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徐汇南校区3个校区,占地总面积2336.9亩,各类建筑总面积101.6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354万册。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等国家级计量认证单位。学校已连续13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校园)”光荣称号。
学校设有17个专业学院,4个直属学院,学科设置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交叉等12个学科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68个(其中,中外合作办学专业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7个。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总论、经济与商学等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万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5万余人。现有教职员工近30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2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16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拥有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高水平创新团队11个,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学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1个。“化学工程与工艺”是中国大陆高校首个通过ABET认证的专业,“化学”是中国大陆高校首个通过中俄联合国际理科专业认证的专业,商学院通过了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欧洲质量改进体系(EQUIS)、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与商学院毕业生协会(AMBA&BGA)商科教育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等19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大中小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附属基础教育学校6所。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40万余名毕业生。校友中32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当选海外院士,一大批毕业生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和骨干。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拥有国家级基地11个,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41个,包括教育部、环保部、国家能源局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前沿科学中心等;省部级及重点人文社科科研基地(含智库)9个;承担了基金委卓越研究群体项目3项。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3000余项。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入选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落实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推动高质量国际交流合作走深走实。与国(境)外170余所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有中法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在英国建有全球首个科技创新孔子学院,在罗马尼亚成立首家中罗共建的“华东理工大学锡比乌中欧国际商学院”。成立了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奥利弗·哈特合同与治理研究中心等2个诺奖级国际合作平台。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0个、省部级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5个、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14个、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2个。首创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多学位项目,创建针对中东地区的未来之星定制化项目,形成“一张名片、三大支柱”留学华理新模式。
今天的华东理工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深化改革与创新,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全面实施现代化、数智化、绿色化、国际化“四化”战略,纵深推进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大安全“两新两大”发展布局,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多学科协同发展、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5年1月更新)