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颁奖活动在湖南长沙举行。我校外国语学院2023级本科生俞文迪斩获成长赛道高教组金奖。
他的职业规划为何能打动评委和心选团?答案藏在这场跨越两年的蜕变中。
597份简历石沉大海:在拒绝中寻找答案
俞文迪很早就开始了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思考。初入华理,他满怀热情地投递了数十份英语类相关实习简历,却接连收到婉拒邮件。每次打开邮箱看到“感谢投递”的模板回复,都让他怀疑自己最初的选择。在理工见长的校园里,他常被问到:现在AI翻译这么厉害,学外语还有什么用?
直到学校举办首届简历大赛,大一的他以学习为目的,主动报名参赛。赛后,他更加充分意识到,简历里只有大学英语四级和专业课成绩太过于单薄,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提早准备,增加自己的差异化优势。于是,他开始更加积极地寻求实习机会。
他的第一份实习是在久游网,本地化总监的一句话令他印象深刻:当你翻译妖怪时,不是在寻找对应词,而是在西方玩家脑海中重建一个东方奇幻世界。这句话让他领悟到:优秀的翻译,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为不同文化背景的玩家架设理解的桥梁。由此,他更加明晰了自身的职业方向,也确认了翻译岗位在AI浪潮下的不可替代性。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思考自己的未来职业定位。
182个日夜:在打磨中重塑专业认知
国赛的完美呈现,源自于无数日夜的反复锤炼和精益求精。从去年10月到今年4月,在这182个日夜中,俞文迪的演讲稿经过了34次推翻重来的反复打磨,PPT也修改了近50次。
这182天,不只是一场比赛的筹备,更是一次职业认知的重塑与自我成长的见证。从对岗位的初步认知,到最终确立“技术突围中的语言摆渡人”的职业定位,每一天都在打破认知边界。在反复打磨讲稿的同时,他也在不断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他在理工科相关企业的实习中领悟科技翻译的灵活性表达;在自媒体运营中分析用户需求,培养用户思维;在跨文化项目中体会语言背后的文明对话。这段旅程让他深刻明白:外语人的价值不在于与AI比拼速度,而在于做技术无法替代的事——为冰冷的数据注入人文温度,让专业的表达跨越文化藩篱。
“文迪是一个很执着,也肯花心思、下功夫的学生”这是指导老师侯月对他的评价。从参赛起,他便在老师指导下严格把握每一个细节,从职业目标定位到行业趋势分析,从能力体系构建到演讲呈现技巧。为优化展示效果,他常常练习到脸部肌肉发酸。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当他修改完全部内容时,天已经蒙蒙亮了。这种用心和坚持,让职业认知的深化过程具象化为可见的成长轨迹。
182天,从迷茫到坚定,他逐步找到了外语人在科技时代的独特价值,这份蜕变远比金奖本身更珍贵。
俞文迪在比赛现场
多段实习的启示:在跨界中找到使命
俞文迪始终坚信实践是能力提升的最佳途径。通过在途虎养车和财知星的运营实践,他系统掌握了企业运作模式,夯实了商务基础能力。在网易阴阳师项目中,他主导50余条文化梗的本地化改造,做到了既保留东方韵味又符合西方认知习惯。在电力协会实习期间,他运用“技术参数+文化注释”的双轨翻译模式,使专业内容兼具准确性与可理解性。这些实践让他形成了“专业为基、文化为魂”的翻译理念,也让他更加深刻理解了,新时代外语人需要肩负起“让世界理解中国,让中国对话世界”的时代使命。
“获奖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俞文迪说道:“感谢学院对我们的培养。在当今时代,单纯的语言转换会被淘汰,但融合技术和人文的翻译永远稀缺,就像我的职业目标所言,我们要做‘技术突围中的语言摆渡人’。”
他坦言这次备赛过程的淬炼让他成长很多:“真正的职业规划,不是盲目追逐风口,而是像榕树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外语专业就是‘根’,时代素养就是‘叶’。找到专业根基和时代需求的完美契合点就是职业规划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