访开弦弓村,让这里成为了观察研究“乡土中国”的一面镜子。姚老师用一段段信手拈来的鲜活故事解读着江村经济的发展变迁。
在华理社会工作站驻村研究生尹明慧的带领下,研究生党员走访了求知弄文化站、文化大礼堂、江村集市,走进以文化为核心、系统运营为支撑的“中国·江村”会客厅,沉浸式地感受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道路上,开弦弓村让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发展新动力。
“‘千万工程’是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实施的一项创新工程,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写到的‘农工互补’‘乡土重建’为‘千万工程’实施提供优秀发展样本。”在费孝通图书馆,专门研究乡村发展的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佘国梁作为领读人带领同学们深度研读《江村经济》。通过对“蚕丝业改革困境”“土地制度变迁”等章节的文本细读,让大家感受到费孝通先生“志在富民”的学术初心。
此次《江村经济》沉浸式读书会是华东理工大学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活动之一,后续学校还将组织第九期“研思班”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深入厂矿企业、社区街道开展一系列的沉浸式党课宣讲活动,全面强化研究生党员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使命担当。
【上海热线】沉浸式读书会走进江苏吴江 解构百年“江村经济”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走进江苏吴江县开弦弓村,举办了一场沉浸式读书会,围绕费孝通先生的经典著作《江村经济》,通过调研、阅读与宣讲的形式,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乡村振兴样本。这场活动让学生们深入田野,重温经典,同时结合新时代的实践,进一步理解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现实意义。
活动中,研究生们沿着费孝通先生的足迹,来到开弦弓村开展实地调研。在江村历史文化园,73岁的“农民教授”姚夫坤以生动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述了蚕丝改进社的历史故事。1924年,蚕丝专家费达生带领团队在开弦弓村建立了蚕丝改进社,引入机器动力提高生丝质量,为乡村工业探索现代化道路。10年后,费孝通先生在这里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写下了经典著作《江村经济》。姚夫坤结合鲜活的案例,向学生们讲述了百年来江村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化发展的变迁,展示了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
在驻村研究生的带领下,学生们继续走访求知弄文化站、文化大礼堂、江村集市和“中国·江村”会客厅,切身感受开弦弓村如何通过文化赋能实现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新发展动力。这些调研活动让学生们直观地理解了乡村振兴的意义,也让百年江村的历史与现代化实践紧密结合。
在费孝通图书馆,研究生们开展了深度阅读活动,细读《江村经济》中关于“蚕丝业改革困境”和“土地制度变迁”等章节。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佘国梁作为领读人,带领同学们深入探讨费孝通先生“志在富民”的学术初心,并结合新时代的数字化乡村治理与生态农业发展案例,剖析费孝通提出的“农工互补”“乡土重建”思想如何为当下破解城乡融合发展和基层治理现代化问题提供理论支持。通过这种沉浸式的研读,同学们不仅感受到费孝通先生对乡村发展与民生关怀的深刻思考,也认识到《江村经济》在新时代的实践价值。
除了调研与阅读,研究生们还以宣讲的方式推动经典思想的传播,激励在基层实践中树立风清气正的新风尚,启发学生们思考如何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沉浸式读书会是希望不仅能让研究生们重温了百年“江村经济”的经典思想,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通过调研、阅读与宣讲的结合,学生们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出发,感受到乡村发展背后的文化自觉与理论创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